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养老金:一个不应被忽视的事实,谁敢说农民没交社保?

易风云 2025-02-14 14:50:39

过年回老家的时候,跟几个村里的老人聊了一会天。几个老人一边在聊天,一边在计划着明年开春的耕种。我非常纳闷,都这么大年龄了,为什么不依靠养老金生活,反而还要拖着苍老的身体,继续在田间地头辛苦的劳作。几位老人回答:一是这些年习惯了,家中的孩子都在外务工,土地不能没人种,在那荒着对可惜的。二是养老金太少,一个月才几十元,有的一百多,别说是生活了,就连日常生活的水电费都快应付不了。我听了之后很震惊,一个月几十元,去除了水电气的费用,还有每年要交的各种杂费,其实最多能够买几个馒头,连买菜都不够一个星期的,这到底是养老金还是救济金?

可以说,在当今社会,养老金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农民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巨大差距,引发了广泛讨论。从我身边的人了解,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他们的养老金每月可达数千元甚至过万,根本花不完。而辛苦了一辈子的农民每月的养老金却仅有100多元,就连最低的生活保障都难以维持,这分明是一种巨大的差距。正因为如此,我多次提出,要对退休养老制度进行深层次改革,减少城乡差距,让这些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一生力量的老人们能够安享晚年。因为养老金的差距,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公平问题。当我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居然还有人说:“农民没交社保”。这种观点,是否忽略了农民对国家的巨大贡献?我们不妨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

我相信上了一点年纪的老人都知道,在2006年之前,农民都是需要交公粮的。我印象非常深刻,每到收获季节的时候,很多农民精挑细选,扬场晒粮,总是会把最好的粮食上交给国家。每个镇上都有一个粮站,每到丰收季节,农民们都会排着长队,推着车、挑着扁担,带着自家的粮食去交公粮。公粮,本质上是一种农业税,是国家无偿征收的粮食,用于支援国家建设。交公粮的标准很严格,农民需要精挑细选,去除瘪谷、杂质,确保粮食干燥、饱满。如果运气好,一次就能完成交粮任务;如果不合格,就需要多次往返粮站。除了交公粮,农民还有各种义务劳作,比如修桥、修路、修水道,每年需要义务完成15~30个工。可以说,农民不仅交了“社保”,还每年义务劳作,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不亚于任何群体。

对于现在来说,很多人觉得自己社保中扣除的就是自己交的,因为农民以前没有交过,就不算缴费年限。我觉得这种计算方式和观点是极不公平的,很多职工在1998年之前从未交过社保,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2014年之前也没有交过社保,但他们的工龄却被视同缴费年限。甚至连下乡知青都能算工龄,为什么为国家交过公粮、做过贡献的农民却什么也得不到?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背后是社会对农民贡献的忽视。这也是相关部门对农民的付出不认可的表现,因而这种计算方式和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对农民来说是极不公平公正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很多城市户口吃的是“皇粮”,享受着国家的各种福利政策和补贴,包括就业分配、医疗、教育等各种福利待遇。而支持这些福利待遇的,不正是辛辛苦苦耕作的农民么?虽然同样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些曾经为土地付出一辈子的农民,当年勒紧裤腰带,用农作物给苏联还债的农民,却被遗忘在一个不知名的角落。一直到他们老了,干不动了,却不能像城里人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只能拿着难以维持温饱的养老金。有人说,农民不是还有土地吗?但现实是,种地是需要成本的,不仅需要付出人力成本,还要付出经济成本,这些年种地越来越难赚钱,甚至有时候还会赔钱。各种物价越来越高,包括一些农用机械和农资,但是粮食价格却不见增长。

总得来说,我一直认为,年轻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个体差异不同,大家为国家所做贡献也有大小,这时候通过工资的区别来奖励先进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一旦大家老子之后,都不能为国家做贡献了,都是需要国家反哺的时候了,就不能再搞一些亲疏远近了。一些人的努力,在他年轻的时候已经得到了回报,比如他们已经享受了高额的工资,享受了各种各样的福利政策。大家老了之后,都是平等的公民,都不会再为国家做多少贡献,因而在养老金的问题上,也不宜相差过大,这才是最公平的表现。如果我们因为过去的贡献来区分,那么当年农民的贡献可不比现在的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差,难道我们不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养老金,以此来满足他们享受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么?

0 阅读:2
易风云

易风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