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天生的帝王,其腹黑和权谋手段,连刘邦也得直呼内行

寻墨阁 2024-11-26 21:58:3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刘恒,一位远在代地,被封为代王的皇子,原本与权力斗争无关。

谁能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四子,竟凭借沉稳的智慧和高超的权谋登上帝位,开启西汉稳定的“文景之治”。

他的手段远不止仁政,他的权谋,让父亲刘邦都不得不称道。

刘恒的早年经历与即位之路

刘恒,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地位不高的薄姬。

出身看似不显赫,但母亲薄姬,性格温顺且深谙人情,刘恒自幼便跟随母亲,在冷宫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童年并没有太多权力的纷争,让他养成了低调内敛、不显山露水的性格。

公元前196年,刘邦平定陈豨叛乱,将年仅七岁的刘恒封为代王,让他去往代地就藩。

刘恒远离了朝堂纷争,生活在偏僻的代地,几乎成为西汉宫廷中的“遗忘之子”。

代地的生活,让刘恒得到了另一种磨砺。

学会了如何治理一方土地,如何与百姓相处,如何平衡地方的豪强势力。

这些经验为他日后的治理奠定了基础。

吕后专权时期,刘邦的其他儿子几乎全部被铲除,刘恒之所以能够幸存,原因之一便是他远在代地,且表现得谦和谨慎。

相较于其他显赫的皇子,刘恒毫无权力野心,这种“无害性”让吕后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刘恒明白自己处境的危险,始终低调行事,绝不展露自己的能力和抱负,以免被卷入宫廷的杀戮之中。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西汉朝廷陷入混乱,“诸吕之乱”爆发,吕氏家族试图继续掌控朝政,遭到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刘氏宗亲和功臣们的强烈反击。

平定诸吕之后,朝廷开始寻找适合的皇位继承人。

刘恒因为远在代地,且一向表现得谦恭仁厚,没有任何争权的行为,被群臣视为适合的继承人选。

刘恒就这样被迎立为皇帝,开始了长达二十四年的统治。

即位的过程中,刘恒并没有直接表露出对皇位的渴望,显得非常犹豫。

面对迎立的元老勋臣,表现出一种“受命于危难”的姿态。

甚至一度强调自己不具备治国的才能,在群臣的一再请求下,刘恒终于同意前往长安即位。

这样谦逊的态度,得到了元老们的信任,也让他成功避免了,其他刘氏宗亲的嫉妒和反感。

刘恒的腹黑与权谋——巩固集中权利的手段

刘恒即位后,面对的挑战便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皇权。

吕氏虽然已除,诸侯王和功臣的力量仍然庞大,需要通过一系列手段,削弱这些潜在的威胁,从而确保权利的稳固。

削弱诸侯王势力,是刘恒即位后的眼前重要的任务。

当时的诸侯王势力过于强大,威胁到高层统治,刘恒采用了大臣贾谊,和晁错的建议,实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

