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斯大林14:他对战后的期待是什么样的?

巴巴维维 2023-12-11 08:12:49

希特勒在二战后期曾经有过这样的预判,随着苏军打出国境线进入波兰和巴尔干,苏联和盟国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进而瓦解彼此的同盟关系,最终走向对抗。届时德国将是双方的拉拢对象,第三帝国可以利用这个时机走出困局。

小胡子的话有几分道理,甚至当苏军还没有进入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时,斯大林和丘吉尔就已经较上了劲。只不过希特勒没有意识到,自己和他的第三帝国走得太远,没有人愿意趟他的浑水。无论是苏联还是盟国,都决定和去纳粹化的德国相处。

苏联与西方在二战后关系迅速恶化,根本原因在于彼此间不信任,矛盾的焦点就是希特勒所说的东欧和东南欧。被苏联解放的国家在1945年~1947年纷纷举行选举。受苏联扶持的政党纷纷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保加利亚“祖国阵线”在1945年11月得到了88%的选票;捷共在1946年5月赢得了38%的选票;匈共在1945年11月赢得了17%的选票,在1947年8月的选举中增加到22%,但左翼集团在议会中获得了66%的席位;在1947年1月的波兰选举中,波共领导的民主集团得到了80%的选票;1946年11月在罗马尼亚,左翼集团得到了80%的选票;1945年11月,在南斯拉夫,90%的选民投票支持“人民阵线”。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苏联操纵选举大为不满,特别是南斯拉夫在选举前出现的混乱局面,导致反对派退出选举。一些英国议员和媒体惊呼,红色帝国正在向西方渗透,更有人开始聒噪,苏联的坦克打算征服整个欧洲大陆。

那么作为红色帝国的当家人,斯大林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的时候,斯大林在战略上和政治上有两个目标。其一是维持与英国和美国的“伟大的同盟”,维持大国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对于遏制由于德国的东山再起所带来的长期威胁是必要的。其二是在东欧打造一个势力范围,严防西方侵入他认为对苏联的安全绝对生死攸关的政治空间和地理空间。

在操作层面上,他举起沙俄时期盛行的“泛斯拉夫主义”大旗,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这些斯拉夫人占人口多数的国家推动改弦易辙,并将他引以为傲的“苏联经济模式”搬到了这些国家。

斯大林对未来是乐观的,斯拉夫人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各种历史原因造成了现如今的四分五裂,其中最重要的是东欧的发展落后于西欧,对安逸富足生活的渴望让斯拉夫人习惯于向西看。斯大林认为这种局面是可以改变的,苏联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型,这足以证明苏联找到了打开财富大门的钥匙。尽管现在很多人抵触,但是当这些人看清了“西方的腐朽”和苏联的欣欣向荣之后,思想上的转变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同时,他对西方指责苏联干预东欧政局很不以为然。当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各国举行选举时,苏联并没有表达关切,为什么东欧国家选举时要考虑英国人的感受?在斯大林眼中,西欧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东欧则是苏联的,自家的事情容不得别人指手画脚。

德国投降前,苏联和盟国之间的争斗是有底线的,毕竟他们结盟的基础是共同对付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1945年2月,苏军和盟军从东、西两个方向抵近德国国境线。其实盟军在1944年9月就已经打到了德国西部边境,但是他们在齐格菲防线面前足足停滞了5个月之久。

1945年1月时,苏军距离德国边境还有500~600公里之遥,盟军距离德国首都的路程也差不多。丘吉尔和斯大林都希望打下柏林,在他们看来它象征着谁将是战后欧洲大陆的霸主。罗斯福则不这么看,美国虽然实力今非昔比,但他们还没有染指东欧事务的资本,甚至在西欧都需要跟英法配合。所以罗斯福一直对英苏之间为东欧的争吵冷眼旁观。

英国人恨不得飞过莱茵河,他们在东欧有实实在在的利益。除了波兰流亡政府,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这些在战争初期丢下祖国、跑到伦敦的旧日当权者们也都期盼着盟军打到自己的老家去,为自己恢复战前的秩序。

