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这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为了考取功名,莘莘学子十年寒窗苦读,有些人甚至穷极一生。《范进中举》中的书生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书生范进,科考几十年,直到五十多岁才考中进士,高兴过度而疯了。后来被老丈人胡屠夫一个耳括子打清醒过来。这说明在古代,考取功名,对读书人多么重要啊!
读书人金榜题名就真的可以马上做官了吗?其实不一定。
说到这里,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科举考试历史及其发展历程。
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雄才大略,借鉴前朝人才选拔机制,开创了通过科举考试制度来选拔人才。隋朝之后朝代都是沿用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可以说,科举考试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隋朝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刚开始还不够完善,经历唐宋,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比较完善了。到了明朝更加完备。科考分四级:乡试—会试—贡试—殿试。考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可以说,科举考试制度为寒门学子做官提供了机会,打破了晋代以前做官由士族门阀掌控的格局。
虽然国家通过科考选拔人才,但是每年考试录取人数是要多于国家实际需要的人教。比如北宋后期,科考和荫恩人数约48000人,朝延实际只需要大约16000余人,这是一种供大于求的情况,实际上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能进入官场,其余三分之二的人可能要另谋出路,比如做幕僚、宾客、教书等行业。所以说范进虽然中了举,并不一定就可以马上做官,只能说他有资格当官,这只是第一步。
其实读书人想通过考中功名走上仕途,还要通过国家另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那就是荐举制度。科举考试是选拔预备人才,而荐举制度才是选拔官员。
荐举制度是古代封建王朝为选拔合适人才、可靠的官吏,或者是挑选某一方面特殊人才而设计出来的一种制度。统治者希望以推荐人才的方式向朝廷输送真正的人才。具有推荐资格的人被称为“举主”。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举主”,通常要求有一定级别的中高层官员,才有这种资格。不过被推荐的人的身份没有什么具体要求,可以是平民百姓也可以是朝廷在职官员,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唐代的荐举已经很流行了,到了宋朝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唐玄宗时期,姚崇为相,荐举宋璟接替自己的位置。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曾推荐吕公著、司马光和王安石为官。留下了“一劄荐三相”的士林佳话。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中的学子,低层的官员升入中层、中层官员升入高层都是通过官僚荐举完成的,可以说荐举制度为封建社会选拔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荐举制度是一种设计精妙,适应时代比较合情合理,堪称中华传统政治文明的典范之作。它极大的解决了古代政府获取人才信息困难的问题了,荐举制度经过长期运行实践,是一种非常可靠的人才选拔制度,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根据《宋会要辑稿.选举》中记载:“天下之治,在于得人。人之贤愚,系乎所举”。
虽然荐举制度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弊端。
第一,如果不合理利用荐举制度,把好关,就会造成各种滥举、谬举现象。举荐不公,举荐不实时有发生。其后果非但没有向国家输送贤才,反倒恶化了官场生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采取强化“举主”担保责任制,以此杜绝荐举之弊。这就是要求荐举人推荐人才要特别小心,须看准,如果出了问题,自己负连带责任。根据《唐律.职制律》中规定:“诸贡并非其人及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唐朝以及以后的朝代基本沿袭这一规定。比如宋太祖时,太仆少卿王承哲因举官不当,被责降为殿中丞,自五品官降为八品。宋真宗时,龙图阁直学士,工部郎中陈尧咨因举荐有误,连坐降为兵部员外郎。第二,荐举对权贵十分有利,而对老百姓却不利。例如,宋朝规定,被举荐的人需要五封推荐信才可,如果被举荐的人朝廷有人,要凑齐五封信是非常简单的事,但对于没有人脉关系又没有钱的人来说,那就很难了。
唐朝有个叫张籍的书生,考中进士,但因家中贫困拿不出那么多钱来请人举荐,一直闲在家里。后来好不容凑了一点小钱打点官场,最后因钱不够多,只得了一个地方管户籍的小官,此后一直没有机会升迁,纵然有才华也得不到施展。
第三,荐举制度容易造成朋党。荐举的人和被举荐的人都以师生互称,以后在官场上相互扶持,相互提携,大家结成利益集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长期下去,势力庞大,根深蒂固,朝廷很难处理。
第四,荐举制度容易造成举贤难避亲。对任何人来说,将资源分配给自己关系更密切的人是第一选择,所以荐举唯亲,容易造成真正的人才流失。狄仁杰是女皇武则天时期名相,功绩斐然,深得女皇武则天信任,被女皇尊敬为“狄国老”,上朝无需下跪。一天,武则天要狄仁杰为朝廷推荐尚书人选,狄仁杰举荐自己的儿子狄光嗣。众百官都吓了一跳,女皇武则天也很吃惊,但是还是任命他的儿子为尚书郎。狄光嗣虽然为官表现不错,但与狄仁杰还是相差甚远。
不过,为了防止举荐营私舞弊,各个朝廷都采用“同罪保举”和严格的监察制度来配合荐举制度的运行,这样虽然不能彻底杜绝舞弊行为,至少可以起震慑的作用,减少很多错误。
科举考试制度选拔人才沿袭一千多年,荐举制度选拔官员同样也实行一千多年,它们为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