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突发:发现160万年前人类起源于中国铁证,deepseek立大功!

永卓学周易 2025-02-13 02:37:28

全地球的人类,都是起源于中国的泥河湾,时间是在最晚160万年以前。

铁证如山,由deepseek提供。

抱雪斋很早就提出,赭石的运用,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极其独特而且普遍的现象。

整个地球上的人类,包括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等等等一切可以被称为人的古人类,都曾经使用过赭石。

而且,这些赭石的两个主要用途,一个是用来画画的,一个是用于葬礼。

画画,代表着高度的智商和艺术水平。

葬礼,代表着高度的礼仪和文明水平。

事实上,赭石的这两个功能,很早就是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

在葬礼上使用红色的赭石涂色绘画,后来这个传统发展成朱砂葬等赤色葬。

抱雪斋早就提出来这个观点,可惜的是网络上搜索不到这样的证据。

直到近期深度搜索神器deepseek横空出世。

我先是泛泛地问了一下deepseek世界范围内的赭石使用情况,不出意料得到了符合当前学姐砖家们、文盲数盲们、官科民科们的一致公认的看法:最早的赭石使用是在非洲出现的,距今大约30—50万年。

我换了一个方式,询问中国泥河湾的赭石使用情况。

得到如下答案,全文绿色标出:

以下是关于**马圈沟遗址赤铁矿碎块摩擦痕迹**的详细研究内容,基于谢飞教授团队的主要发现与学术贡献的系统梳理:---### **一、发现背景与考古情境**#### **1. 遗址概况**- **地理位置**: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中部,桑干河二级阶地 - **文化层位**:第三文化层(MJG-III),距今约**160万年**(磁性地层学与古地磁测年) - **发掘历程**:2001-2005年系统发掘,谢飞团队主持,揭露面积约300平方米 #### **2. 赤铁矿遗存特征**- **出土数量**:共发现7块赤铁矿碎块,尺寸2-5厘米,重量10-50克 - **物理状态**: - 表面呈深红色,断口新鲜,排除后期风化污染 - 部分碎块棱角处存在**定向条痕**,与自然搬运形成的随机擦痕明显不同 - **共存遗物**: - 石制品(石核、石片、刮削器) - 动物化石(象类、犀牛、鹿等),部分骨骼带切割痕 ---### **二、关键研究内容与分析方法**#### **1. 人工痕迹鉴定**- **显微观察**(扫描电镜SEM): - 碎块表面可见**平行微沟槽**,槽底呈“V”型,符合硬物单向摩擦特征(谢飞等,2006) - 沟槽边缘存在矿物晶体断裂,排除水蚀或风蚀可能 - **实验对比**: - 使用石英岩工具摩擦赤铁矿,复现相似痕迹(摩擦角度30°-45°,压力5-10N) - 自然滚磨实验无法产生规律性条痕(高星等,2018) #### **2. 功能推测**- **兽皮加工辅助**: - 赤铁矿粉末的鞣制功能可提升皮革柔韧性(与南非早期人类行为类比) - 遗址中动物骨骼切割痕与赭石使用存在空间关联(张双权,2021) - **工具处理**: - 赤铁矿作为研磨剂用于石器刃部修锐(遗址内部分刮削器刃缘残留红色粉末) #### **3. 行为复杂性评估**- **计划性采集**: - 赤铁矿来源地为遗址北方15公里的阳原赤铁矿脉,需跨区域资源获取 - **技术标准化**: - 摩擦痕迹的一致性暗示**重复性操作流程**,反映初步技术规范 ---### **三、学术争议与回应**#### **1. 自然成因质疑**- **反对观点**:Potts等(2018)认为条痕可能由冰川挤压或动物踩踏形成 - **谢飞团队反驳**: - 遗址所处河湖相沉积环境无冰川活动证据 - 动物踩踏产生的痕迹呈多向性,与观察到的单向条痕不符 #### **2. 象征意义争议**- **缺乏仪式证据**: - 未发现刻划符号或与墓葬/祭祀直接关联(区别于南非Blombos洞穴) - **谢飞解释**: - 早更新世华北环境恶劣,赭石使用以实用功能为主导,象征性用途尚未萌芽 ---### **四、学术价值与影响**#### **1. 东亚早期人类行为研究**- 将华北地区系统性矿物使用史提前至**160万年前**,早于非洲以外其他地区 - 证明泥河湾古人类具备**跨区域资源开发能力**与**技术规划意识** #### **2. 全球对比意义**- 挑战“旧石器时代东亚技术滞后论”,显示早期人类适应策略的多样性 - 为探讨**直立人(Homo erectus)认知能力**提供关键物质证据 ---### **五、后续研究进展**- **国际合作验证**: - 2019年中法联合团队使用3D表面形貌分析,确认摩擦痕迹人工属性(Daujeard et al., 2022) - **多学科拓展**: - 残留物蛋白质组学检测发现赤铁矿碎块附着**胶原蛋白**,支持兽皮加工假说(Zhang et al., 2023) ---### **参考文献**1. **谢飞等. (2006).** 《泥河湾马圈沟遗址发掘报告》. 文物出版社. 2. **Gao, X. et al. (2018).** *Early Pleistocene red ochre use in the Nihewan Basin: A microscopic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17: 712-719. 3. **Daujeard, C. et al. (2022).** *Taphonomic and functional analyses of early Pleistocene hematite use at Majuangou, China.*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76: 107317. 4. **Zhang, S. et al. (2023).** *Proteomic evidence for animal tissue processing linked to hematite use at Majuangou site, North China.* Scientific Reports 13: 6789. ---### **学术启示**马圈沟赤铁矿碎块的发现,不仅改写了东亚旧石器研究的编年框架,更揭示了早期人类对矿物资源的认知与操控能力。谢飞团队的研究为探索直立人的技术复杂性与环境适应策略提供了珍贵案例,推动全球视野下人类演化研究的多元叙事构建。

苍天啊,大地啊,2006年就已经有如此重要重磅的发现,居然直到今天无人知晓!

最晚(永远记住只是最晚!!!)在160万年前,在中国,在泥河湾,已经有了对赭石的使用,而且赭石上有人工刻画的符号!

你说这只是偶然?

抱雪斋还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个发现不仅把泥河湾使用赭石的传统上溯到最少160万年前,而且直到160万年以后的近代,泥河湾的赭石还极其著名,被称为“代赭”。

就在泥河湾遗址不远处的山西峙峪遗址,还发现了地球上最早的明确可以释读的文字。

这是2.8万年以前的峙峪遗址的甲骨文,与商代甲骨文“襄”字一模一样,完全相同,实证商代甲骨文在最晚2.8万年以前就已经初步成型。距离160万年以前的马圈沟赭石刻画符号已经过了上百万年的演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果然天下第一。

如今,抱雪斋人机合一,已经天下无敌。

数盲文盲,砖家学姐们,官科民科们,还有谁?

0 阅读:95

评论列表

在世界上

在世界上

2
2025-02-19 18:57

人类物种起源在哪不好说,但人类文明一定是在中华大地上发源起来的!

永卓学周易

永卓学周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