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隋末的枭雄,首推瓦岗的李密,其次洛阳的王世充以及河北的窦建德、河东的刘武周,但他们在强势的李世民面前,犹如土鸡瓦狗,不堪一击。
另外还有一位,强盛时曾占据东南半壁,可惜未与李世民交手,因此名声不显,他就是有江淮之王之称的杜伏威,无论是威望、实力,还是谋略、眼光,其实他才是大唐最强劲的对手。
杜伏威是被严重低估了的。
杜伏威出生于今山东章丘,穷苦出身,家徒四壁,连饭都吃不上,迫于生计,常干些入室撬窃的勾当,但他颇有些“侠盗”之气,所得不义之财,除了填饱肚子以外,常散于乡邻,因此颇受一些“任侠儿”的爱戴,其中最出名的一位就是同郡临济人辅公柘。
辅公柘家境比杜伏威好些,但也有限,而杜伏威是个钱财随意消散的主,尽管是个惯偷,生计却不稳定,因此辅公柘常从姑姑家偷羊出来接济他,二人由此意气相投,惺惺相惜,遂结为刎颈之交。
但时间久了,辅家姑姑不干了,虽然知道是侄子所为,还是毅然决然的报了官,毕竟谁家的钱财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县里的捕快很快开始搜捕二人,情急之下,二人跑进草泽,啸聚为盗。
虽然当时的杜伏威年仅十六,也就是个上高中的年纪,但颇有些勇力,在打家劫舍过程中,他出则据前,入则殿后,十分勇猛,众盗咸服,不久便推他当了首领。
大业九年(613年),王薄领导的长白山义军正如火如荼,杜伏威率众前去投靠,却被嗤之以鼻:如此小贼,也来分一杯羹!
杜伏威人穷志不短,受到如此冷遇,愤而出走,他率众进入淮南,自成一体,谁也不靠。为了快速壮大,他开始大量收编其他零星小盗,其中收得最大的有两股——下邳的苗海潮部和海陵的赵破阵部。
杜伏威经营的地盘因为靠近江都,江都又是炀帝的“第二故乡”,所以江都留守急派校尉宋颢前来征讨,结果被杜伏威以诈败之计引入芦苇荡,一把火烧得全军覆没。
然后杜伏威又趁大胜之威,派辅公佑给苗海潮送信,说力分则弱力合则强,如果你认为强于我,我们就干一架,反之则加入我,最终苗海潮选择归降。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杜伏威以势压人也为其他势力提供了模板,邻近的赵破阵寨,就有样学样,要求杜伏威并入其寨。
当时杜的实力是远不如赵的,硬碰硬并非明智之举,所以杜伏威选择了示之以弱,他假装答应,然后只带了十几人去投诚献礼,赵一向轻视杜,认为他必然会降,因此毫无防备,结果被杜在酒会上当场刺杀,赵部群龙无首,辅公佑又率大队人马前来接应,只能惨遭被兼并的命运。
实力大增后,杜伏威自称将军,纵横淮南,江淮杜伏威之名也逐渐传扬开去。
杜伏威这个人虽然身在草莽,但为人颇讲义气,这在乱世既是一个亮眼的招牌,也容易为人所趁。
大业十一年(615年),东海的李子通因受左才相的猜忌,狼狈来投,杜伏威见他颇有才干,于是倾心接纳,不料李子通也非屈居人下之人,在赢得信任后,竟然趁杜不备,突然发动兵变,妄图夺权。
杜伏威措手不及,全军大乱,杜本人也身负重伤,在养子王雄涎的背负下,藏到芦苇丛中,才侥幸躲过了追杀。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杜伏威刚要舔舐伤口,以待来日复仇,隋军也赶来凑热闹,正在养伤的他无法指挥,结果全军大败,其部将西门君仪之妻勇而多力,背了他夺路而逃,王雄涎又领敢死队断后,才又逃得一命。
连续两次死里逃生,也让杜伏威对自己有了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从此对人只说三分话,这一转变也为他与好友辅公拓的决裂留下了伏笔。
杜部虽然伤亡很大,但与此同时,李子通也遭到了隋军的攻击,伤亡同样不小,因此两部暂时还是均势,但杜伏威很快就凭借这些年在江淮攒下的人望,再次壮大起来,并很快拥有了十数万人的实力。
杜的势力遽增,震动了正巡幸江都的隋炀帝,他派右御卫将军陈棱前来讨伐。
杨广傲慢自大,虽然已经对杜伏威足够重视,但还是仅派出了八千精锐,他不知杜伏威的底细,陈棱却是一员久经沙场的老将,知道抵敌不住,因此深沟高垒,坚壁不出,只是与杜相持。
杜伏威见他打又不打,撤又不撤,也颇为难受,于是便学三国诸葛亮对司马懿,遣人送去妇人衣服,讥之为“陈姥”。
陈棱人虽精,但毕竟不是“冢虎”,对于杜的连番挑衅,最后还是耐不住性子,怒而列阵相战。
杜伏威亲自领军冲锋,他虽武艺高绝,身边护卫也不少,但终究是暗箭难防,他额中一箭,不过这非但没有令他退缩,反而激起了冲天豪气,他带箭冲入敌阵,指着射箭者高叫:“不杀汝,矢不拔!”
