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太祖李继迁:凶狠诡谲的王朝先驱,叛降无常的党项枭雄

星空影视菌 2025-04-15 14:14:45

太平兴国七年六月那会儿,满天都是撒的纸钱,哭声震天,一支穿着丧服的送葬队伍,从银州城西北慢慢走了出来。

中午时分,大家已经离开了银州好几里地,走到一个偏僻的地方。拿着纸旗的带路人瞅瞅周围,猛地抬起手,打了个手势,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透着股子邪门:

哀乐声突然停下,吹拉弹唱的声音也不见了,送葬的车队也停了下来。那些刚才还在低头伤心,扮演“孝子贤孙”的人,此刻立刻换上了另一副面孔,毫不犹豫地脱掉丧服,一股脑儿地往放棺材的灵车那边跑去。

大伙一块儿使劲,把沉重的棺材盖子给掀开了。一看里面,啥人都没有,就剩下一堆明晃晃的刀剑,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亮得刺眼。

把棺材里的兵器都拿出来,大家立马往北飞奔。走之前,年轻头领那双不服管的眼睛,使劲往远处瞟,那边,就是宋朝都城的位置……

【西北五州,风起云涌】

公元882年,那时候是大唐的中和二年。党项族的头儿拓跋思恭,因为帮忙打败了黄巢起义军,立了大功。唐僖宗一高兴,就给了他夏州节度使这个官儿,后来这块地方还改名叫定难军了。他管的地盘可不小,包括了夏、银、绥、宥、静这五个州。而且,唐僖宗还特别大方,赐给他姓李。

从那以后,李思恭的亲生后代就按照规矩,一代代接手掌管节度使的大权。而他们家族里那些比较近的亲戚,也一辈辈地管着下面的各个州。这样一来,定难军就成了唐朝晚期另外一个占地为王的地方势力。

五代十国那会儿,夏州的李家先后投靠了后梁、后唐这些中原的大势力。他们在西北那个偏僻地方落了脚,在乱世里左右逢源,费了好大劲才活了下来。

公元960年那会儿,赵匡胤打下了宋朝的江山。那时候,李彝兴是定难军的节度使,他一听到这消息,立马就派了使者带着贺表赶过去,表示自己愿意归顺宋朝。

赵匡胤对归顺的行为十分满意,因此非常信赖党项人。有了这份信任,党项人在大宋的保护之下,迅速壮大起来。

到了982年,李家已经在定难五州这块祖传的封地上生活了一个整整一百年。

现在的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刚把家里的摊子接过来没多久,就碰上个棘手问题。族里那些老前辈们,一个个都盯着那把交椅。再加上他年纪轻,压不住场子,党项族里头就乱套了,叛乱是一个接一个。

李克文的族叔瞅准时机,给宋太宗赵光义写了封信。他在信里头明说,李继捧这人担不了大任,恐怕会惹出乱子。因此,他希望朝廷能赶紧派人过来,再下个诏书让李继捧进京见见皇上。

说起缘由,可能是汴京那奢华迷人的景象,让一直在偏远地方生活的党项首领沉醉其中,不想离开。也可能是族里有人故意找茬,让他实在受不了,最后决定来个彻底了断,哪怕是同归于尽。但不管是因为啥,李继捧的这个做法,对赵光义来说,那可是个大好机会,他本就打算扫平四方,一统天下。

宋朝皇上见状,干脆就坡下驴,给李继捧换了新职位,让他当上了彰德军的节度使,连他家里人也都给了赏赐。皇上还大方地说,要把李继捧五服之内的亲戚全接到京城来,让他们以后都能在汴梁过上舒服日子。

皇上下达命令后,定难军藩镇里的李氏家族简直像挨了雷劈一样震惊。可他们也没办法,毕竟力量悬殊,只能屈服,一个个唉声叹气地离开老家,被赶到京城去。

到现在,北宋那边可真是顺风顺水。新来的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直接给送了个超级大惊喜。太宗皇上,连一兵一卒都没动,轻轻松松就把五个州的地盘给划进了大宋的地图里。

不过啥事儿都有个特例,党项李氏一族虽然人少力弱,但还真有人不怕大国朝廷的厉害。西北那五个州虽然地儿偏又穷,可也有人看不上东京汴梁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

用锦衣华服却没了自由,用远离家乡换来了财富地位,这些都比不上党项人即便风吹雨打也保持的尊严,还有他们随草而迁的自在生活!