1944年的秋天,当盟军的攻势在齐格菲防线全线陷入停顿时,斯大林也让红军主力转入休整。在莫斯科——华沙——柏林这条中心线上,苏联集结了两支最强大的战略集团——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两个方面军加起来共计220万人、7000辆坦克和5000架飞机。在计划于1945年1月20日发起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苏军最初的构想是包括夺取德国首都柏林的。同时指令也强调,作为战役第二阶段的目标(夺取柏林)要视第一阶段的行动进展决定是否实施。

指挥这两个重兵集团的分别是朱可夫和科涅夫。此外在苏军统帅部发布的作战指令中,斯大林明确指出,夺取柏林的任务交给朱可夫的部队,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以及在朱可夫右翼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也不是“次要地段”,而是主要攻势的一部分。其中科涅夫要拿下德国南部的德累斯顿;罗科索夫斯基要肃清柏林北部的德军。

1944年12月,希特勒在西线发起“突出部战役”(也称“阿登反击战”)。德军进攻的阿登地区位于盟军战线的中部,也恰好是美军第12集团军群的中央地域。西线盟军总司令、美国人艾森豪威尔为了让北线的蒙哥马利全力配合,不得不将美军的两个集团军交给英国人指挥。然而在南线,当他命令法军后撤收缩防线时,得到戴高乐指示的前线指挥官告诉美国人:法国绝不会再把国土交给德国人。

前线将领内斗的背后是盟国内部愈演愈烈的纷争。斯大林没有这样的烦恼,他正按部就班地为苏军的下一次进攻做着准备。1945年1月6日,丘吉尔致电斯大林,以一种央求的口气询问:“苏军是否可以在波兰发动一次攻势?”斯大林决定给英国人一个顺水人情——提前行动。

1945年1月12日,苏军从维斯瓦河左岸的三处登陆场出击,仅用三天时间就突破德军防线,几千辆坦克向德国狂奔500多公里。至1月底,朱可夫和科涅夫都抵达了战役第一阶段的目标、德波边境——奥得河,那里距离柏林只剩下不到70公里。

指定朱可夫攻入柏林是斯大林送给他的特殊礼物,斯大林觉得朱可夫配得上这份荣誉。但是到了2月初,一贯看重战功的朱可夫决定停止西进,因为疲惫不堪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的北侧翼出现了一支德国重兵集团(德军新组建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群)。斯大林同意了朱可夫的意见,一方面是因为部队确实需要为夺取柏林进行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是盟军仍停留在齐格菲防线上,距离德国首都尚有数百公里之遥。还有一点是他不希望过早占领柏林,因为东普鲁士、捷克、匈牙利和奥地利还没有攻克,战争一旦结束,那些地方将成为权力真空,反而不容易被苏联控制。

1945年1月15日,就在苏军即将突破德军维斯瓦河防线之际,艾森豪威尔的特使、西线盟军空军总司令、英国人特德到访莫斯科,他此行的目的是设法了解苏联人的战略计划。

斯大林把苏军刚刚开始的攻势告诉了特德,并且说苏军的目标是打到奥得河,而他还不能肯定,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他还说由于天气原因(即春季多雨、道路泥泞),从3月中旬到5月底,东线会逐渐停止大规模的进攻行动。

斯大林认为,战争要等到夏季才会结束,而且很可能到那时候德国人会挨饿。他继续说:“德国人能够生产出大量的土豆,但是要打一场持久的战争,他们需要谷物(而谷物是搞不到的)。不过我们不能忘记,德国人是节俭的,有忍耐力的。他们都是些死脑筋。实际上他们不应该再在阿登发动反攻了,那样做很愚蠢。即使是现在,德国人也一定在从西线调集兵力。如果不这样做,他们在东线就抵挡不住。红军目前的攻势那么猛,在东线当地不可能再来回运送预备队。”

从这次谈话中可以看出,斯大林还是很谨慎的。据他的数据库什捷缅科(总参谋部作战部长)回忆,斯大林不认为打下柏林就是战争的终点,德国在匈牙利、东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德国东北部)以及西欧都还保有强大的兵力,而且很多人都猜测希特勒会退到“阿尔卑斯堡垒”,那里将是一块很难啃下的硬骨头。

