在特朗普竞选时期,他的头号拥趸马斯克接受了电视采访,其中有一个问题,要马斯克说一说对中国的看法。

马斯克回答这个问题的大概意思是以下几点:
1、中国有很多人,人口数量基数大,所以,高素质人才也就很多;中国人总体上都很聪明;关键是中国人不但聪明,还很能干,能吃苦耐劳。
2、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历史上很多时候都是世界最厉害的国家;但中国不是个喜欢炫耀武力的国家,不愿意对外扩张、侵略,他们都是专心自己内部的事情。
中国古代内斗很厉害,比如三国时期,因为内战,人口减少了70%。他们不愿意对外侵略扩张,在这一点上来说,中国是个“有良心的国家”。
3、美国也是个有良心的国家,二战后,美国是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但美国没有因此而奴役世界各国,而是帮助二战国家进行战后重建。
马斯克说的话,大概的意思就是这些;我们的互联网上很多人比较高兴,毕竟在国外这么说中国的人不多,马斯克还是有巨大影响的名人、美国名人。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马斯克仅仅是实事求是说了点历史,而他说的历史也不尽正确;同样的,马斯克说“美国有良心”,实际上,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认识,也不一定正确。
之所以说马斯克的话不一定正确,是因为他是在就事论事,没有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也没有考虑到文化因素、文明特征。所以,他的观点并不完整。
但马斯克有一个观点是非常正确的,那就是“中国没有扩张、侵略的基因,而是专注于解决内部问题”。一句话就是: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爱好和平当然是非常好的品格,但一个国家总是对外彬彬有礼,自己是个君子,不一定保证别人也是君子。这就有很多国家“畏威而不怀德”,总是冒犯大国。

首先,我们要知道:美国建国到二战结束,美国实力只能支持“控制美洲”的目标。
大国脾气好,马斯克认为大国是有良心的国家;美国二战后是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但美国并没有在这个时候统治世界,马斯克认为美国也是“有良心的国家”。
马斯克说的对不对先不做出判断,但要说明,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对外策略,其实是这个国家的战略。大国不轻易对外发动战争,不轻易被别人左右自己的战略,这是大国的“定力”。
1776年,美国建国,这时候的美国是想着怎么在美洲立足下去、怎么在英国的打压下活下去。


好在当时的美洲印第安人不强大,没有热兵器,美国人建立的美国在美洲立足了,并且不断扩展领地;也好在法国和英国是死对头,几乎无条件支持美国独立,所以,美国在英国的打压下活了下来。
等美国在美洲强起来之后,它们发现美洲实际上一点也不独立:加拿大被法国控制、自己是被英国影响着的、南美几乎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于是,美国第一个真正的对外战略在1823年出台了,那就是有名的“门罗主义”。这个“门罗主义”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其实,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美国人告诉欧洲列强:美洲是美国的地盘,列强别来这里了;美国不管你们的事,你们也不要管美洲的事。

美国的“门罗主义”从一出现开始,始终是美国的对外战略的基调,直到二战结束。在一战、二战时期,美国的“门罗主义”内容实际上有所变动,核心内容有三点:
第一点,欧洲各国不能再以任何美洲国家为殖民地。
这一点很肯定的告诉欧洲列强:你们要彻底撤出美洲,而美洲是美国可以干涉的地方,你们也不能管。
实际上美国后来对古巴的制裁,对中南美国家的控制,现在对巴拿马运河赤裸裸的干涉,都是“门罗主义”在美国政策的体现;而西方国家也不吱声,也是被这个政策约束了。
第二点,美国承诺,美国仅在本身利益受损的前提下介入欧洲事务。