将原本强大的诸侯国进行拆分,分封为多个小国,以削弱各个诸侯王的实力。

这样的举措一方面减少了诸侯王对高层的威胁,另一方面也使得诸侯之间的联系不再紧密,难以形成对抗高层的联合力量。

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刘恒也展现了极大的智慧。

周勃和陈平等元老功臣,在平定“诸吕之乱”中立下大功,功劳显赫,刘恒即位后,对这些人给予了很高的礼遇。

周勃被封为太尉,陈平被任命为丞相。

刘恒对他们的权力也进行了巧妙的限制,这些元老既是拥立他的人,同时也是潜在的威胁。

采取“安抚而不纵容”的策略,既让功臣们感受到皇帝的恩宠,又不让他们手握重兵以至于难以控制。

巩固皇权的过程中,刘恒还展现出对异己的果断和狠辣。

比如对于谋反的新垣平,刘恒不仅将其处死,还恢复了“夷三族”的严酷刑罚,显示出皇权的不可挑战。

新垣平原本是刘恒身边的占卜师,刘恒在早年对其颇为信任,甚至在一些决策上听从他的建议。

当刘恒察觉到新垣平可能涉及谋反,毫不犹豫地将其灭族。

这一事件震慑了所有心怀不轨之人,也彰显了刘恒的决心。

柔中带刚是刘恒施政的一大特色。

巩固权力时,并不通过大规模的杀戮,而是通过策略性地削弱各方势力,让他们无法对自己形成威胁。

懂得在必要的时候展现柔和的一面,博得百姓的拥护,对待真正的敌人时,却绝不手软。

正是这种深藏不露的腹黑和权谋,使得刘恒稳固了自己的皇权,并逐步实现了权利的集中。

与民休息的仁政与经济复苏

刘恒在位期间,除了对内巩固皇权,另一个重要目标便是恢复社会经济,使国家重新走向富强。

经历了楚汉相争和吕氏专权的动荡,西汉社会在他即位时百废待兴,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苦。

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让百姓休养生息。

刘恒实行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先就是减轻赋税。

将田赋降低到三十税一,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这一举措让百姓有了更多的余力去进行生产,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还特别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农桑,并兴修水利工程,改善农业条件。

为了确保政策得以顺利实施,多次下诏免除各地的徭役,尽可能地减少对民众的压榨。

废除苛刑,也是刘恒施行仁政的重要措施之一。

当时的刑罚制度极其残酷,肉刑等各种酷刑让百姓苦不堪言。

刘恒即位后,采纳了邓通等大臣的建议,废除了肉刑,改用较为宽和的惩罚方式。

这一举措深得民心,百姓对皇帝的仁爱之名交口称赞。

刘恒通过这样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仁君”的形象,也在实质上减少了社会的不满情绪,使社会矛盾得以缓和。

在刘恒的治下,社会逐渐稳定,经济开始复苏,人口也得到了恢复性增长。

汉文帝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为后来的汉景帝延续,并最终形成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刘恒的政策不仅是对百姓的仁爱,也是对整个国家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

这些政策措施,使得社会生产力得以恢复,经济发展步入正轨,国家实力逐步增强。

刘恒的晚年与政治遗留问题

刘恒在位二十四年,后期的统治中,开始表现出一些不同于早年的问题,尤其是对权力的掌控逐渐松懈,甚至迷信鬼神,宠信宦官,留下了不少隐患。

晚年,刘恒开始信任占卜,迷信鬼神,特别依赖一些术士的建议。

曾非常宠信术士邓通,赐予邓通大量财富,甚至让他拥有铸钱的权利。

邓通因宠而得势,逐渐引发朝臣的不满。

刘恒晚年的宠溺宦官,使得朝政出现了一定的混乱。

对宦官的依赖,也为后来汉朝宦官干政开了先河,这些宦官利用皇帝的信任,开始干预朝政,导致一些政策的执行变形走样。

尤其是在经济方面,刘恒甚至一度放弃了,盐铁官营与铸币权,将这些重要的经济命脉,交由地方豪强控制。

这些行为助长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加剧了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导致地方诸侯国经济实力大增。

这些政策上的偏差,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

刘恒的初衷是,通过放权来换取地方的安定,这种妥协,却使得地方豪强,和诸侯国逐渐强大,最终威胁到高层权威。

这些问题在刘恒在位期间还未爆发,在他去世后,汉景帝不得不面对,由此带来的巨大挑战。

公元前157年,刘恒在未央宫去世,享年四十七岁,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

留下的政治遗产既有“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盛世基础,也有对地方豪强势力纵容,所带来的政治隐患。

刘恒以“仁孝”闻名于世,他的统治并非只有仁爱的一面,更多的是在仁政与权谋之间的平衡与拿捏。

他的权谋手段和治国之道,为西汉奠定了稳定的基础,也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既是一位深得民心的仁君,也是一位让敌人和对手不寒而栗的帝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

寻墨阁

简介: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