2月,副总参谋长安东诺夫陪同斯大林参加雅尔塔会议,他通报了苏军在柏林以东进攻受挫的情况,并重申苏联的判断:战争要等到夏季才能结束。3月,朱可夫的部队将进攻矛头指向柏林北面的波美拉尼亚。同时苏联其他几个方面军继续在东线其他战场加紧进攻。华西列夫斯基在攻打东普鲁士,罗科索夫斯基和朱可夫围攻维斯瓦集团军群。在南翼,托尔布欣和马利诺夫斯基的部队在布达佩斯和巴拉顿湖也跟德军打得难解难分。

3月底,斯大林接到艾森豪威尔的来信,通报有关英美的战略计划。艾森豪威尔告诉斯大林,自己眼下的目标是要摧毁防守鲁尔区的德国军队。然后他会向爱尔福特(德国西部)、德累斯顿和莱比锡方向推进,并在那里与苏军会合。盟军有可能会把雷根斯堡—林茨方向作为次要的推进路线,目的是挫败德国人在该国南部建立据点的计划。艾森豪威尔想最后了解一下斯大林的计划,以便使东、西两线的对德行动能够协同起来。

收到这封信的当晚,斯大林召见朱可夫、安东诺夫和什捷缅科。经过讨论后,一封回信于次日早晨交到美国人手上,称苏军与盟军的计划是一致的。苏军在接下来的行动中,会将爱尔福特、莱比锡和德累斯顿作为主要进攻方向,并认为柏林“已经失去了它以前具有的重要意义”。斯大林还告诉艾森豪威尔,苏军的最后攻势预计在5月份的后半段开始。

4月3日,斯大林、朱可夫、科涅夫、安东诺夫和什捷缅科再次召开会议。当天斯大林下达命令,要求朱可夫发起进攻柏林的战役;科涅夫的任务是夺取柏林以南的德累斯顿,然后再转向莱比锡。

事后很多人都认为斯大林误导了艾森豪威尔。但苏联和盟军过去达成的协议中,柏林本就应该由苏军夺取。就像之前提到的,美国人不想啃柏林这块硬骨头,艾森豪威尔因势利导,把机会留给苏军,也是明告英国,自己不想被他们当枪使,跟苏联斗不要拉美国下水。

当苏联士兵奋勇前进、登上了位于柏林市中心的帝国大厦废墟顶端并插上红旗的时候,希特勒在自己的地堡中自杀了。让斯大林感到高兴的是,1945年4月30日在帝国大厦顶上插上红旗的三名士兵一个是格鲁吉亚人,一个是俄罗斯人,一个是乌克兰人。

很可惜苏军在帝国大厦插上红旗的那一刻没有留下影像记录。战地摄影师卡尔德在之后找来两名士兵重现了这一情景,它作为红军占领柏林的圣像永远保留了下来。

胜利是来之不易的,苏军在柏林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代价(阵亡8万人),而且很多人是从斯大林格勒城一直打到柏林的。然而部分苏军士兵的暴行和抢掠给红军的胜利蒙上了阴影,红军强暴行为的数量之多令人震惊,最保守的估计是几万起,甚至有人认为超过一百万。

大规模强暴的受害者不仅是柏林人。在维也纳发生的强暴行为有可能多达7万~10万起。在匈牙利,估计有5 万~20万起。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在波兰、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这些被解放的国家,都有妇女遭到过红军士兵的强暴,只是数量要少很多。

对于所发生的暴行的程度,斯大林是不是完全知道,现在要弄清楚这一点很困难,但他当时对自己那些人的行为是有所了解的,而且还为此辩解过。

1945年3月,他对来访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说:“大家都在赞扬我们红军,是的,他们应该得到这样的赞扬。但是我希望我们的客人将来不会对红军感到失望。问题在于,红军现在有将近1200万人。这些人远远不是天使。战争已经使得这些人的心肠变硬了。他们中许多人已经在战斗中跋涉了2000公里,从斯大林格勒到捷克斯洛伐克的中部。他们一路上见到了太多的让人悲伤的事情,见到了太多的暴行。因此如果我们的人在你们的国家行为不当,不要感到奇怪。我们知道,有些没什么头脑的士兵的行为是丢人的,他们纠缠并侮辱姑娘和妇女。让我们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朋友现在就知道这一点,这样他们对红军的赞扬就不会变成失望了。”