其实这是美国和欧洲进行利益交换:你们不管美洲,我也不管你们欧洲以及其他方面的事情。后来美国真这么做的:一战、二战都没有第一时间主动参战。
一战后期美国参战,是看到德国快完蛋了,找了个牵强的借口参战: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伤害了美国利益,美国也有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所以美国要参战。
二战时,美国也是一直没有参战,直到英国承诺给美国利益,让美国可以无条件介入大西洋事务,美国才有点动心:参战是个不错的选择呢。
即使如此,美国还是不主动参战,仅仅是加强了对盟军的援助。是日本人偷袭珍珠港,让美国下决心参战。
所以也就理解了,当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丘吉尔高兴得手舞足蹈,而希特勒气得骂了日本一晚上。

第三,任何殖民美洲的企图,在美国看来,都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巨大威胁。
这一点就非常霸道了,这是要求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得涉足美洲一点点,否则,就是对美国的国家安全的威胁。既然威胁的“国家安全”了,美国是可以使用武力的。
任何国家战略的提出,都是要保证实施的,否则就是“白纸一张”。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到二战结束,美国的实力是可以保证“对外战略”实施的。
所以,美国在外交上一直奉行“温言在口,大棒在手”:好好与别的国家说话,语气温和;但是,手里有个大棒 子(武器)。说着不管用,就用大棒 子说话。
其次,实际情况是:二战结束到冷战结束,美国用大粗棍子,突破了“门罗主义”。
按照马斯克的说法,美国在二战后,并没有用核武器威胁全世界,这是美国有良心的体现。但是,美国用核武器威胁全世界干啥?不就是要全世界臣服于他吗?

美国对外行动是“温言在口”于前,大棒在手于后的。二战后,美国的历任国务卿满世界跑,都是笑眯眯的,和别的国家说好话。而这时候的美国形象也特别好,所以,几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和美国交好。
既然目的用“温言”达到了,那么“大棒”就没必要拿出。美国用好话温言,获得了非洲、亚洲的支持;用“马歇尔计划”,收买了欧洲国家的跟随。
实际上美国也挥舞了两次大棒:一次在朝鲜半岛,一次在中南半岛;这两次都和中国有关。这时候的美国已经不再是二战前的美国了,这时候的美国,仅仅控制美洲已经满足不了胃口。
所以说,美国在二战后,整体国家对外战略已经突破了以前的“门罗主义”,开始谋求全球霸权;而行动上,美国也毫不含糊。
这就是美国“易变的良心”,但不管怎么说,美国“温言在口大棒在手”的行动原则没有变,因为大棒不能轻易挥动,有个苏联在看着呢。

最后,就是冷战结束至今这一段时间了。在这不多的几十年里,美国彻底放飞,不再是“温言在口,大棒在手”,而是先挥舞大棒,在和你说话。
很多文章说,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的确使用武力了,但这是在“打扫冷战战场”,接收前苏联解体后留下的权力空间。
但实际上,这是美国接收苏联解体留下的空间不假,但这不是在打扫战场,而是用武力在抢夺世界其他国家的财富,才打压异己、掠夺侵吞。
美国以前不是“温言在口”吗?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冷战时期到哪怕最穷的国家访问,都是彬彬有礼、和蔼可亲,人家指着鼻子骂,基辛格都会笑呵呵的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样子。
冷战结束后,美国人一改之前的样子,再也不“温言在口”了,而是直接挥舞大棒: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指着小国领袖骂;黑人国务卿鲍威尔拿着洗衣粉鼓动对伊拉克开战。

应该说,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已经撕下了伪装,抛弃了本就咄咄逼人、对美洲其他国家不公平的“门罗主义”,开始全面推进干涉主义,全面打造服从美国的世界霸权。
美国轰炸南联盟,在轰炸南联盟期间,还抽空把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炸掉了。为什么美国要这么干?因为南斯拉夫也好,中国也好,在冷战期间都是“中间派”。
冷战时期,苏联拉拢了一些国家,但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南斯拉夫不在其列,南斯拉夫实行独立自主的的政策;另一个就是中国,也是两边不靠,自己独立自主。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被苏联拉拢的国家要么跪地向美国投降,要么被美国打得趴下,唯独中国和南斯拉夫还是和以前一样:不依靠任何一方,独立自主。
美国利用轰炸南联盟的机会,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就是向世界展示霸权:世界只有服从美国,没有第二条道路可选。

