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日产合体!日本,不想败!

城市财经 2024-12-22 10:40:59

当地时间12月17日,据日经新闻报道,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将进入合并谈判阶段,双方还计划将三菱汽车纳入合并方案中。

如果合并成功,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将诞生。同时作为日产股东的三菱汽车是否加入合并也受到关注。

由此可见,面对美国特斯拉和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竞争,日本传统汽车制造商正经历历史性的结构转型。

01 | 两大巨头,为何牵手

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新能源崛起。

近年来,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迅猛发展,给传统燃油汽车厂商带来了巨大冲击。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兴车企,凭借其在电动汽车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优势,迅速崛起并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而在中国,比亚迪等本土新能源车企也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对本土市场的深入了解,实现了销量的快速增长。

此消彼长,电动车企业不断提升的技术实力和价格竞争力,使得日本车企原先在全球的优势受到了挑战。日本汽车的全球生产份额已经从二十年前的20%下降到今年的11%。而在中国市场,日系车市场份额更是已连续多年下滑,逐渐被中国本土车企业取代,这一趋势也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区在扩展。

截至今年11月,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中的零售份额只剩下13.7%。而在2020至2023年四年时间里,日系品牌销量分别为517 万辆、 453.8 万辆、409.2 万辆和 370 万辆,零售份额分别为24.1%、22.6%、20%和17%。

而从今年前11月的累计销量来看,本田汽车为740,399辆,同比下降了30.7%。11月份,本田在中国销量为7.68万辆,相比去年同期,销量下滑了28.01%。本田在中国的单月终端销量已经连续10个月呈现出同比下滑趋势。

日产也同样在不断下滑。今年前11个月日产汽车为621,713台,同比下滑了10.53%。其中11月,日产汽车中国的销量为6.35万辆,同比下滑15.14%。

显然,两大汽车巨头没落,只能寻求合并来抱团取暖成为了必要的选择。

02 | 合并之路,道阻且长

危机加剧,形势比人强,本田和日产作为仅次于丰田的日本第二和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当下的市场份额和经营状况都遭遇了严重挑战。

据本田最新财报显示,2024财年上半年营业利润增长至7426亿日元,同比增长6.6%;净利润4946亿日元,同比下降19.7%。据日产最新财报显示,2024财年上半年营业利润为329.08亿日元,大幅下滑90.2%;净利润为192.23亿日元,同比下滑93.5%。

特别是在 2024 年 1-11 月,本田在中国的销量同比下降 30.7%,日产则下降 10.5%,市场形势严峻,迫使两家企业不得不加快合并步伐。

实际上,在2019年底,就有知情人士透露,日本相关政府部门官员已向本田、日产两家公司提出打造汽车行业“国家冠军队”的建议,此后多次试图推动两家公司开启合并谈判。

今年3月,本田、日产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在动力电池和软件方面进行合作,并共同探索车辆电气化和软件开发等。

今年8月,本田、日产合作升级,再次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计划共同研发下一代软件定义汽车(SDV)平台的基础技术,其中涉及电池与电动车驱动装置“E-Axle”等技术领域。

12月18日,据日本主流媒体报道,本田和日产已经开始协商业务整合的谈判。预计将成立一家控股公司,本田和日产两家公司将置于其旗下。

从2019年开始酝酿到现在的正式谈判,竟然历时5年!如此漫长的合并之路,其实跟双方之间的沟通分歧有关。

首先,对协同效应的看法不一。日产前董事长卡洛斯・戈恩表示,很难找出两家公司的协同效应,他认为日产和本田在同一市场推出了类似的品牌和产品,合并的好处存疑 。而本田虽未明确否定协同效应,但从其前期谨慎态度来看,对于双方合作能产生的协同效应也并无十足把握。

其次,合作的意愿与紧迫性不同。日产因面临严重的财务困境,如 2024 财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下降,营业盈利剧减 90.2%,净利润大幅下滑等,急需通过合作或合并等方式引入新投资、改善经营状况,其合作意愿更为迫切。相比之下,本田的经营状况虽也面临一定挑战,但未到日产那般严峻的程度,因此在合作的紧迫性上与日产存在差异。

除了分歧,还有人突然杀入局中从中搅局。

据日经新闻报道,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瞄准了经营不善的日产,试图收购其多数股权。如果鸿海的计划得以实现,本田与日产的合作有可能一切归零。而鸿海对日产的兴趣或加速了日产与本田的合并谈判,因双方均担心日产被鸿海收购。

