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老态龙钟的周恩寿踏进了西花厅后院,他的身体微微颤抖,脚步更是沉重,16年了,他终于又踏入了这里,而此时,他的哥哥周恩来已经去世6年了。
同宇的确为革命流过血,他这点比我强1924年,周恩寿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天转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接受党组织的派遣。
两年后他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之后更是积极参加了北伐战争,战场上刀枪无眼,周恩寿在攻打武昌城的时候一不留神挂了彩。周恩来和周恩寿的妻子见面后曾力证此事:“同宇的确为革命流过血,他这点比我强。”
1927年,蒋介石“清党”,周恩寿他们直接在《讨蒋宣言》上签下了自己的大名,之后遭到了蒋介石的通缉。
那一年,周恩寿不过23岁的年纪,他同一个姑娘相爱了,但是,让周恩寿有些纳闷的是,怎么好端端的那个姑娘就离开了自己,跟着另外一个男人去了四川,此时的周恩寿还满心满眼的都是她,忽然面对这样的局面哪里能够接受,就算两人分开,他也得知道原因,既然她在四川,他就去找她当面对峙。
周恩寿来到四川后不断地向人打听,终于找到了那个姑娘,这才知道,原来她早已移情别恋,不愿意再继续跟他交往。周恩寿承受不住失恋的痛苦,终日借酒消愁。
与此同时,国民党和四川的军阀联手,大肆的逮捕枪杀共产党,周恩寿听到这一消息后,被酒水麻痹的大脑也清醒了过来,匆匆忙忙赶回武汉,寻找组织报道,结果直接撞到了周恩来的手里。
原来,周恩来已经从上海赶到武汉,他已经听说了弟弟不顾一切跑去四川的事情了,在他看来,同宇实在是太荒唐了,周总理怒火中烧,严厉斥责周恩寿为什么要擅离职守,连假都不请,一声不吭的就跑去四川,他根本就不配当一名革命军人。
事实上,那个准了周恩寿请假的领导并不在场,没人能充当周恩寿的证人,他自己也没有为自己申辩,担心连累到对方。周恩来看着弟弟这副油盐不进的模样,真是越看越生气,一气之下亲手写下文件,里面说周恩寿擅离职守,要对他予以“撤职查办”和“关禁闭”的惩罚。
周恩寿本就盛了一肚子的委屈,如今又听到哥哥要处分自己,还要关他禁闭,心下也气愤不已,他不想再跟哥哥理论了,随后脱口而出:“既然你认为我不配做革命军人,那我还不做了呢。”话落,他直接跑了出去,并借宿在他在黄埔军校结识的好朋友文强的家中。
文强听到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劝说周恩寿不要和哥哥闹脾气了,还是去认个错吧,兄弟俩没有解不开的矛盾,但是,此刻的周恩寿早已经被怒火冲昏了头脑,不管对方说什么都不愿意去认错,于是,他们两人就只能这般僵持着。
再说周总理那边,他一直没有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于是就误以为弟弟真的不负责任的直接跑去四川,除了“撤职查办”的处置外,还将他派到上海去做地下工作。
11月上旬,周恩来从香港抵达上海,见到弟弟后,又恨铁不成钢的讲起批评了一顿,当时的周恩寿年纪也不大,还是少年意气,根本就没有深入思考,直接就离开了哥哥周恩来,也离开了革命队伍。
其实,这些年来,周恩寿也做了不少的事情,他20岁入党,冒着生命危险做党的地下交通工作和宣传工作,21岁就接受了党组织的委派,陪着嫂子邓颖超的母亲长途跋涉,从天津前往广州,之后又考入黄埔军校,毕业之后更是参加了北伐战争,在战场上负伤,如果不是郭沫若他们的及时抢救,或许他早已牺牲在那片战场上。如今离开自己热爱的革命事业,离开了组织,周恩寿心里也不是滋味。如今,他该何去何从呢?