请问,这样的美国还有“良心”吗?不但没有“良心”,还忘记了“初心”。所以,马斯克,你可能错了,美国没有你说的那样“有良心”。
“韬光养晦”,其实这是大国战略的一部分。说了美国的对外战略,当然要说一说中国了。说到中国的对外战略,大家肯定第一个想到的是“韬光养晦”。结果,“韬光养晦”这句话被美西方新闻报道得很可怕,也被许多网友玩坏了。
实际上,大家没有完整理解当时的话,这个对外总体原则提出的是邓公,他的原话是:
“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如果中国有朝一日变了颜色,变成一个超级大国,也在世界上称王称霸,到处欺负人家,侵略人家,剥削人家,那么,世界人民就应当给中国戴上一顶社会帝国主义的帽子,就应当揭露它,反对它,并且同中国人民一道,打倒它。”

苏联解体时,社会主义进入低潮,外交工作处于困难境地,老人家给外交官们讲话时说:我们绝不能称霸;将来发展了,富强了,也不能称霸。现在,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出自《旧唐书·宣宗记》,原句是“韬光逐薮,含章未曜”。意思是:掩藏光彩,才能游荡于田野;蕴含着美质,但是不显耀。
“韬光养晦”教导人们要:坚忍、谦虚、谨慎、深藏,永远沉下心、沉下意、沉下身段与弱势的大多数在一起。其实这句话和老子《道德经》中“光而不耀,静水深流”的意思一样。
很多外国媒体在翻译“韬光养晦”时,把这本来很美好的词语,翻译成“隐藏实力,等待时机”,也不知道是他们故意的,还是语言水平不够。这样的翻译,把本就提心吊胆看中国发展的老外们吓得要死:原来中国在隐藏力量,等待时机,将来要收拾我们。

更加让人不理解的,是许多人本来知道后面还有一句“有所作为”,但他们就是不说,单单说“韬光养晦”,说自己窝囊,处处受气。如果这样曲解的行为是故意的,则其心可诛。
实际上,中国从古至今,对外的战略也是变化的,其中有些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但今天不是说这个问题,所以就不啰嗦了。只要记住,中国的确是不愿意对外用兵,这里面有文化因素,也有地缘因素,还有国家样态发展的原因。
本来好好的“韬光养晦”被曲解,搞得现在也不大说;还有一句“有所作为”也很恰当,又被大多数人不知道。很无奈。
看看特朗普在干啥,这不就是美国的“战略定力”吗?:不韬光养晦,要有所作为。特朗普上台时间不长,很多内政外交基本推展开来了。特朗普在内政方面动作很大,马斯克拼着命要收拾乱花钱的“美国国际开发署”。

马斯克为了表明决心,还指定了自己产业的继承人,说自己这样做,已经触动利益集团,恐怕会遭到暗杀。这是很大的决心啊,相当于中国古代大将出征带棺材:抬棺决死战。
这些都是美国内政,实事求是讲,美国到了刀口向内,自我革命的时候了;要不把国内花钱无数,小国缥缈的乱七八糟的组织单位搞掉,美国早晚会出大事,毕竟美国现在的债务已经到了可怕的地步。
对外方面,看看特朗普政府最近的动作,一切就明了了。可以说,特朗普很多做法,实际上和马斯克想的差不多,两人都是商人,商人追求的,归根结底是要“利益最大化”
1、特朗普在试探,在把美国的边界清晰化。主要动作是:购买格陵兰岛、兼并加拿大、控制巴拿马运河、警告墨西哥向美国靠拢一些。
其实,特朗普不把这些清晰化也没问题,因为美国实力现在是世界第一,这些地方跑不掉。