黄沙漫天,孤烟直上,党项出了个了不起的人物,李继迁就在这时闪亮登场……

【党项豪雄,横空出世】

公元963年,也就是宋乾德元年,李继迁在陕西榆林的米脂县银州呱呱坠地。他在无定河边长大,身体里天生带着党项人那股勇猛爱斗的劲儿,还继承了李家传下来的聪明和果断。据说,他骑马射箭都很在行,脑子也灵光,在当地小有名气。

1982年那会儿,李继捧向太宗皇帝递交土地表示归顺,成了臣子。而刚满二十岁的李继迁,正带着手下守在银州。一听到这事儿,他立马又惊又怒。

这块地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属于李家了,好几辈人辛苦打拼下来的家业,眼下却要白白交出去,而且自己还得去京城当人质。年轻气盛的李继迁哪能咽得下这口气,他赶紧连夜把族人们都叫来,一起商量个法子。

李继冲的弟弟提议说,干脆把宋朝的使者给杀了,然后马上起兵。但谋士张浦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觉得现在党项力量薄弱,族里人的心也不齐。要是就这么明目张胆地起兵反叛,那守在边境、就等着接收定难五州的宋朝大军,说不定啥时候就会对银州城来个狠的。所以,不如先退到漠北去,安顿好家人,再联合那些有势力的人,等时机成熟了再带着兵马打回来。

考虑再三后,李继迁听了张浦的建议,打算先退一步。他对宋朝来的使臣表面上客客气气,装出一副听话的样子,说要遵从命令去京城。但就在要出发的时候,他的奶妈突然去世了。没办法,他只能先跟宋朝朝廷说一声,要回去安葬奶妈。

1982年6月,太宗点头后,李继迁带着几十个铁了心跟他的族人,装成是办丧事的,把武器偷偷藏在棺材里,然后借着出殡的由头,悄悄离开了银州。

离开城池没多久,大家就换下了丧衣,掏出武器,一股脑儿朝着之前商量好的地方——夏州东北边,离这儿好几百里的地斤泽进发。

那地方水草茂盛,放牧特别方便,周围全是沙漠和碎石地,敌人兵马很难一下子冲进来,是个防守容易、攻打难的好地方。更重要的是,那里住着很多分散的党项人,要是能想办法把他们团结起来一起对抗宋朝,那成就大事还不是指日可待?

逃到了地斤泽后,事情却没想象的那么简单。党项人分散各地,他们对宋朝没啥深仇大恨,过惯了自由自在的日子。想让这些人跟着自己去冒险,拿起刀枪造反,那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李继迁连连受挫后,没办法只好亮出了老祖宗李彝兴的画像。那些之前受过李家祖宗好处的亲戚们,一看到这画像,立马就跪下了,一边磕头一边哭着拜个不停。

李继迁靠着祖先的名声和跟大家之间的感情联系,慢慢得到了党项族人的支持。他打着“重振家园”的旗子,跟着他的族人越来越多,每天都在增加。

就在李继迁把地斤泽当作大本营,忙着招募兵马、增强自己的力量时,赵光义轻轻松松就拿下了五州,对银州城里那点小叛乱根本没看在眼里,迟迟没有派兵去镇压。这样一来,李继迁在叛乱刚开始那会儿,就有了机会快速发展壮大。

打从这会儿起,李继迁就踏上了他那段超凡脱俗的非凡旅程。党项族的往事,在漠北那无边无际的黄沙里,开启了全新的一页。至于大宋王朝,它得面对的,是西北地区连绵不绝、长达百年的动荡和战争。

【卧薪尝胆,声威日隆】

公元983年的时候,李继迁觉得自己兵马强壮,不想再龟缩在地斤泽这个小地方了。他开始带兵骚扰北宋的边境,抢夺东西,还偷袭宋军。这样一来,宋朝廷终于开始重视起他来了。

第二年九月,赵光义下令攻打地斤泽。他先好好琢磨了那边的地形,定好了要进攻的路线。接着,宋军就挑了几千个特别厉害的骑兵,穿越了无边无际的大沙漠。等到半夜,他们悄无声息地摸进了李继迁的大本营。

