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祖宗:害莫大于乱;唐太宗:我就乱了,“贞观之治”不香?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4-12-11 12:15:00

熟知中华文明的人都知晓:作为主导中华文明走向的历代圣贤,他们的一大共同特点便是:对现实的物质世界顺从,而对人自身(准确说是对他人,自己排除在外)则十分苛刻。

为此,他们对大自然总是抱着敬畏的心态,将大自然打造成了一个脾气非常大、力量无穷大的神秘领袖。在与大自然打交道期间,只敢总结这位神秘领袖的脾气秉性进而逆来顺受,却不敢逾越雷池半步;

但反过来,他们对人自身则求全苛责、要求不断;自春秋时期开始,以“治人”为核心的思想在中华大地上野蛮生长,随后经历了秦末农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灵魂拷问之后,他们将“治人”更上一层楼。

在汉武帝时期全面推行了以“忠顺之德”教化、以等级之礼约束的儒家思想,中华历史进入了全方位的集权时代。

虽然中途短暂出现了“解放思想”的历史朝代,但“治人”一旦绷紧便再也无法松开,直至明清,以“奴才”为教化的忠顺之德在中华大地上开出了畸形花朵,民族的个体性、创造性被彻底扼杀。

所以不要问中华民族为何出不了原始创新,怪就怪在中华老祖宗推崇的“忠顺之德”,深深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基因当中。

中华老祖宗: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成为了2000年封建集权的法理基础

客观而言,中华文明之所以全面迈入“治人”、“忠顺”的主旋律,并非儒家一家治国。

早在春秋时期,齐法家代表人管仲就曾在《管子·正世》中下了一个恐怖结论:“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给以后2000年的中华文明成功上了一道紧箍咒。

站在统治者角度而言,自然不喜欢民众有思想,七嘴八舌的、絮絮叨叨的,真叫人烦恼呢。于是他们将民众的嘴巴闭上,将民众的视野关闭,用刑罚、用利益、用国家机器等各种措施“弭谤”。

用他们的话来说,民众的思想如同婴儿一般落后不成熟,唯有他们这些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大思想家才能提出高屋建瓴的建议和宏伟的愿景,才能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

至于执行嘛,自然不是他们的事,得让民众帮他们执行。做得不到位就拿起皮鞭往死里抽,拿各种鸡汤疯狂灌,力求将民众的精气神榨干榨尽。

所以封建王朝的农民非常可怜,不要搞生产供养庞大的、爱吹牛的老祖宗们,还得征调入伍打仗、服徭役给执政者干规模浩大的面子工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华老祖宗牛皮吹得有多大、做事有多不靠谱,实践一检验就出来了。历代封建王朝(尤其是搞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经历了短暂的以榨干民力堆积起来的盛世之后,很快沦为了不堪重负的病人。

偏偏此时的他们依旧执迷不悟,依旧将压榨民力、大搞集权当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最终不过是南辕北辙、提前归西罢了。历代王朝民众的揭竿而起大多不是为了“王侯将相”的尊位,而是因为“吃他娘、穿他娘”,可见中华老祖宗的想法有多不符合实践。

“乱”真的是大害吗?唐太宗:我就纵容乱了,“贞观之治”不香吗?照样响当当

回到主题,“害真的莫大于乱吗?利也真的莫大于治吗?”站在科学角度显然是不正确的。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并不是一人说了算就政通人和、百废待兴了。反而“一言堂”容易让政策走偏,进而出现不可扭转的恶果。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懂得这个道理,即便自己是智商超群的明君,难免也会误信误判导致出现政策失调,这就是“中正”。为此,他吸收了不给自己面子的魏征、孙伏伽等人,让他们有啥说啥,不要在乎自己的脸面。

有了这个基调之后,魏征果然“有恃无恐”,不仅经常当着大臣的面说唐太宗的错,还变本加厉说是“十分愚蠢”的行为,搞得唐太宗李世民常常下不了台,怼不过只好气呼呼走了。不过冷静下来的李世民又对魏征道歉,可谓深谙“中正”之理。

按照中华老祖宗一贯的理念,这是不是太乱了。臣子骑在君主的脖子上不仅说君主错了,还说很蠢。这不是乱了尊卑和君主名分了吗?但是,最终结果却是:李世民成为了历史上无可争议的千古明君,而君臣较乱的“贞观之治”却成为了大唐的第一个盛世。

所以,中华老祖宗就是自以为是,根本不存在“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唐太宗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我就乱了,“贞观之治”不香?

2 阅读:33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简介:用科学的视野,欣赏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