最终,杜伏威生擒射箭者,斥令拔箭,随之杀死,复杀数十人。在他的示范下,杜部人人悍勇,以一当十,陈棱部阵脚大乱,全军覆灭,仅逃了他一人。
杜伏威乘胜破了高邮,再克历阳等重镇。
杜伏威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不同于一般草莽,对士人有着正确的看法,当时有些起事者,抓到隋官和士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杀死。而杜伏威却深知,士人在政治之道上有不可轻忽的长处,故而,他每获得士人必加礼遇,这也使得士人纷纷来投,依靠这些人,他开始设置官吏,自称总管,放弃以前的流寇战术,开始经营自己的地盘。
杜伏威的用兵,也很有一套。他特别训练了一支五千人的敢死队,号为“上募",不仅享受着优异的待遇——最高的薪水、优先提拔的机会,而且杜伏威还经常“下连队”,与之同甘共苦,让他们享受无比的荣耀,毕竟能与主公同桌而食并不是所有江淮军都能得到的待遇。
当然,与之对应的是,“上募”专打难仗、硬仗、大仗,而且一仗回来,必对每人作例行检查,若是后背中箭,则判为逃跑者,格杀勿论。由此,“上募”勇往直前,所向无敌,横行江淮。
终于杜部成了气候,成为江淮间最大的起事者,其他小打小闹的势力见状也争相前来归附,愈发壮大了他们的声势。
大业十四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骁果兵变,杀了杨广,为了控制江淮,想收编江淮军,他开出的价码也算优厚——任命杜伏威为历阳太守,且听调不听宣。
但他明显小看了杜伏威,杜虽说反隋,但绝不愿和他这样各方势力都深恶痛绝的“乱臣贼子”为伍,于是毫无商量余地的拒绝了宇文化及的拉拢。
接着,他又做了一大举措,将治所从历阳移到了丹阳(即六朝古都建康),借此表明自己远大的抱负,另外他在政治上也上了一大台阶:开始招用隋朝官吏(此前出于贫苦大众对贪官污吏的仇恨,杜伏威对隋官是拒绝的),组织高级智囊团,同时大修器械,提高军需储备;轻徭薄赋,减少民众负担;废除殉葬,开化风气;严惩作奸犯盗、贪污受贿,整顿社会秩序。
他的政令符合了民心,受到了江淮民众的热烈欢迎。
出身草莽的杜伏威,深知自己缺乏进一步的政治号召力,由是上表洛阳的杨侗,表示愿意称臣,以取得正统的政治背景。杨侗正需要将政治影响扩大到江淮,同意了杜的归附,拜他为东道大总管,楚王。
然而,他当隋臣没多久,王世充就废了杨侗,自立为帝。杜伏威不愿向王称臣,转而寻找新的政治背景,他看好长安的李渊,从而当李世民率部征讨王世充,遣使到丹阳相招时,他爽快地答应了,被任命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吴王,赐姓李氏。他派出部队前往洛阳,协助李世民进攻王世充。
当然,这种归降只是名义上的,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君臣依附关系。直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他依然在拓展领土。他先是在杭州破了李子通,将其押送长安,继而又兵进歙州,破了另一股割据势力汪华。
此时,他的领土范围已不再局限于江淮,而是“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至于海”。
也就是说,长江以南,南达岭南,东至东海,整个东南半壁都是他的势力范围。
而当时的李唐势力还远未到一统天下之势,比杜自己也强不了多少,其老巢太原正被刘武周猛攻,河北窦建德、河南王世充也正在蚕食唐的地盘,别说统一,连李渊自己的生死都还是未知之数。