地斤泽一战,李继迁完全没防备,宋军突然袭击,他手下五百多人被杀,上万只羊和马也没了,兵器被宋军抢了个精光。更惨的是,他老妈和老婆都被宋军抓走了。

李继迁好不容易在族人的舍命保护下溜走了,可他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当,却在那一夜之间,被洗劫一空。

李继迁打了败仗后,他没灰心,反而更卖力地联络族人,想办法恢复力量。他还跟当地的党项大户人家结亲,没多久,兵力就又恢复到了之前的水平。

李继迁的实力更上一层楼后,他心里又冒出个更豁得出去的主意。他干脆派人溜进银州城,直截了当地说现在自己已经走到了绝路,处境相当艰难。说完这些,他还特别低调地表示了想要投靠的意思。

现在银州的守城大将,就是之前带着兵马突袭地斤泽的曹光实。自从那场大胜仗后,他对李继迁就不太瞧得上眼了,心里头还琢磨着,党项人在地斤泽被打得那么惨,投降也是迟早的事儿,挺合理的。

但曹光实压根儿没料到敌人的忍耐力和狠劲儿那么大。在银州城外面的葭芦川那里,李继迁假装要投降,其实早就偷偷埋伏好人了。曹光实傻乎乎地带着人去接受投降,一点防备都没有,结果一碰上埋伏就带着手下拼死抵抗,最后还是被打死了。

之后,李继迁他们换上了抢来的宋军衣裳,堂而皇之地往回走银州。到了城门口,他们骗开了城门,突然间就猛打猛冲。宋军一下子乱了套,到处乱跑。李继迁瞅准机会,又把银州给抢回来了,这算是他起兵以后赢得的头一回大胜仗。

拿下银州后,李继迁再接再厉,一把火烧了会州,还打下了三族寨。这一连串的胜利,让他的名气一下子就响了起来,势力也越来越大。不少党项部落看到他的势头这么猛,都纷纷来投靠他。

西北边境的情况越来越紧张,宋朝朝廷对李继迁的打压也更狠了。985年那会儿,赵光义让名将李继隆领头,带着大批军队去了西北,准备好好收拾他一顿。

一路上,宋军靠着人多势众,一路攻打城池,势不可挡。他们在会州和浊轮川两次重创党项军队,接着又顺利占领了银州。李继迁没办法,只能带着剩下的残兵败将,又一次逃进了无边无际的戈壁沙漠里。

打仗老输,银州打来打去最后还是丢了。这种局面让李继迁明白,光靠自己那点本事,根本斗不过强大的宋朝。要想活下去,赢得胜利,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党项各族团结起来,还得好好利用辽国和宋朝之间的不和。

公元986年的时候,宋朝发起的雍熙北伐没能成功。之后不久,李继迁就让张浦带着很多钱去辽国,表示想归顺他们。契丹人觉得可以利用李继迁来从旁边拖住北宋,所以就给了他一个定难军节度使的职位。

没过多久,李继迁再次向辽国提出结亲的请求。到了989年,辽圣宗就把义成公主嫁给了李继迁。有了这层利益关系再加上联姻的纽带,党项和契丹两国就正式结成了军事同盟。

有了辽国做靠山,李继迁变得更加猖狂,一次次带着兵马找茬,骚扰边境。那里的宋朝边防军被搞得头疼不已,日子难过得很。整个西北地区,也被他搅和得乌烟瘴气,不得安宁。

【降而复叛,叛而复降】

这时候的北宋,接连打了两场大仗往北边打都没打赢,损失惨重。李继迁现在的实力也强得多了,跟以前不能比,跟他开战咱们赢面不大。再说了,要是咱们轻举妄动,辽国那边说不定还得找咱们麻烦。

所以,宋太宗接纳了宰相赵普的建议,就是“用他们来管他们”。他把之前已经投降朝廷的党项首领李继捧,又提拔为了定难军节度使,然后打发他回夏州,想让他去劝降李继迁。

赵光义对李继捧这次去西北办事,心里头可是盼着他能干出点大名堂。他不光给李继捧改了个新名字,叫“赵保忠”,还在他出门前,把夏、银、绥、宥、静这五个州的钱袋子、税管子,一股脑儿都交给了他。

