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感到危险,你看看你看看,开的什么车呀

胖胖说他不胖 2024-11-15 17:33:18

hi,我是胖胖。

最近的形势,胖胖觉得真让人感到一股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

珠海体育中心这事引发了轩然大波,但只有珠海吗?

广西北海、广东东莞、四川泸州、杭州,甚至香港,同日都出现了类似的事情。

胖胖看到这一连推送,就觉得有点瞠目结舌啊。

这种现象,你觉得能完全防住吗?

胖胖觉得,很难。

开车这件事本身就防不胜防。

你能阻止人开车吗?

你能分得清谁是正常开车,谁满身戾气吗?

你能预测下一秒,他是乖乖走大路,还是猛踩油门冲向人群吗?

这些都是未知的,也是无法控制的。

这种接二连三的偶发事件,归根到底并不是单纯的偶然,而是正在演变为一种普遍现象。

不仅仅是三无人员

这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如果社会积累的怨气和戾气不从根本上化解,就算科技再发达,防范措施再完备,恐怕也难以杜绝。

胖胖今天就扯一扯一种现象就是原子化。

你看,珠海事件的肇事者,从已有资料看,并不是那种“三无人员”。

他开着那辆车就普通人而言也不便宜,经济条件看起来不错,生活也不算潦倒。

可为什么连这样的人,也会走上这样极端的路呢?

是什么让他对这个世界生出如此深的怨念?

咱们之前讲很多戾气事件,大部分有可能往往是三无人员、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人。

可现在,连那些看起来“有钱”的人,也开始以如此激烈的方式发泄内心的戾气。

这才是让人不安的地方,可能或许预示着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出现了一些系统性的问题。

这种戾气充斥的氛围,已经不只是底层的困窘,而是蔓延到了大部分阶层。

不是说穷人走投无路,而是一些相对有钱一点的也挺难的。

我们过去总觉得,有钱人至少可以避免走极端,毕竟财富积累不易,有钱人会更克制,因为他们随意发泄戾气的代价可能更大。

珠海的这位62岁大爷却让大家开始别的看法:

为什么连看似拥有体面生活的人戾气也开始不顾一切地爆发呢?

这起事件据说和家庭财产分割纠纷有关,但具体情况客观事实我们不得而知。

所以说啊,是不是整体的怨气戾气正在悄无声息地积累?

出门在外,该苟则苟

胖胖在保时米那事就提过,咱们出门在外,普通人最好保持低调。

无论你在家里脾气多大、地位多高,出门就该低调。

因为我们不知道别人处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随口一句话、一个无心的眼神,可能都会被解读为挑衅,甚至引发对方的暴怒。

你像11号,香港的路人因“眼神问题”发生斗殴,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那一眼就是一辈子,一眼就直接入眠。

可能有人会不理解:“你说,一句无心的话,一个简单的眼神,至于让人如此愤怒吗?”

但在整体的氛围下,这种问题已经不能再单纯地以“至于”来衡量。

每个人的情绪背后,都可能隐藏着难以承受的压力,而这种普遍存在的戾气一旦触发,就难以控制。

最近发生的几起事件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安全感这个问题。

即使是在我们认为最安全的封闭场所,比如体育场跑步这样再正常不过的活动,也可能突然遭遇危险,这种就是纯纯的“无妄之灾”。

尤其是那些思维极端的“二极管”,或是那部分充满戾气的失意者我们可能都要多加防范。

他们平时就像潜伏在各个角落角落的“哑弹”,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引爆,一旦爆发,往往是抱着“玉石俱焚”的心态。

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了一个可怕的趋势:原子化。

像一口高压锅,不断加压却没有出口。

人们在这种氛围里,不得不学会压抑自己,放弃表达。

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不想发声,而是因为可能因为他们发声不管用,无效。

一天不发声、两天不发声,久而久之,便彻底忘记了如何表达。

与此同时,生存空间也被不断挤压,直到退无可退。

内卷的加剧更是雪上加霜,每个原子都被裹挟在巨大的高压之中。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近年来,“社恐”“社畜”“牛马”“韭菜”“耗材”这些词频频出现,并成为现象级问题。

这些词背后,是个体的孤独感、无力感,以及一种深深的环境焦虑。

原本属于群体的温暖和支持感,被一种冷漠而分裂的社会结构所取代剥夺殆尽。

当所有的压力积累到极限,这口高压锅最终会怎么样?

那我们再扯一扯,什么是社会原子化?

简单来说,就是个体被分散得无法团结,彼此之间没有连接。

在内卷化的环境下,每个人都像是被公司被驯化的工蜂,只会低头忙碌,却对身边的其他“工蜂”视而不见。

蜂后代表整个公司,而工蜂们之间却毫无联系——没有沟通、没有互助、甚至没有抱怨。

大家只知道采蜜干活,却从不问一句:“你过得还好吗?蜂后这个资本家给的压力是不是又重了?”