之所以说出来,说明特朗普对未来的美国没啥信心,生怕哪一天美国实力变弱了,这些区域就永远离开了。
历史上,非常多的领土变更,并不是外来侵略活着战争,大多数都是一个国家在强盛时不主动作为,错失良机。特朗普,或者说他背后的智囊们,深刻知道这一点。
特朗普提出这些问题,尤其对加拿大,特朗普说得非常直白:加拿大就是靠美国活着,如果没有美国,加拿大什么都不是。
2、特朗普提出“加沙地带开发构想”:阿拉伯国家收留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美国管理加沙地带,把这里打造成美丽繁荣的滨海商业中心。
可以说,特朗普是真敢想啊,这是要以美国国家的力量,搞洲际地产大开发。如果真的这么干,美国不但可以大赚一笔,还可以解决“巴以问题”,稳定了以色列。
3、还有“俄乌战争”问题,特朗普正在和俄罗斯接触,事实上,特朗普就是奔着“美国利益最大化”去的,甚至连“稀土资源”都提了。

4、在巴拿马运河方面,特朗普一箭双雕:既扩张美国在中南美洲的控制,有遏制了大国在这一地带的存在;尤其是大国,以前在巴拿马可是投入了巨大热情和资源的。
5、在和大国打“关税战”方面,特朗普小心谨慎,还小动作不断。一开始,特朗普把中、加、墨西哥三国的关税都提高10%,然后,以加、墨配合的原因,对加墨延迟一个月。
这些小动作做完了,特朗普要求和大国通话;如果通话了,特朗普这个“奸商”就可以期待大国和加墨一样做出让步。可以说,这个伙计小心机还是蛮重的。
大国根本没理会特朗普这一套,压根没答应通话,而是用同等加关税的手段进行应对。通话的目的没达成,特朗普搞得有点尴尬:这关税加也不是、不加也不是。
其实,大国应对美国的这些小动作,招数已经很成熟了,还是那句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6、特朗普还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把“墨西哥湾”改名为“美国湾”,别小看这个更名动作,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决定,是冲着经济发展去的。
世界经济发展到现在,有一个规律,那就是:一个国家如果拥有世界级的海湾和国际航道密集的海域,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一定好。
世界有影响的海湾和航道密集的海域就那么几个,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枢纽,比如波斯湾、哈德逊湾、地中海、南海等;墨西哥湾更是重要,既有海底资源,又是国际航道密集。
现在,墨西哥湾内的区域归属也不是特别清晰,只是笼统叫做“墨西哥湾”,因为从古至今就是这么叫的;特朗普把它更名为“美国湾”,意图清晰非常,墨西哥只有干生气的份。

从大国一直以来的做法可以看出,大国对外一直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大国这样做的,对外也非常克制,所以,大国一直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
为什么要保持“战略定力”呢?因为我们要“潜心发展,绝不称霸”,这是文化,也是历史智慧。特朗普现在所做的一切,似乎也暴露了美国的对外原则,那就是:不韬光养晦,要有所作为。
不韬光养晦,用现在还有的世界第一地位和世界第一军事霸权,特朗普把所有能得到的利益全部落实;财富嘛,都要“落袋为安”。
要有所作为,其实就是要“开源节流”,想办法省钱、捞钱,否则,美国这艘破船迟早要沉没。“门罗主义”还在,“温言与大棒”还有。
现在的美国,似乎对冷战后乱挥大棒的政策有所修正。二战后,美国的“门罗主义”暴走了好几步;冷战后,美国的“门罗主义”又暴冲了几十年。

要是特朗普真的把美国的“对外政策”修正到一战时的样子,这对世界也不是什么坏事。实事求是讲,美国继续暴走对大国可能更好点。
原因嘛,很简单:大国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潜心发展,绝不称霸”,这就希望世界有个维持秩序的警察。
美国当个警察也不是啥坏事;但这个警察,放着坏人不管,对自己的马仔小弟又袒护放纵,却专门盯着大国,处处为难大国。
这大概就是大国和美国关系不好的原因。
希望美国做个好警察,也许这是美国做好的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