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为二公主姚安娜凭借《猎冰》一剧火了,但有人就疑惑了:怎么任正非的女儿不姓任呢?其实人家随母姓,而且这样做也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一笑就来说说有关姓氏的知识。
别看现在“姓氏”是一个词,但以前,“姓”和“氏”是有明显区别的。
姓氏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母亲繁衍的后代就共用同一个姓。所以“姓”字是“女”+“生”,意思就是同一个妈生的。
而且,最早的姓,大部分都是“女”字旁,如姜、姬、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人群。
后来,随着生出的后代越来越多,有了众多的分支,为了区分,就产生了氏。也就是说,氏是由姓分化而来的。
到了父系社会以后,明确了父亲是谁,子女才转为随父姓。
例如说轩辕黄帝,姓姬,他的25个孩子,就分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14个氏,12个姓。
在秦朝以前,一个人的姓是不变的,但氏则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改变。
先秦时男子称氏,有氏者为贵,并不称呼他的姓,而女子则称姓而不称氏。
所以在先秦时期,我们跟人打交道,不但要知道人家的姓,还得问清楚人家的氏。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在春秋时期的鲁国,遇见一个姓姬的人,这只能证明他和鲁君是亲戚,但是近亲还是远亲不知道。所以我们还得问一下他氏是什么。如果他说是季孙,我们就知道他是鲁国正卿的同族,虽然比国君的同姓人数要少些,但他和正卿的关系就很亲近了。这样我们就知道遇上贵人了。
到了秦汉时期, 姓和氏才统一起来,合称姓氏。司马迁作《史记》时,就把“姓”、“氏”混为一谈了。
姓是怎么确定下来的呢?主要有12种来源:
1、以氏为姓。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周都会封侯赐地,形成了各种诸侯国,这些国名便成为国君及其子孙后代的姓。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有的还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诸侯赐给所属臣子的田地,叫做“采邑”。得到采邑的也会以邑名为姓氏。如司寇忿生的采邑是苏,忿生的后代就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亭和乡都是古代行政区域单位。秦、汉制度,十里一亭,十亭为乡。以亭为氏的姓氏有麋、采、欧阳等。郝、裴则属于以乡为氏。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官职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
9、以技艺为姓氏。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避讳而改为常氏。
据统计,中国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但常见不过几百个,所以才有了启蒙读物《百家姓》。
虽然《百家姓》中起首是“赵钱孙李”,但根据2019年调查结果,中国大陆王姓人口最多,达到1.015亿人,其次是李姓,人口达到1.009亿人,排第三位的是张姓,人口总数为0.954亿。
现在,虽然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遵循传统随父姓,但孩子随父姓还是随母姓都是自由的,像孟晚舟、姚安娜随母姓也是个人家庭的选择,这也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