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青白在人间。”每当人们诵读这首充满浩然之气的名篇时,就不由得怀念起它的作者于谦。于谦是明代中期的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这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诗,正是他一生清廉正直,忧国忘身的生动写照。

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生。他从小就刻苦读书,十分敬慕苏武、文天祥等民族英雄。因其“既然有天下己任之志”,对于古今治乱兴亡之故,时常留心。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举进士。宣宗朱瞻基即位初,拜为江西道监察御史。他为官清正,不避权贵,宣宗很赏识他的人品、才干,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亲笔谕示吏部,超迁为兵部右侍郎,以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到任后,接近下层,遍历所部,政事勤谨,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事情。比如遇到丰年,他令官府多拿出一些钱,买下滞销的粮食;收成不好时,便让府库以平价出售给缺粮的农民。后来,还奏请英宗批准,在山西、河南建立了贮存预备粮制度。规定每年三月,各府、州、县,要查明缺粮民户,随分支给,让秋后偿还。对于那些年老、有病及确实贫困无力偿还的,可兔于偿还。如州、县官吏任满当迁时,预备粮未贮存够的,一律待贮够后才准离任。
当时,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在朝辅政,于谦很受信任。凡是他的奏章,往往朝报夕准。他品行端庄,每次入京议事,都是两手空空,使一些贪婪的权贵大失所望。好心的人劝他说:“既不橐金往,宁无一二土物充交际耶!”(李贽《续藏书》卷十五,《于忠肃公》)于谦闻言,笑着举起两只袖子说:“吾唯有清风而已!”“三杨”相继离位后,一直对他不满的掌朝太监王振便捏造罪名,将其下狱,三月后贬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两省吏民闻讯,有千余人赶到宫门上书,请求于谦回任。于谦先后任晋、豫两省巡抚十九年,“威惠流行”,甚得民心。
“言南迁者,可斩也!”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北方的瓦剌部族(蒙古族的一支,在其首领也先统率下,分兵四路,大举入侵。当时明王朝内政黑暗,大权完全被太监王振所把持。边境告急,败报频传,跋扈无能的王振企图侥幸取胜,冒滥巨功,劝英宗御驾亲征。英宗听信王振,不顾一些大臣的激烈反对,带着五十万人马仓促从北京出发。兵部尚书邝茔极谏无效,只得随师离京。英宗让己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留在北京,代理兵部尚书。
权宦王振根本没有打过仗,何曾懂得什么军事。他一到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后,听说敌军来势凶猛,就心中恐惧,决定退兵。原指望东出紫荆关(今河北省易县西),经过他的家乡蔚州(令河北省蔚县)时,好乘机煊耀一番。可中途又担心人马太多,踩坏了家乡庄稼,遂执意改道宣化府(今河北省宣化县)。大军刚到宣化,敌军就尾随而来,于是慌忙退到土木堡(在今河北省怀柒县西二十里)。明军在土木堡遭到瓦刺军袭击,全军覆没。从征大臣如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均战死。王振也死于乱军,英宗当了俘虏。一时京师大震,不知该怎么办好。
当时,皇太子朱见深只有两岁,于谦等请皇太后命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代总国政。朱祁钰召集大臣们商讨应急的方略,侍讲徐理等借星象变异,主张南逃;另一些人拿不出主意,只是相聚痛哭。只有于谦挺身而出,坚决主张抗战,反对迁都。他痛切陈词:“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财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明史》卷一百七十,《于谦传》)朱祁钰感到于谦说的有理,便让一切听于谦处置。
其时京师所余疲卒不及十万,军备已很空虚。京内人心惶恐,上下缺乏斗志。肩负着保卫京城和国家重任的于谦,一面立即请郕王下令调河南、山东以及南京等地军队火速赴京拱卫;一面积极征调车辆,加紧往京城转运粮食。当时通州(今北京市通县)仓库有大批存粮,为防瓦剌掠夺,有人主张烧掉。于谦请郕王下令,让用这些粮食给京城所有官员预支九个月俸禄,军士预发半年粮饷,由各自往通州仓去领。同时,于谦还和大臣们要求处分了一些王振死党。经过这样一番筹划和处置,兵员有所增加,粮食也充足了,加上破坏抗战的恶势力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京城才稍稍趋于安定。