不过,虽说他们俩都是定难军李氏的后人,但性格和本事可真是天差地别。李继迁那家伙,心狠手辣,还特别能忍,是党项族这几百年里少有的厉害角色。反观李继捧,那就是个软柿子,没啥本事,一看就不是能干大事的人。

说到个人的性格和能力嘛,想用李继捧去说服李继迁投降,那简直是白日做梦。特别是经历了这么多变故后,他们两个人的地位和身份,早就差得十万八千里了。

以前那个正宗的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因为自己主动把地盘献给宋朝,还带着族人一起搬到内地,结果在定难五州,他的名声全毁了,威望也没了。

看看那位“反骨仔”李继迁,他为了党项人的尊严和自由拼尽全力,忍辱负重,打死不退,简直就是党项人心里的大英雄。

派那个已经臭名昭著的老族长去说服大家心里都认可的新英雄投降,真不知道宋廷这脑回路是怎么长的。后来发生的事情也摆明了,“赵保忠”这人不仅不忠心耿耿,反而是个上不得台面的丑角儿。而他们想的那招“用外人来对付外人”的法子,简直就是一场让人笑掉大牙的亏本生意。

回到家乡的李继捧,身着华丽衣裳,但没多久他就发现,李继迁在党项族里已经深得人心。这下可好,宋廷交给他的劝降任务,他是真没辙了。

这家伙根本挑不起大梁,但满脑子都是歪点子。看到在夏州城没啥作为,又发愁怎么跟皇帝报告,他就干脆瞎编了一通,说经过他一顿劝,李继迁已经真心悔改了,打算投降大宋。

赵光义一听到这个“好消息”,心里头那叫一个高兴,没多想就直接下令,要给李继迁封个银州刺史的官儿。可没想到,等朝廷的使者拿着圣旨跑到西北去,想给李继迁送这个官帽子的时候,李继迁却一点面子都不给,直接就给拒绝了。

按常理说,李继捧的谎话到这儿早就该露馅儿了,可赵光义这人爱面子,倔得很,偏偏只听李继捧的一面之词,还是对他的话深信不疑。

李继捧尝了甜头后,变得更加大胆。从那以后,西北那边时不时就传来让人高兴的消息,不是赵保忠大展神威,成功劝降那些番邦部落,就是党项族人主动带着部族来归顺。宋太宗对这位“大功臣”李继捧,那是一个劲儿地提拔奖赏,官位一个劲儿地升,赏赐也是源源不断。

而且,李继捧和李继迁两兄弟还懂得了联手合作,私下勾结。他们老是编造战争情况,夸大战斗胜利,就为了向他们的老大,也就是宋辽政府那边,骗取奖赏和得到物资支援。

公元989年那会儿,北宋刚给李继捧封了个大官,跟宰相差不多,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继迁一看,也不甘落后,立马跟辽国撒谎,说他带着兵马,穿过银州、夏州,长途跑了好几百里,打下了宋朝的麟州。他还向辽国要奖赏。搞笑的是,辽国的萧太后也没问清楚,直接大手一挥,就封他做了“夏国王”。

哥俩配合得天衣无缝,像演对手戏一样,把两边的大佬都伺候得服服帖帖。同时,他们俩在各自的圈子里也都混得挺好,风生水起的。

李继迁现在可是“夏国王”了,但要是夏州都不归他管,那这国王当得就有点水分了。心里那股子野心作祟,991年秋天,李继迁再也按捺不住,他决定打破现状,自己动手,带着兵马就去攻打他哥守着的夏州。

李继捧一听到消息,立马向宋朝皇帝求救。可宋朝的大部队还没到,李继迁觉得自己打不过宋军,就先撤了兵,然后给宋朝递上降书,又表示要投降。

剧情接着离谱发展,傻乎乎的赵光义居然同意党项人回来,还给他们封了官,当上了银州观察使,并且赐了皇家的姓,新名字叫做“保吉”。

李继迁好不容易挺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可没过多久,他就背着太宗,偷偷背叛了宋朝,跑到辽国那边去了。辽国一看,挺高兴,直接封他做了西平王。

