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潇潇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清代郑板桥写过《道情》十首,这是其中的一首。也许有人会问,《道情》是诗,还是词。准确讲,《道情》是曲,属于民间流传的淮扬小调。郑板桥根据小调填词,抒发隐逸情怀。世人知道郑板桥,往往是看过他的墨竹图,欣赏过他的书法作品。读过这首曲子词之后,也会对他的文采留下深刻印象。

根据民间小曲填词创作,内容宜通俗,忌生涩拗口。郑板桥深谙此道,通篇下来没有用典故堆砌,没有用辞藻装饰,突出清新自然韵味。他把自己想象成老渔翁,徜徉在绿水青山之中。要知道他创作《道情》的时候也就30出头,刚过而立之年。像他这样早早领悟了隐逸之乐,在古代文人中并不多见。

郑板桥是江苏人,祖籍苏州。他在康熙年间考中秀才,直到雍正十年才中了举人,当时他已经40多岁了。明明早早明确了隐逸的打算,为什么又要科举入仕呢?这还要从他的家庭说起,他生在贫寒之家,幼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对他要求很高,小小年纪除了熟读四书五经,还要学习写文章。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待,他20多岁就考中了秀才。

郑板桥成年后娶妻生子,为了养家糊口,他去私塾教书。教书无法养活一家老小,他就举家迁往扬州,靠卖画为生。扬州有很多富豪,这些富豪有了足够的物质财富,开始追求精神享受。郑板桥擅画墨竹、兰草,高雅不俗,深受富商追捧。40岁的时候,郑板桥妻子生病过世,对他打击很大,他觉得如果能为家人提供温饱生活,也许夫人就不会中年病故。于是他又一次参加科举,希望可以入仕告慰亡妻。

这一次,他顺利地参加了礼部试,成为贡士。在接下来的殿试环节中,他名列二甲。有了进士身份,还需要朝廷派官,有了空缺才能赴任。郑板桥没有靠山也没有钱财进行打点,在京城等了一年还没有得到任命。于是他回到江南,赋闲十几年终于等到了机会。乾隆九年,郑板桥当上了县令,前往北方赴任。郑板桥在官场沉浮10年,都是底层小官。长期面对百姓疾苦,有心无力,有了辞官返乡的想法。

年轻时寄情山水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他已经年过六旬。日子过得像《道情》中描写的那样,逍遥洒脱,哪怕生活贫苦也没有让他产生动摇。他就像一位老渔翁,拿着一根钓鱼竿,背靠山崖临近水岸。偶尔也会驾上一叶扁舟,在风浪间自由往来。沙鸥点缀着水花微波,岸上芦花摇摆不定。哪怕清冷荒凉他也不在乎,还要高歌一曲赞美山水景色。这就是郑板桥,他想表达的是闲情逸趣,读懂了《道情》就看懂了他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