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山色清,多美的景色啊。原来画山水,也可以通过简简单单的构图,实现意境深远的效果。这幅画是元代画家唐棣的作品,描绘雨霁美景。通过画中留白可以看出烟云变幻,衬托着山色愈发清润。古人把描绘和雨有关的山水统称为雨景山水。熟悉传统山水画的朋友会发现,画家更喜欢画雨霁景色。这是由于雨前有阴云,雨中有狂风,很难表现出雨景最美的一面。唯有雨过天晴,天地间一派清新景色最易入画。
唐棣在笔墨上变化相当丰富,干湿浓淡等细节都出现在画中。很多人觉得元代山水画有种高级美,说的就是画家在笔墨上达到的高度。用笔和用墨,古人常放在一起探讨。实际上,笔和墨各有侧重。笔法和执笔的方法有关,手肘、手腕的用力方法有关,以及线条的质量有关。

唐棣 雨过山色清
可以从上述三个角度,体会一下唐棣的用笔。看前景树石可以体会出一些门道,比如他在画岸石的时候,握笔应该是松弛的一种状态,他要保证随时可以调整力道。他在勾勒山石轮廓结构的时候,会留下“气口”。气口就是轮廓线条虚接的地方,可以让石块显得更加生动。在运用披麻皴的时候,用笔的力道会更稳一点。轻入笔,逐渐用力,画到山石边缘减轻力道。这些微妙的力量变化,都在画中展现出来。
山水画的线条很重要,要有表现力。好的线条有呼吸、有节奏、有生命力。唐棣画的披麻皴,呈现的就是这种线条。后人学习线条的时候,常用提按表达,无形中简化了技法难度。

唐棣 雨过山色清 局部
至于墨法,还要从前景分析,毕竟这里的细节更丰富。墨色虚淡,与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提到的一样。为了让岸石显得更加立体,他在石块边缘靠近水面的地方加了一堆杂草。浓淡对比突出了石块的清润韵味。
石块靠近中心故意留白,哪怕反复晕染之后也保留下来。古人说,石分三面。想要画出石块的肌理质感,往往利用阴阳变化。靠近石块中心,呈现出凸起状态显得光润。墨色反复晕染,依然是淡墨效果与水面微波的墨色相互呼应。

唐棣 雨过山色清 局部
从唐棣的画树法能看出他对宋画山水有过研究,画中松树脱胎于李成画法。松针墨色黑重,枝干中锋用笔,淡墨皴出树皮裂纹。松树后面是一棵梧桐,一丛灌木,大小混点墨色由浓转淡,产生空间变化。
这就是元代山水画,构图可以简单,笔墨不能简单。哪怕在细节处理方面不强调物象的真实感,也要在质感上做足文章。看到这样的画作,就会在生动中感受到天然逸趣与无限生机。画中还有江湖景色,文人泛舟。在留白处出现一叶小舟,将视线聚焦于此。利用对比关系,突出隐逸情怀。

唐棣 雨过山色清 局部
描绘雨霁山水为了抒发情感,笔墨变化为抒情服务。强调情感表达丰富作品内涵,才会让人觉得意境深远。看他的画,能够体会到元代文人的孤高气质,他们超脱尘世,物我两忘,只愿与山水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