李继迁在宋辽两大势力间来回跳槽,降一次又反一次,反完又再降,他就这样灵活地周旋,两边讨好,从中捞了不少好处。同时,他的实力也在一点点增强。仅仅十年时间,他就从西北的一个小毛病,长成了边疆的大麻烦。

【乱世枭雄,死于非命】

994年春天,也就是淳化五年的那会儿,李继迁又带着他的人马去攻打宋朝的灵州,就是现在的宁夏灵武市那边。这一搞,西北那边又乱起来了。

升官发财、封地赐爵,却仍旧换不来一片安稳日子,赵光义实在是受够了,下定决心不再纵容。他派出朝廷最厉害的将领李继隆,带领军队去攻打党项那些反叛的臣子。

李继捧一听到朝廷要大打出手对付李继迁,心里头那个慌,生怕他俩私下勾结的事儿被抖搂出来。他一边儿急吼吼地往朝廷递折子,想尽办法阻拦宋军,另一边儿,带着一家老小和手下人,在夏州城外搭起了帐篷,时刻准备着脚底抹油,开溜。

没想到,一直视为铁哥们的李继迁突然翻脸,偷偷在晚上偷袭了大本营。李继捧一点防备都没有,被打得落花流水,只好灰溜溜地跑回夏州。可祸不单行,他的手下李光嗣又向太宗告发了他,把他的所作所为都抖了出来。赵光义一听,火冒三丈,立马把李继捧抓回京城。但想到他以前献地的功劳,就没怎么重罚他。从那以后,李继捧就在京城里闲着,没过几年,就郁闷地死了。

就在李继捧遇到大麻烦的时候,狡诈的李继迁早就溜之大吉,又一次躲进了无边无际的大沙漠里,找都找不着了。

公元997年,太宗皇帝去世,接着真宗赵恒坐上了皇位。这时候,李继迁看准时机,赶紧向新皇帝表达想要归顺的心意,还上书请求把夏州的旧地还给他。

宋真宗刚登基,不想挑起战事,只能顺着李继迁的意思,给了他夏州刺史和定难军节度使的职位。这样一来,定难五州的王城,还有党项李氏丢了十五年的夏州,又重新回到了李继迁手里。

李继迁野心勃勃,不仅占了地盘还想着更多,继续在宋朝边境上捣乱,烧房子抢东西。这时候,辽国和宋朝的仗越打越凶,宋军面对强敌已经自顾不暇,根本没办法再管西北那边李继迁搞出的事儿,只能先忍一忍,不跟他一般见识。

北宋那时候处境挺难,李继迁在1002年瞅准时机,打下了夏州西边挺重要的灵州城,然后他给这地儿改名叫西平府。第二年,他还把都城给挪到了这儿。

宋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僵,真宗皇帝怕被两边夹击,没办法,只能咬咬牙承认了现状,派人去跟对方商量和解。这样一来,定难五州加上灵州那五千多里的地方,就都被李继迁给占了,西夏国的影子也开始慢慢显现出来了。

宋朝一再退让,这让李继迁更加肆无忌惮。他一边接受宋朝的赏赐,一边动手动脚。先是试着攻打宋朝的麟州,没打赢,然后又转头往西,在1003年11月,一把夺下了河西走廊的重要城市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武威。

在这个过程中,李继迁又得知吐蕃六部的头头潘罗支和北宋关系不太好,就琢磨着把他拉过来一起干大事。

没想到潘罗支早就偷偷归顺了宋朝,而那个反复无常的李继迁,到最后竟然被吐蕃人使的诈降招数给骗了。

公元1004年年初,李继迁在跟潘罗支约好的地方收了他投降后,心满意足地往回走凉州。没想到路上被吐蕃的埋伏给袭击了,挨了好几箭,伤得特别重。他咬着牙回到城里,但因为伤得太厉害,没救过来,就这么死了,那时候他才四十一岁。

李继迁去世后,他的儿子明德和孙子元昊接着他的路子,继续扩大地盘。到了1038年,他们终于建起了西夏王朝,这个王朝主要是党项人,实力强大,能和辽、宋两个大国平起平坐。就这样,李继迁这位厉害的人物,后来被尊为西夏的太祖。

0 阅读:1
星空影视菌

星空影视菌

星空影视菌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