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一饿能多活20年?科学家发现:饥饿时,细胞会自己“吃掉”自己

观图文读历史 2024-11-05 22:33:11

“饿一饿,活到九十九”,这句老话是不少人奉行的养生金科玉律,可是最近王大爷的经历却给这种观念泼了盆冷水。

59岁的王大爷听信所谓的“营养专家”的建议,坚持每天只吃一顿饭,结果不仅没延年益寿,反而因为严重营养不良住进了医院。

这不禁让人思考,饿肚子真的能长寿吗?饥饿与健康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王大爷的遭遇并非个例,许多老年人,甚至一些年轻人,都对“饥饿养生”深信不疑,他们觉得,吃得少一点能减少身体的负担,这样有助于活得更久一些,这种观念并非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科学家就开始用各种动物模型,包括苍蝇、小鼠和猴子,进行寿命研究,不少实验结果显示,限制饮食确实能改善健康状况,甚至延长寿命。

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和威斯康星大学的一项实验显示,如果猴子的每日进食量减少30%,它们的寿命可以长达43岁,远远超过一般的寿命。

德国科隆大学的研究显示,通过在动物身上减少饮食和抑制胰岛素信号,可以逆转许多因衰老引起的变化,寿命能延长10%到20%。

这些研究成果似乎为“饥饿养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可是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北京友谊医院临床营养科的石正莉营养师指出,动物实验结果不能简单套用在人类身上。

毕竟动物的平均寿命远低于人类,生活方式也大相径庭,限制饮食对人类的长期影响,尤其是潜在的副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况且这些实验只关注了寿命的延长,而没有考虑无疾病生存时间的变化。

换句话说,即使寿命延长了,生活质量是否提高,仍然是个未知数,更令人担忧的是,不科学的饥饿养生方式反而可能损害健康。

美国田纳西大学的一项研究分析了超过两万名40岁以上美国人的健康数据,发现每天只吃一餐的人,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分别比每天吃三餐的人高出83%和30%,即使每天只吃两顿饭,风险还是比吃三顿饭的人稍微高一些。

这项研究还发现,不吃早餐比不吃午餐或晚餐更危险,看来要想保持健康,还是得按时吃饭,每顿别吃太多,也不要饿着,盲目追求饥饿,不仅不能延年益寿,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在动物实验中,为什么限制饮食可以延长寿命呢?这与细胞内的“自噬”机制密切相关。

“自噬”(Autophagy)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自我吞噬”,它指的是细胞内的一种降解过程,可以清除受损的细胞器、变质的蛋白质和废弃物,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纯净与稳定。

简单来说,自噬就像细胞的“垃圾回收站”,将细胞内的“废物”进行回收、清理和再利用,自噬的具体过程相当复杂。

首先细胞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双层膜结构,将需要降解的物质包裹起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囊状结构,称为“自噬体”,接着自噬体就会移到溶酶体那儿,和它合并。

溶酶体里有多种酶,能分解自噬体里的物质,变成氨基酸和脂肪酸等基本营养成分,让细胞重新利用,饥饿是激活自噬的重要因素。

当细胞发现能量和营养不足时,会启动自噬过程,来获取所需的资源,这时细胞内的能量传感分子,如AMPK(AMP-激活的蛋白激酶),会被激活,启动自噬,将多余的细胞器、异常蛋白质或受损结构进行降解和再利用。

自噬既能给细胞提供能量,还能帮忙清除细胞里的有害物质,防止这些垃圾堆积对细胞造成伤害,适度的饥饿能激活自噬,延长这个过程,从而提升细胞的活力和功能,自噬对健康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它可以延缓衰老,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细胞的清理能力逐渐减弱,结果就是细胞内的废物和损坏的蛋白质越来越多,影响了细胞的正常工作,加速了衰老过程。

适度饥饿激活的自噬可以清除这些“老化垃圾”,延缓细胞功能衰退,其次自噬对代谢调控也有显著影响。

它可以分解多余的脂肪储备,降低体脂含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有助于控制体重,预防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疾病。

自噬不仅能提升免疫功能,还能守护神经系统的健康,在饥饿状态下,免疫细胞内的自噬反应增强,可以更有效地清除病原体,提高免疫力,可以帮助清理神经细胞里的异常蛋白质和老化线粒体,从而减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甚至有研究表明自噬在预防癌症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自噬可以清除突变和异常的DNA,修复基因突变,从而降低癌细胞的形成风险。

自噬机制的发现,为我们理解饥饿与健康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一味地追求饥饿。

事实上过度饥饿反而会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如何科学地利用饥饿激活自噬,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让我们看看钟南山院士的经验,年过八旬的他,仍然精神矍铄,活跃在医疗一线,他经常分享自己的饮食保健经验,特别提到不要吃得太饱,早餐要吃得营养些。

他的日常饮食安排如下:早餐要吃得营养又健康,可以多吃豆奶、鸡蛋和新鲜的水果蔬菜。早餐的热量大概占一天的30%就差不多了。

中午要吃饱:以鱼、蛋、禽、豆、肉为主,采用清蒸、少油少盐等烹饪方式,热量占比全天的40%,晚上吃饭要少吃点,主食以五谷杂粮为主,热量控制在全天的30%左右。

钟南山院士的饮食习惯,体现了“适度”和“均衡”的原则,他并非提倡饥饿,而是强调合理膳食,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过量饮食。

对于想要通过饥饿激活自噬的人来说,间歇性断食和轻断食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式,当然间歇性断食的一个常见方法是每天有16个小时不吃东西,然后在剩下的8个小时里正常吃饭。

轻断食的意思是,每周选1到2天少吃点,其他时候正常吃,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间歇性断食和轻断食,也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这两种方式,比如孕妇、哺乳期的妈妈、青少年、老年人,还有某些慢性病患者,最好就不要尝试了。

在进行轻断食期间,应保持适量的水分摄入,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要是觉得哪儿不舒服,赶紧停下来,找医生看看。

除了饮食控制,其他生活方式因素也会影响自噬的活性,例如规律的运动、充足的睡眠、良好的心态等,都有助于提高自噬水平,总而言之,适度饥饿可以激活自噬,对健康有多方面的益处。

但是饥饿并非万能良药,更不能盲目追求,要想保持健康、活得久,关键在于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和好习惯。

自噬和很多疾病的进展有密切关系,深入了解自噬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自噬在癌症里扮演的角色挺复杂,有时好有时坏,自噬能帮忙清理细胞里的异常蛋白质和受损的DNA,从而减少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另一边有时候自噬也会帮助肿瘤细胞活下来并且扩散,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癌症,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调节自噬活性。

自噬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都与脑内异常蛋白的积累有关,自噬可以清除这些异常蛋白,保护神经元,延缓疾病的进展。

所以提高自噬活性被认为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个潜在方法,自噬在心血管疾病中也很重要,它能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脏功能。

研究发现,适度的饥饿能激活自噬过程,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饥饿疗法”并非长寿的捷径,科学合理的饮食方式才是通往健康长寿的正确道路。

了解自噬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饥饿与健康的关系,并指导我们制定更科学的饮食计划,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了解科学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

参考来源:

奇点网 - 《细胞》子刊:日食一餐减肥又长寿!科学家发现每天只吃一顿,不仅可以减肥和预防2型糖尿病,还可将小鼠寿命延长28%|科学大发现

0 阅读:75

观图文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