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四肢怕冷一定是阳虚?艾灸温阳要慎重,壮火食气血难复

嘉晨谈健康 2023-03-11 08:53:03

张裕晨 周文川

四肢怕冷一定是阳虚?艾灸温阳要慎重,我就举两位名医前辈的医案供大家参考。

1980年余在门诊。一日,一青年农民,自诉1月前因受凉而发高烧,3犬后身热虽退而心中烦热不解,周身疲乏无力,卧床不起。就诊大夫认为是受凉导致的怕冷发热,随即用碗口粗的一把艾草灸之,艾灸了30分钟,患者大汗淋漓,头晕近厥,家属赶紧背回了家,从此一个一米八多的大汉下肢不能随意运动(肌无力),后来找到我,我见此人身体粗壮,脸红耳赤,口渴善饮,片刻就喝了三大杯水,我还给他烧了一壶,但是他小便短少,大便干,查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沉有力。此为外邪入里化热,耗伤元气。即《内经》所谓“壮火食气”也。

余治以通腑泻热、急下存阴之法,拟方调胃承气汤加减。药用生大黄 芒硝 (冲) 生甘草 生栀子 柴胡2剂。

3日后,患者喜悦米告:每服1剂药后均泻下3~4次,泻后自觉烦热减轻,口渴及饥饿感亦明显好转。上方减芒硝,又服15剂,病告痊愈,可下地干活了。

学生问日,此病颇怪,何故也?余日,《内经》中有“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一语,少火者,中和造化生机之火也。壮火者,乃亢阳有害之邪火也。此火之成,或囚六淫之邪所化,或因五志过极所生,或因脏腑阴阳失调而致。壮火既伤阴液,又耗元气,伐人生机.故H:“壮火食气”。观此患者,初是外感寒邪,而后寒邪入里化热,首诊大夫又大量艾灸,成为壮火.壮火炽盛.元气被“盛”.所以周身疲乏,弱不能支,壮火杀谷伤阴,故能食能饮。调肖承气汤加栀子,苦寒清热、成寒泄火。导热下行;又少加柴胡发散其所郁之热。壮火除, 元气得复,故力增食减。此所谓“邪去正安”也。倘若不清泄亢盛之火,而误用补益温阳之剂。势必更增邪火,加重病情。由此观之《内经》之论真金石之言也。

再举一例,是伤寒论的经典处方《四逆散》使用

四逆散为《伤寒论》阳热内郁的一个用方,置于少阴篇内。然而、不少医家依方推理,主张应作少阳病看待,因为它的组方符合少阳郁热的病理.非为少阴虚衰中的寒化热化的机变,故论者见解不一,给临床使用带来莫衷一是之苦。

四逆散由甘草、枳实、柴胡、白芍所组成。四味药物主治“四逆”当然主药是柴胡,不能认柴胡在“佐”位而降低它的主导作用,囚芍药与甘带都是为配合柴胡的疏泄面设,尤此辈则易动伤肝阴,出现阴伤烦乱之变。所以仲景把甘草冠于方首(仲景用柴胡必用甘草、芍药或人参为伍,独用则叶天士体验劫肝阴)。而积实之用,仓在理气行滞以调3味之走守,同其它药万相作用者大不相同。4味一体,疏理中复有甘酸化阴,故可用于因郁积导致的滞遏性发热,不同于因阳热搏亢所见之热厥而用白虎汤清泄,一旦郁积中滞, 气机疏泄不利.滞過则发热,困滞则神疲嗜睡,气郁不达可四未发凉。

这些征象,正合少阴稚阳之体而见少阳郁积之患,故仲景《伤寒论》将其列入少阴篇里,一则从证候上同其它厥逆做比较,另则示乙癸同源。治疗上犹当疏泄中寓以节制。

特别是少年儿童,家长意见孩子怕冷,容易感冒,就给大补,缺乏节制肥甘摄入常识,感情波动尤大,如果气食为病,郁积必然居多。验之临床,渚如腹胀腹痛而见发热,嗳腐不食而见佛热,中滞下利而现身热,重者可见肢厥,兼见或咳或呕或惊,以及胁痛虫积等。

凡此小儿常见证,运用本方主之或酌情加味.均能收到良好效果,如兼表者加苏叶、连翘、杏仁,积重者加山楂、番泻叶、槟榔,泻利加滑石、砂仁、车前子,虫积加文术、槟榔、胡黄连等,获效每在一二剂之间。

笔者数年前初冬季节因半返里,正遇族间-小女发热不食惊骇,每值晚间热势益高,惊恐愈其,依伏祖母怀中连连叫“怕”。虽数日来多次服用退热剂及磺胺类药物,但病势始终不减。经过询问检查.悉知病起于I次内闹食受家长痛责而后病,日渐加重,发热不已,晚间热甚时手足发凉,恐惧无奈。脉象弦数且滑,所苔中厚垢腻、依证分辨,排除阳明热亢,按郁积中滞治之.拟四逆散加山楂、伏苓,药后至夜半竟惊惧平夷,索食求粥,一如常人。如此者不乏其例、特表之以广其用。

纪东涛医师按:举以上两个例子,就是为了说明不是所有怕冷,都是阳虚,都需要艾灸。有很多外感疾病入里化热,虽然外感治好了,但是落下了怕冷容易感冒的体质,以及吃的太多食积内停,脾胃之气虚弱导致营卫不和的怕冷,需要健脾消食,稍微的解表补表,而不是一味的温阳补气,更不能表里部分,一味地补里。

0 阅读:5
嘉晨谈健康

嘉晨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