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公布了2024年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执行情况。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财政转移支付。
其实,这和养老金的中央调剂是一样的。
由于各省人口规模不一、产业不一、资源不一,导致各地区的经济水平、财政状况悬殊,这种情况自古以来便如此。
所以,从古代开始,中国就采取了中央调剂分拨模式,就是全国各地都按照实际状况上交财政给中央,中央再根据各地发展需求划拨给地方。
这就形成了,中央为实现各个地方的公共服务水平平等而进行财政划拨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简单理解就是富省养穷省。当然,这也不能完全理解为穷省就占了便宜。
穷省其实对富省也有很大的贡献,有资源的地区贡献资源,比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就是西部的资源输送给东部。
还有人口基本都是中部、西部往东南流入,这也是一个大贡献。
2023年中央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了102945.19亿元。
这一数据,创下历史新高,是历史上中央对地方进行一般公共预算转移首次突破10万亿。
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2024年中央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100397.16亿元。
这一规模相较于2023年的执行数有所下滑,但仍维持在10万亿之上。
从数据走势来看,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基本上每年都在增加。这很好理解,毕竟经济规模一年一年大,财政收入也是一年胜似一年。
但其中的2020年和2022年,增量最为显著。
这个大家应该清楚,2020年是疫情爆发初年,封锁不断,地方经济发展受困,于是当年中央给予了地方83339亿元转移支付,相较于2019年,增加了8924亿元。
2021年是疫情三年中较为平缓的一年。
到了2022年,疫情再次肆虐,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程度丝毫不亚于2020年。于是,中央再次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当年转移了97144.75亿元,转移数量足足比2021年多出了13774.75亿元,增量创历史新高。
这才有了2023年顺势超越10万亿的基础。
去年因为地方债、房地产压力,地方经济压力大,所以尽管黑天鹅已经结束,但发展的压力并没有小多少,所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仍维持在10万亿之上。
02 | 四川、河南雷打不动的第一第二10万亿转给地方,哪些地区拿得最多,哪些地区拿得最少?
话不多说,直接来看财政部公布的各地区执行数据。
财政部列出了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与5个计划单列市以及新疆建设兵团的转移支付情况。
之所以是31+5+1布局。是因为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是计划单列市,财政权限和省市同一级别,这五个城市相当于半直辖市,或者说是经济直辖市。
新疆建设兵团是计划单列的省部级特殊区划,也是省级单位。
从数据看到,四川毫无意外仍是获得转移支付最多的省。
其次是河南、湖南、河北、湖北、黑龙江、安徽、云南、广西、新疆。
往年前十基本也是它们,只不过排名会有些许变化而已。
比如去年排名前十的分别是四川、河南、湖南、云南、湖北、河北、黑龙江、安徽、新疆、广西。
四川与河南基本是雷打不动的第一第二。
同时获得转移支付数量最少的,也基本是雷打不动的五个计划单列市。
从2024年与2023年转移变化数据来看,江苏与广东的转移支付减少规模最大,江苏减少了479.6亿元,广东(含深圳)减少了411.18亿元。
四川之所以每年拿得钱最多,四川人口多,而欠发达地区也非常多。
四川的常住人口8364万人,位居全国第五,仅次于广东、山东、河南、江苏。
同时,整个四川的经济排名虽然位居全国第5,但其GDP中有超三分之一是成都提供的。
换句话说,四川真正发达的也就是成都及周边那一带,事实上四川有很多地方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尤其是对于川西来说更是如此。需要大量的财政拨款来维持运转。
所以我们看到,排名前十的省,尽管表面上看有些省的实力还不错,但中西部太多穷困地带,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数额也就多。
相反,经济发达地区的沿海省市,获得量垫底,尤其是五大计划单列市。这本就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立的初衷。
富省养穷省。
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虹吸中部、西部和东北的人口,依赖中西部的资源,自然需要上交财政和养老金来反馈经济欠发达、人口被虹吸的地区。
有人可能提出异议,比四川更欠发达的应该是西藏、宁夏、青海等更西的西部地区啊,为何获得最多的不是这些地区。
原因很简单,他们人口少。财政转移的多寡和人口正相关。所以,如果从人均获得的转移支付角度来看,这些比四川更欠发达、更西的西部地区,才是获得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最大的地区。
03 | 人均转移支付,西藏一骑绝尘人均转移支付数财政部没有直接公布。
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其公布的总数,再结合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计算得出。
目前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有24个公布了数据,7个没有公布。下面的数据图中带*号的便是以2023年人口计算的数据。
从人均获得转移支付角度来看,西藏人均获得转移支付数最高,平均每人获得转移首次超越7万元,可谓一骑绝尘,远远高出第二名。
青海第二,也高达2.88万元。
新疆、宁夏、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吉林、海南、贵州人均数均在万元/人以上。
而转移支付总总数位列第一的四川,人均数为8029元/人,位列全国第16位。
所以说,四川获得的转移支付数常年位居第一,一方面是四川穷困地带仍很多,另一方面是人口规模太大。
这样的转移支付制度,一定程度上障了全国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平等,是解决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有效措施,但是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他救不如自救。
没有一个地方是依靠支援能够走向发达的。
转移支付追求的公平,不能等同于大锅饭和平均主义。转移支付能够缓解地方的财政困境,但它并不是经济发展的解药,对地方来说,过度依赖国家输血,反而容易丧失转型的动力,安于现状,同时影响发达地区的经济效率。
依赖财政转移支付的省市自治区,需要行动起来。
按照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曾经提出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究竟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要实现共同富裕,显然最要紧的,就是将最短的短板补齐,而中部、西部、东北,便是短板所在。
当这些短板不断补齐之时,才是国家迈向富裕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