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DeepSeek学语文还有用吗?最近随着新的一拨人工智能热涌来,上述话题也成了热搜,引发讨论。蛇年伊始,学子们即将迎来新学期开学,笔者用两款人工智能软件——豆包和DeepSeek生成了两首“劝学词”,可以看到,AI生产的文字生成功能确实越发强大了。但语文学习作为知识和素养的结合,依然必不可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957eb506bcb6f84da4a133290ee6063.jpg)
笔者向两款人工智能助手软件分别提出需求:写一首《清平乐》,鼓励孩子学习。很快,豆包给出了一首《清平乐·学途志高》 :“晨光初照,学梦心头绕。课上求知如寻宝,课后勤思分秒。莫惧难题如山,坚持定可登攀。他日功成回首,笑谈学海波澜。”DeepSeek的回答则是一首《清平乐·示儿》:“休言年少,早悟光阴好。万卷诗书开大道,莫待白头空恼。春风桃李芬芳,秋来硕果飘香。不负韶华追梦,人生自有辉光。”DeepSeek还“自娱自乐”地给自己作品加上了赏析:“这首作品以《清平乐》词牌勉励孩子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通过“万卷诗书开大道”展现知识的广阔,以“春风桃李”“秋来硕果”寓意努力后的丰收;结句“不负韶华追梦,人生自有辉光”激励孩子追逐梦想,相信付出终将照亮人生之路。”在给定词牌名和主题的条件下,这两个AI助手都完成了任务,尤其是DeepSeek写的,颇有文采。
诗词歌赋几秒回复,还能辅助网文创作,有了DeepSeek这样的人工智能助手,学语文还有用吗?在越来越强大的人工智能目前,无怪乎很多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首先从上述的例子看到:尽管如今人工智能可以用很短时间提供一个符合要求的文本,但其答案是根据以往的语料和数据库并通过算法生成,如果人类没有提供新的资料数据,那么它的发展又从何而来? 但人的语文学习及应用在于创新,无论古代还是当代,那些惊艳我们的文学大家,无一不是在以往个体和集体积淀的经验基础上推陈出新,化陈旧为神奇,让神奇变奇迹,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迈大气,甚至莫言的魔幻而质朴, 都是他们能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一篇角度新奇的文章,一部带来启发的文学作品,将成为AI的资料库,赋予它们模仿的能力。但AI成为不了创新和风格本身,不管文字多么规范,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还缺乏自己的独特风格,更类似一个啥都会、什么都像,但就是缺乏独一无二、缺少风格的“缝合怪”。
语文包括看、读、说、写等,其独特在于,是人的记忆、情感、素养、文化甚至思维的融合。无论口语还是文字交流,都在于表意、沟通,除了准确传递信息,同样重要的是可以“我手写我心”,表达自我。王国维说: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能够引发激起共鸣的文字,力量在于背后蕴含的情感、文化背景,人工智能是无法理解和共情的。
而且,语文单纯只是学习文字知识吗?如果仅仅这样看待语文,那就无法理解,当我们面对山河美景,总会情不自禁吐口而出记忆中的锦绣诗句;就无法理解,不管哪个时代,文学总受到欢迎,即使在今天,网络文学依然在飞速发展,让人们总能从中寻找到慰藉;更无法理解,代代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整个民族情牵梦萦,带来历久弥新的冲击。在突破功利的“有用”之外,语文对于人生更重要的是有意义、有价值,让生命具备通达自洽、豁然开朗的可能。
当我们看到了语文这些无法替代的方面时,很自然地就能理解,语文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是伴随人一生的素养的积累形成。生活即学习,语文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伴随着人的经验阅历、人际交往各方面的成长变化、积累沉淀。
诚然,AI眼下能代替一部分比较刻板的文字工作,或者取代其中的一些环节,比如提供资料素材、粗略框架,但或许,在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助手”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能够被AI替代的那些文字工作,原来也并非一定要由具有创意的人本身来完成的,甚至这些文字工作当真是必须存在的吗?在庞大的文字海洋中,是否有一些是人为来制造的冗余,包括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没有新意的文案,只是出于程序性需要才存在的文字工作。人工智能的出现,给人类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助力,也可以提供某个角度的启示。
《论语》云:“君子不器”。无论于语文学习还是其他方面,我们不该把自己异化为“器”,用人工智能来为自己偷懒或者设限找理由。人文社会中,人之为主角,肯定含有自我认可的涵义和期许在内,如果把自身的学习和人工智能相提并论,岂不异于自我“降维”?
有了DeepSeek学语文还有用吗?似乎每一轮AI软件兴起时,人们都会问类似的问题。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人工智能目前只是“器”,或为技术座驾,或为智能助手,而人应该永远是掌控自我和学习成长的主体。
评论员 薛蓓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