正在于谦积极备战时,瓦剌军向宣化、大同发动了进攻。在攻打大同时,阴险狡猾的也先把英宗推到阵前,让英宗下令开城。当时城中守臣郭登高呼:“赖天地祖宗之灵,国有君矣!(《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三)拒不开城。于谦很赞成这种做法,他对人们说:“社稷为重,君为轻!”《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三)并派出使臣,申戒各处边将,不要误中也先奸计。
当初,英宗被俘,大臣们忧虑国家没有正式皇帝,太子年幼,敌军逼近,请皇太后令郕王即位。郕王再三推辞,于谦严肃地说:“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明史》卷一百七十,《于谦传》)郕王遂于九月间正式做了皇帝,这就是明景帝。
景帝即位后,任于谦为兵部尚书。于谦身负重任,一面继续派兵遣将,督促边将奋勇御敌;一面赶造和调运兵器,加紧进行战备。十月间,当瓦刺侵略军越过大词直逼北京时,大将石亨等摄于敌军气势,主张把军队撤进城内,全力防守。于谦坚决反对。他说:“贼张甚矣,而我又先之弱,是佐彼张也!”于是分遣诸将,率师二十二万,布列在九座城门外严阵待敌。他亲自与石亨驻军德胜门外,准备迎击瓦刺主力。为了表示决以死战,他让侍郎吴宁主持兵部,将九座城门全部关闭,并下令军中:“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明史》卷一百七十,《于谦传》)将士们为于谦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个个勇气百倍,誓死杀敌。
敌军到北京后,果然直扑德胜门。于谦令石亨带兵伏于城外空屋之中,遣骑诱敌深入。当敌人万余骑兵进入埋伏区后,明军火器齐发,伏兵蜂起,敌军大败,也先的弟弟孛罗及敌平章卯那孩也中炮而死。敌军所到之处,于谦都指挥明军英勇抗击。在京郊人民的大力声援下,敌军接连失败。相持了五天后,也先看到战局于己不利,又听说各地勤王大军将至,恐其归路被截,只得挟持英宗向西撤退。于谦又调集诸将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北京保卫战之后,景帝为奖励于谦,特加少保衔,让总督军务。于谦辞道:“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明史》卷一百七十,《于谦传》)当景帝得知于谦居室简陋时,又特赐西华门甲第一处。于谦又以“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为由,辞谢不受。他这时的全部精力,都花费在如何迅速恢复因土木之役而损失过大的国防力量上面去了。为此,他除继续调进一些军队,充实京师防卫,还调杨洪、罗通两员名将,对京师的军队进行训练。同时,他又修筑北边的重要关口,给缘边诸州府增兵,并派大臣亲临山西坐镇。一时,京师的防卫和边防力量都较前大大加强了。
瓦刺在军事上连续碰了一些钉子后,企图派人讲和。于谦从三个方面认为与瓦刺只可言战,不可讲和:一是从前几次交往的教训看,“和不足恃”;二是“我与彼不共戴天,理固不可和”;三是“万一和而彼肆无厌之求,从之则坐敝,不从则生变,势亦不得和。”他严辞责备了倾向讲和的将领,致使边将人人主张战守,没有谁敢再言讲和。
自后,明军又打退了瓦刺的好几次进攻,瓦剌十分被动。原以为虏了英宗,“奇货可居”,能够借此好好讨价还价,勒索明朝。不料明朝坚持抗战,不上圈套。至此,讲和不许,进攻又连连失利,无可奈何,只得答应把英宗这个“刺猬”放回。
朝内商议迎接上皇回京时,景帝却有些不高兴了。于谦处处顾全大局,他劝景帝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景帝这才放下包袱,连声说:“从汝!从汝!”
上皇回京后,于谦仍感到和议难恃,遂按照他所提出的安边策略,在大同、宣化以至山海关和辽东等缘边重镇修筑城堡,增加守军;对京师军队进行整编,从中挑出十五万精锐,建立了团营。至此,国防才渐渐得以巩固。

但就在国耻始雪,外患暂消之时,内乱开始了。早在抗击瓦刺的战争中,于谦因始终坚持战守,反对议和,就为某些人所不满,加以生性刚强,宁折不屈,因而,每不遂心,便拊膺长叹:“此一腔热血,竟洒何地!”
不料悲剧很快就来了。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这时,早有复辟阴谋的上皇明英宗,暗中勾结太监曹吉祥及其党羽徐有贞、石亨等,夺守宫门,发动政变,重新登上了皇帝宝座。这就是历史上的“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的头一件大事,就是惩办以前力主抗战、反对议和的大臣。继大学士王文下狱之后,又诬陷于谦“谋迎立襄王朱瞻塔的儿子作皇帝”,石亨扬言:“虽无显迹,其意则有”。廷审对,对于谦惨加拷掠。当时王文拒不服“罪”,一再辩驳。于谦笑着说:此为“(石)亨等意耳,辩何益?”英宗先对杀掉于谦还有顾虑,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复辟)为无名!”(《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三)英宗为了维护自己通过阴谋手段夺回的皇位,遂于复辟的第六天,以“谋逆”大罪,杀害了于谦。
爱国民族英雄于谦,虽然在腐朽统治者的政变中惨遭杀害了,但他领导军民,打败也先,使国家转危为安。使人民免受瓦刺铁骑蹂躏的卓越功勋,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于谦遇害时,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抄没其家产时,发现“家无余貲,萧然仅书籍耳。”(《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三)他真正做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
【著作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发,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