思考半天,周恩寿还是决定去投奔自己的四伯父周贻庚,周贻庚已经年过6旬,却膝下无子,一直以来他都对周恩来和周恩寿兄弟视如己出,于是,周恩寿就这样在四伯父的身边安顿了下来,找了一份小差事,过上了最平凡的老百姓的生活。
“九一八”事变后,周贻庚他们回到了天津,并在天津安顿下来,找到一份工作,看到老人们已经安置妥当,周恩寿马不停蹄的赶往上海,寻找党组织的下落,却始终没有找到,他孤身一人留在上海,也没有找到工作,于是1933年满怀遗憾地回到了天津。
一直到几十年后,有人和周恩来提起这件事的真相,周恩来也坦诚地说:“我那时年轻,火气大,是我对他帮助不够。”话语中无不表述着对弟弟的惋惜和愧疚之情。
我死以后,你们要把我的骨灰送回淮安去周恩寿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没有在有生之年回自己的老家淮安看一看,当然,不是他不愿意去,而是他的哥哥周恩来在的时候不允许。
周恩寿退休之后,就不断地念叨着,自从15岁离开老家淮安,已经四五十年的光景,他真的很想回老家去看一看。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曾三番两次和哥哥提过想回老家的请求。
一次,西花厅的海棠花盛开,周总理直接将自己的弟弟周恩寿叫了过来,让他和自己一块欣赏这一美景。周恩寿趁机和哥哥委婉地提起:尔辉给自己来信了,信里面说驸马巷老家的房子实在是太破旧了,尤其是哥哥住过的房子,若是再不修葺恐怕就要倒塌了。淮安县委已经表示,如果要将房子修葺一遍,就得先让还在里面住着的几户搬出来,这次他想要回去一次,看看他们都是怎么修的。
对此,周总理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他已经和他们说过了,他们的房子尤其是他住过的房子,若是塌了就让它塌了,塌平了最好。
即便是到了这个地步,周恩寿仍旧想要再争取一下:算一算,他自15岁离开老家,如今也已经离开快40年了,哥哥比他早离开8年,将近50年没有回老家,难道他就不想家吗?
周总理也是一个普通人,对故乡也充满了感情,如何会不想家,那里还埋葬着他的爷爷奶奶和母亲等人,几十年没回家,也不知道坟头的那几棵树长得多高了。
周恩寿见哥哥动了感情,觉得这件事还有继续商量的余地,于是趁机继续说,哥哥就不打算回老家去看看吗?周总理并没有被对方的思路带着走,毫不犹豫的回答:“没有打算!”
周恩寿继续为自己争取:哥哥是总理,他回去的话可能有想要光宗耀祖的嫌疑,但他不过是个普通的老百姓,难道也不能回去看看吗?
周总理没有让步:不能,因为他是自己的弟弟,如果让他回去,那么县委肯定会派人陪同他,这样做不是摆明了要去给地方的同志添加负担吗?早知结果,又何必去做这件事呢?
1965年春节前夕,在得知哥哥要平掉淮安的祖坟时,又一次的提出想要回故乡料理这件事,这么做既能为哥哥分忧,还能带头移风易俗,更能实现自己一直以来想要回故乡探望的愿望,一举两得,但是,周总理依旧拒绝了他的这个请求,最后让侄儿回老家办理了这件事。
原因很简单,正如上面周总理解释过的,周恩寿是他的弟弟,身份不同,回去之后会影响到别人的工作,所以还是让侄儿去办理吧,侄儿的母亲在淮安,回去算是探家,不会惊动到地方领导。
最后,周恩寿有生之年再也没有回过老家一次,这也让他抱憾终身,临终之前,他握着夫人的手交代 :“我死以后,你们要把我的骨灰送回淮安去,在我老家的后院小时种过菜的地方深埋,让我回到家乡去看一看。”
十六年了,哥哥我看你来了1982年4月17日晚上,周秉德接到了七妈的电话,邓颖超告诉她:“秉德,这两天我的身体好些,明天请上爸爸、妈妈,再同志在京的弟弟、妹妹和各自的那一位,一块儿到西花厅,我们全家见面谈谈,晚上一块儿吃个便饭。”
周秉德一口答应下来,随后挨个通知,第一个收到通知的就是她的爸爸周恩寿,从电话的另一端,周秉德能够明显听出爸爸的激动,他连声说着:“好!好!”
次日,周秉德扶着老态龙钟的父亲进入西花厅,他的身体微微颤抖,脚步无比的沉重,眼睛里面蓄满了泪水,最终还喃喃自语:“十六年了,十六年了,哥哥,我看你来了!”
是啊,此时周总理已经去世6年,当年文革周恩寿被抓走迟迟没有结论,他和妻子已经有16年没有进入西花厅了。
这次大家一块坐在桌子上,只是已经没有那个熟悉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