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美元汇率与大宗商品价格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美元走强,大宗商品价格走弱;美元走弱,大宗商品价格走强。
但自从疫情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呈现同上同下的正相关,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未来将如何演绎?一起来浅尝辄止一下吧。
1986年至2022年的数据测算表明,大宗商品价格与美元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2020年末至2022年在受到疫情冲击后,美元与大宗商品价格由负相关转为正相关关系。
这里敲个黑板:如果某个货币在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时候走强,下跌的时候走弱,我们将其称之为商品货币。典型如澳大利亚元、巴西雷亚尔、墨西哥比索和挪威克朗等,其货币汇率与所主营的铁矿石、原油和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同升同降。疫情之后,美元似乎也已成为了商品货币。
原因何在?
国际清算银行在2023年3月发表一篇题为《大宗商品价格与美元》的论文表示:美元汇率与美国的贸易条件(美出口价格/进口价格)之间呈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即美国贸易条件改善,出口价格相对进口价格上升,美元升值;美国贸易条件恶化,出口价格相对进口价格下降,美元贬值。
2010年代美国页岩油革命以来,原油和天然气在美国出口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带动大宗商品在美国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在2000年至2022年间提升10个百分点,达到超过20%的比例。
这就解释了2019年前后,美国由传统的石油产品净进口国成为净出口国后,包括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升降与美国贸易条件之间的关系由负相关变为正相关,从而大宗商品价格与美元汇率之间的关系也转呈正相关,符合商品货币的特征。
那么本轮美元汇率和大宗商品之间的正相关会延续吗?
一方面,要考虑到美国相较贸易伙伴如欧元区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之间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立场的差异。未来美联储降息的概率更高,而日本银行继续加息的可能性更大,强美元的支撑力量在减弱。
另一方面,地缘冲突导致的对大宗商品的供给冲击,欧元区经济基本面受损,美对外服务贸易出口收入的占比下降和美对欧石油产品出口激增等多个渠道,虽然推动了美元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的提高,但这样的效应是一次性冲击。
美国经济衰退和降息预期交易渐起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究竟是跟随需求的下降而走低,从而证实美元商品货币的属性,亦或是受益于全球流动性趋于宽松而企稳走高,从而回归大宗商品价格与美元的传统关系,我们拭目以待。
天道酬勤终有时,道阻且长戒骄躁。
2024年,“龙”光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