实际上,鸿海一直积极布局电动车领域。从 2005 年起,鸿海就开始涉足相关业务,不断加大在电动车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等方面的投入。

多年来,鸿海通过与多家汽车制造商合作、收购相关企业以及自主研发等方式,逐步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电动车产业链。在技术研发方面,鸿海致力于提升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以及车联网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竞争力。

同时,鸿海还积极拓展全球市场,与不同地区的企业合作,以提高其在电动车市场的份额和影响力。

鸿海的目的是借助日产进军电动车领域。而日产,早在2010年就已经在欧美和日本市场推出了聆风电动车。截至2023年,日产聆风的全球销量已经突破了100万辆大关,成为全球首款销量突破百万的纯电动车。因此现在鸿海盯上落魄的日产也不足为奇。

只不过,到底是鸿海收购成功,还是日系抱团取暖,当下还没有结果。

03 | 利弊得失,如何权衡?

首先,能提升集采能力和市场份额。

如果两家公司合并成功,以每年超过800万辆的全球销量,可位列全球销量第三。

这意味着它不仅拥有更大的集采能力,在全球范围与零部件供应商谈判将更具优势,而且能极大提升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加上合并后利用互补的产品线,能推出更加多元化的车型组合,能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

其次,可实现优势互补,技术创新提速,双方通过研发团队及相关资源的整合,集中力量于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避免重复研发,从而提高研发效率、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更快地推出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车型。

在电动车方面,日产在纯电车领域更具经验,全固态电池研发更加超前。本田则在混合动力系统方面更具技术优势。合并后相互取长补短,能加快电动化转型节奏,增强在汽车电动化时代的竞争力。

最后,还能通过费用分摊来降低成本。

日本NHK网站18日分析称,就电动汽车销量而言,日本车企的存在感并不突出。随着汽车电动化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控制汽车功能的软件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经营整合的方式来分担巨额研发费用,并共享各自拥有的技术,可以帮助车企提高竞争能力。

虽然合并有望带来诸多优势,但弊端也不少。

首先,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不可避免。

日产曾与雷诺结盟,在国际合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而本田在这方面则有所不同。这种企业战略和文化上的差异,可能致使双方在沟通和决策等方面难以迅速达成共识。例如,在探讨未来合作模式时,本田更倾向于较为灵活的合作形式,而日产可能更希望通过深度整合来解决自身问题。并且,本田自创立以来一直坚持自主研发,企业文化强调技术至上;日产则更注重市场营销,习惯于联盟合作模式。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引发员工理念冲突、团队协作困难,进而影响工作效率和企业凝聚力。如何在保持各自优势的同时,建立合适的企业战略,促进文化融合,成为新公司管理层面临的重大考验。

其次,资源整合难度显而易见。

合并涉及双方庞大而复杂的组织结构、流程和制度的整合。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合理分配人力、财务和技术等资源,确保各部门之间协同作战。若处理不当,可能出现部门冗余、职责不清、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企业运营效率。最后,协调解决利益冲突困难重重。合并过程中,需获得双方股东认可,协调各方利益诉求。此外,还需关注供应商、经销商、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妥善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否则,可能会引发不满和抵制,影响合并进程和企业稳定发展。

作为日本第二和第三大汽车巨头,本田和日产的合并无疑是日本车圈乃至全球车圈的“重磅炸弹”,这也可以称得上是今年整个汽车产业最大的调整之一了。更关键的是,随着全球车市的竞争加剧,此举开启了国外车企之间抱团取暖的先河,示范效应亟待验证。

来看看传统汽车企业的市场表现,就能感受它们的急切心情了。

大众汽车2024年第三季度的总营收为785亿欧元,同比下降约7%。其中,汽车业务的营业利润同比下降高达20%。

奥迪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均出现了大幅下滑。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53.22亿欧元,同比下滑5.5%;营业利润更是仅为1.06亿欧元,同比下滑高达91.0%。

梅赛德斯奔驰2024年第三季度的净利润下降了高达54%,而宝马的净利润则下降了惊人的83.8%。

面对中国车企快速崛起抢占全球市场,国外车企必须有所行动,才能弥补中国电动车的巨大价格优势及电动车产品的市场空白,否则市场丢失是早晚的事。

而本次本田和日产合并能否成功,将给其他准备抱团取暖的车企一个重要的商业启示。

1 阅读:248
城市财经

城市财经

席地而坐,对酒品茗,共话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