杜伏威居然在此时降唐,眼光已经不能单单用独到来形容,而是近乎“妖孽”。
而且他的这一决断还是在他的挚友辅公拓强烈反对的情况下完成的,可见他的决心有多大。
严重怀疑他是穿越过去的。
不过,他一直未到长安向李渊“报道”,也许他心中还存着一丝侥幸或者奢望吧!直到李世民破了刘黑闼,再攻徐圆朗后,他就再也坐不住了,考虑再三后决定前往长安。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杜伏威到了长安,受到了李渊殊隆的礼遇,被拜为太子太保,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仅次于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人,为大唐第四号人物)。
不过江淮是回不去了,这也是应有之意,杜伏威并未介怀,而是该吃吃该喝喝,过得相当滋润,不过他有一桩事一直萦绕于怀,那就是他的江淮军是否安定,因为这关系到他后半辈子是荣华富贵还是身首异处。
杜伏威走后,在丹阳当家的是辅公柘。
在杜伏威军中,大家都知道辅公拓是他的生死哥们儿,全营上下都呼他为“伯”,像敬重杜伏威一样敬重他。
然而多年的权利浸染,让这对生死兄弟也产生了隔阂,尤其是在“降唐”一事上,二人的意见完全相左,杜伏威认为李唐王朝的统一态势远远超过了自己,而辅公拓却认为,自己足有一战之力,即便不能击败李唐,三分天下甚至二分,也是大概率事件。
杜伏威不能说服这个共同起事的最大元老,只能采取表面尊崇实际架空的权术,外拜辅公拓为仆射,内里却提拔了他的两个养子——勇猛善战的阐梭、王雄诞,为左、右将军,执掌兵权。
辅公拓也非寻常之人,虽心中怏怏不快,但绝无半点怨言,成日与老友道人左游仙学神仙,作辟谷逍遥状,对政务军事再不过问。
所以,说是辅公拓当家,实际上真正当家的是他的养子王雄诞。杜伏威临走前将军队托付与他,并关照说:“我入京之后,若不失职,绝不要让辅公拓生变。”
言下之意就是:他入长安后,若李渊善待他,则要防辅公扯旗造反:若李渊和他过不去,则听任辅公柘所为。
王雄诞是忠心的,也一直按照义父交代的事项行事,但他却远非辅公拓的对手。
辅公拓所为明显是装出来的,杜伏威一走,他就和左游仙密谋发动兵变。不过唯一的障碍就是王雄涎,王既是杜伏威的义子兼爱将,又手握兵权,不除掉他兵变是不可能成功的。
于是,辅公拓使出反间计,伪造了杜的亲笔信,责备王有贰心。王雄涎战场无敌,却是个政治新手,竟然对信毫无怀疑(对义父缺乏信心),收信后非常伤心,为表示自己的忠心,就此托病在家不再沾手军务。
辅公拓趁机接管了江淮军,又伪造了杜的密令,说在长安遭受虐待,要江淮军起兵造反。以辅公佑在军中的号召力,忽悠起人来自然不费吹灰之力。
武德六年(623年),在左游仙的策划下,辅公拓夺了兵权,杀了不愿相从的王雄涎,竖起了反旗。
接着,杜伏威在长安暴卒的消息传来,辅公柘以此为借口,建立宋国,自称皇帝。
但江淮军忽降忽反,军心大乱,又缺少军魂杜伏威,“新宋军”的战斗力大不如前。
次年,李渊命李孝恭南下江淮平乱,辅公拓与之甫一相接,一战即败,逃亡途中被人心向唐的农民逮住,送往丹阳斩首。
平定辅公柘后,李渊诬称杜伏威预先知道辅公拓的反谋,下诏削夺其官职,籍没其妻子。
直到李世民继位,才为其平反,复其官爵,以国公之礼葬于淮南。
也许只有当事人,同为兵法大家的李世民才知道杜伏威的厉害,这可能就是英雄相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