1945年4月,在跟铁托和南斯拉夫的同志们谈论这件事的时候,斯大林说得就更直白了:“你们当然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你们明白人的灵魂、人的心里是个多么复杂的东西?那么好吧,想象一下,一个人从斯大林格勒打到了贝尔格莱德,离开了自己遭到蹂躏的故土有几千公里,跨过了自己同志和最亲爱的人的尸体。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正常的反应?在有过如此可怕的经历之后,他找女人有那么糟糕吗?你们把红军想得太完美了。而它并不完美,也不可能是完美的。重要的是它在跟德国人战斗。”

尽管红军强暴妇女的行为骇人听闻,但在1945年的时候,红军在同盟国中几乎到处都受人敬仰,他们被当作拯救欧洲使之摆脱纳粹野蛮统治的救星。他与凶残的敌人打了一场野蛮的战争,多数人民对此是感激而不是批评的。公众关注的不是纳粹宣传人员对大量强暴行为的谴责,而是新闻片中党卫军的灭绝营和灭绝营中那些可怜的幸存者们。

战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1945年5月7日夜,德国战败投降。几天前,当苏军攻克柏林时,美国驻莫斯科大使哈里曼曾向斯大林表示祝贺,后者似乎并不满足,他的一句话有些吓到了美国客人:“沙皇亚历山大打到过巴黎。”

5月24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宴请从前线赶回来的将军们。他首先提议为苏联人干杯,特别是俄罗斯人。然后他说:“我首先要为俄罗斯人民的健康干杯,因为在组成苏维埃联盟的各个民族中,他们是最杰出的。我要为俄罗斯人民的健康干杯,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是起领导作用的民族,而且是因为他们有判断力,社会政治的判断力,还有忍耐力。我们的政府犯过不少错误,我们在1941~1942年的时候陷入了绝境。其他民族的人民可能会说:去死吧,你们辜负了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再组织一个政府,这个政府将与德国达成和平协议,并且会让我们休息一下。但是俄罗斯人民没有那样做,没有寻求妥协,他们对我们的政府表现出无条件的信任。我再说一遍,我们犯了错误,我们的军队不得不后撤,事态眼看就要失控了。但是俄罗斯人民有信心,他们坚持不懈,等待并希望我们控制住局面。为了俄罗斯人民对我们政府的这种信任,我们要大声地说一句,谢谢你们。”

6月24日,朱可夫骑着白马指挥了红场上的庆祝胜利的阅兵仪式。斯大林在列宁陵墓的顶上检阅了这次阅兵,数千面德军军旗堆积在他的面前。当天晚上,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招待会,招待2500名将军和军官,但是他向他们传达的信息却有点儿出人意料。在他的祝酒词中,斯大林表扬的不是他的将军,而是数百万普通的人民,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中的小齿轮,正是依靠他们,他和他的元帅们才赢得了战争。

不管是俄罗斯人还是身为格鲁吉亚人的斯大林,他们都配得上这场胜利。在胜利阅兵日的当晚,聚集在美国使馆的人群中呼喊的口号是:“乌拉!罗斯福。”其实早在1945年4月13日,美国战时总统就已经过世了。在那天晚上,哈里曼拜访克里姆林宫。当他见到斯大林的时候,后者沉默了足足半分钟,然后才想起给哈里曼让座。

斯大林对哈里曼说:“罗斯福总统去世了,但他的事业一定会继续下去。”4月22日,莫洛托夫访问美国。杜鲁门跟莫洛托夫谈了两次,据说第二次是不欢而散,矛盾点是波兰问题。莫洛托夫对杜鲁门说:“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对我说话。”然后摔门而去。

5月底,已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心腹、一直领导援助法案的霍普金斯到访莫斯科,试图凭借跟苏联以及斯大林个人之间的友谊修复已经出现裂痕的苏美关系。斯大林对霍普金斯交了底,他会履行承诺,在三个月后对日宣战。霍普金斯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使命,他于次年1月病逝。

不久之后的波茨坦会议上,斯大林见到了新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及接替丘吉尔出任战后首任英国首相的艾德礼。至此决定冷战格局的主角们也纷纷登场。

(完)

1 阅读:236

巴巴维维

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