这正是“原子化”的核心逻辑:

把每个个体都拆散,制造出各种对立,矛盾,彼此隔离。

工蜂之间互相防备,谁都不信任谁,结果就是一盘散沙。

而蜂后则乐于维持这种状态,因为一旦工蜂们打破原子化,彼此串联起来,形成一股团结的力量,蜂后便会如坐针毡。

毕竟,一个有向心力的群体才是蜂后最害怕的东西。

那么,蜂后是谁?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而胖胖看来,应该,大概率,可能,百分百是那些在互联网上挑拨对立、制造仇恨的各种自媒体,各种信息流。

它们通过信息流把人们推向彼此对立的立场,让每个人都只为自己,互不信任,最终成为一个孤立的原子。

在原子化社会里,年轻的工蜂每天低头干活,从不抬头看生活的意义。

但一旦他们有了一点自我意识,便开始思考:“我这一辈子究竟是为了谁?只是为了干活喂养蜂后吗?”

而那些年老的工蜂,因为失去了劳动能力,也失去了苟活的空间。

他们最终陷入绝望,却发现人和人之间毫无联系,没有温情,也没有支持。

房间之外是冷漠的工作环境,团队之间只是利益关系,个人生活被榨干到没有意义。

最终,他们会问自己:“我这一生,就是为了劳动?为了喂养蜂后而生,最后孤独死去?”

这种绝望,就会让许多人走向极端,而这些极端行为,正是互联网时代原子化社会的产物。

从原子化到反叛

胖胖查资料看到有一个社会学理论,叫做原子化反叛,核心观点是,个体是无组织、无纪律、无纲领甚至无目的的。

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可能仅仅只对蜂后制造的对立面进行反叛,但其实矛盾被这些蜂后转移了,所产生的叛逆行为仅仅是为了发泄压抑已久的情绪。

这其实是一种“漫无目的的反叛”,表面上看像是一场失控的疏解,但实际上只是个体在绝望中的无声呐喊,可能只是对同为工蜂的刁难。

而这种反叛的根源,正是蜂后类似互联网信息流所塑造的原子化社会。

各行各业的极致内卷,让个体变得更加孤立,每个人都被迫低头工作,无暇顾及周围,也无力反击。

是什么让这种现象成为一种常态?

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每个人都没有稳定的依靠,各个个体被逐渐原子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松散。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旦外部压力突破个人承受的极限,任何人都有可能瞬间爆发。

而这种爆发往往是突如其来的,不可预料、不受控制,也无法被完全防范。

举个例子,有人通过收集“三无人员”的信息来预测戾气事件,但这样的方法注定效果有限。

因为这些事件的核心特征是高随机性和无征兆性。

哪怕大数据再精准,它也只能总结过去的规律,预判一种趋势,却无法预测某个具体个体的下一步行为。

说白了,这是一种急性式、偶发式的行为,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

那我们该怎么办?

胖胖觉得,关键不在于防范,而在于疏导。

靠什么?

靠改善整体氛围,靠舆论环境、思想环境的转变,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自洽与自愈。

只有环境的整体好转,工蜂有花可采,有蜜可供自己食用,才能从根源上减少戾气的积累和突发事件的发生。

可另一个问题是,现在连一些原本经济优渥的群体都开始参与到戾气事件中来了。

过去,戾气事件多集中在特定群体,你还能找到规律,做到有针对性地应对。

但现在,戾气的释放似乎越来越随机化,覆盖面也更广。

甚至,我们已经感受到一种“人人自危”的不安。

而这种不安,归根结底,是原子化社会的副作用。

当个体失去了与外界的紧密联系,环境就如同一个破损的堤坝。

某处一旦出现缺口,便会有大量的“洪水”涌出,破坏力巨大,最终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塌。

所以说,胖胖一直会觉得原子化社会并非一种稳定的形态。

即使它暂时对某些“蜂后”有利,但长远来看,它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而这种破坏,不仅无规律、难以预判,更让人无法真正做到有效防控。

所以在原子化的背后,隐藏着一种阴暗的面貌——那种无意识、偶发的、充满愤怒的发泄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靠防范就可以止住地壳的运动吗?就可以止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吗?

这种愤怒,这种变化就像地震的前兆,无法通过简单的防范来遏制,也从来不在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这种情绪的积压,反而可能引发更多消极的力量,甚至蔓延至社会的各个角落,带来无法预测的后果。

每一个事件都可能带来一系列多米诺骨牌反应,尤其是当它引发的情绪蔓延时,消极情绪的爆发能迅速引动更多人陷入绝望。

这种力量的反作用是巨大的,我们不能忽视,这股情绪的蔓延会推动整体发生深刻变化,这股情绪一旦被点燃,后果难以预测。

扯到最后,胖胖还是那句话,咱们出门,该苟则苟、得忍耐。

特别尤其在人多的地方,咱们更要格外小心,特别是那些胡乱开车的人也极度可怕,咱们离远点,保护好自己,尽量别被牵扯进去。

1 阅读:71

胖胖说他不胖

简介:一个喜欢吃吃喝喝囤肉的大胖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