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援朝平壤战役:阵亡1:15让日本名将胆寒,明军如何打怕日军?

梁兴兴 2024-03-15 20:47:52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和日本在千年历史上已有三次大规模的交手,分别是唐日白江口大战,万历朝鲜之战,甲午战争。

三次大战,前两次中国取胜,唯有第三次是中国惨败。

但就是这一次战败,让日本控制朝鲜半岛,割走台湾地区,进而步步蚕食大陆,最终引起侵华战争。

所以近代史学家们认为,如果明代的抗倭战争失败,日本侵华的步伐可能会提前300年。

日本“入唐”的野心,兴起于外号“猿猴”的枭雄丰臣秀吉。

大明万历年间,日本百年战国结束,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定下从朝鲜入中国,雄霸东亚的战略。他在万历二十年起兵15万入侵朝鲜,和朝军、明军开始了两次,共长达七年的战争。

而在第一次出兵朝鲜时,由于明军和日军互相不了解,都很轻视对方,所以双方各有一胜、一败,还有一次打平。

明军高光时刻在第二次平壤之战,名将小西行长的两万精锐对阵李如松的四万明军,明军伤亡一千多人,杀死守城的万名日军,双方伤亡比是夸张的1:15。

此战是日本侵朝以来的最大挫折,在日本战国所向披靡的“铁炮军”,遇到明军重型火炮的攻击,死伤惨重。

一万减员对15万日军来说微不足道,但此战震慑了不可一世的“战国名将”们——因为日军此前没有大口径火炮的实战经验,不知道怎么对付这玩意,无奈只能向明朝请和。

那么第二次平壤战役前,朝鲜战场局势如何?为何明军能在平壤几乎全歼城中日军?此战对整个抗倭援朝战争的影响又有多大?

【一】在猜忌中的合作,酿出平壤之败

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派九路大军,共15万人过对马海峡入侵朝鲜。日军号称30万,于4月14日进攻朝鲜半岛东南门户釜山,半天攻下主城,然后兵分三路向北进攻。

在日军的军事记录里,朝鲜军队简直是“土鸡瓦狗”。

日军进攻各大城市,朝军遇敌,皆是主将先逃,正规军一触即溃,日军登陆半个月就攻下朝鲜首都“汉城”。朝鲜国王李昖则带着宗室北逃,在旧都平壤暂住。

由于日军势不可挡,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三位大将都想争“擒朝鲜国王”之功,10日后日军攻下平壤,李昖又被迫北逃。

短短一个月,朝鲜汉城、开城、平壤三都全部沦陷,全国八道都被日军占领,仅剩和明朝相邻的土地还在朝鲜控制下。

朝鲜军队的疲弱程度,在中外历史上非常罕见。

但这也难怪,李氏朝鲜建国以来承平太久——北方是宗主国明朝,东边是乱战一团的日本,国内200年没打过大仗。

朝军也就在沿海剿倭寇,或者在东北山区和偷渡的女真人打打治安战。等到在战国乱世历练百年的日本虎狼之师一登陆,朝军只能挨揍。

“三都沦陷,八道瓦解”,朝鲜只能向宗主国明朝求救,希望万历皇帝派兵抗倭,恢复山河。

不过,朝鲜的战报其实早就从辽东和海上传往北京,万历皇帝知道日本在侵略朝鲜。

但彼时的中日朝三国关系非常微妙,明朝高层对日朝战争有极为奇特的看法——日朝可能联合演戏,朝鲜“佯败”开路,让日本伐明。

这个看法,来自于朝鲜和日本在开战前的一系列骚操作——日本领袖丰臣秀吉曾邀请朝鲜和自己一起进攻大明,朝鲜得到消息,害怕被明朝猜忌,居然没有向北京报告。

日本人的野心,最后被国内琉球人和做生意的汉人得知,明朝通过这些渠道得知日朝居然通使,且曾有密谋。

所以李朝求救信发出后,明朝不相信宣宗李昖,首先派来官员实地勘察,这可让朝鲜君臣急坏了。

情急之下,李昖表示朝鲜可以“内附”,即直接纳入明朝版图,只希望万历皇帝派兵抗倭,拯救朝鲜。朝鲜使臣还在辽东、北京多方走动,贿赂总兵和阁臣,希望他们能为朝鲜说说话。

而在派人调查朝鲜情况时,明朝钦差看到日军在朝鲜的残暴,又目睹了朝鲜君臣的狼狈,万历才相信朝鲜并未勾结日本。

万历二十年六月,万历皇帝下令派兵援朝,第一波过鸭绿江的部队的是辽东镇的骑兵,由戴朝弁、史儒两位将领带千名骑兵和装备过江。

渡江部队虽然只有千人,但兵强马壮,朝鲜人看了后鼓舞振奋,希望赶紧进攻日军。

但明朝将领很冷静,毕竟大军还没到,他们的任务主要是侦查,看看朝鲜情况。

结果,入朝的明军发现朝鲜已经是无政府状态,军队所到之处无人对接,百姓流离失所,流寇遍地。更重要的是粮草无处讨要,居然要从国内转运。

后来,史儒和戴朝弁得到千人增援,应朝鲜要求,他们的2000骑兵马上向平壤方向进军,结果在平壤附近和日军遭遇。

然而,因为辽东骑兵不熟悉地理,误入稻田,加上天降大雨,火器无法使用,最终被日军击败,史儒战死沙场。

初战不利,中朝震动,在朝鲜人的苦求下,辽东宽甸镇再派来骑兵三千人,由辽东副总兵祖承训亲自率领。

祖承训入朝后,受到朝鲜君臣的礼遇,朝鲜人催战之意非常强烈,希望能恢复旧都,起码打下平壤。

这也能理解,彼时日军攻下“咸镜道”,“平安道”也不保,日军如果左右夹击,李昖只能带王室退入明朝,那朝鲜就真的不属于李家王室了。

而作为辽东宿将的祖承训,长期在辽东打蒙古人和女真,他听说倭寇身材矮小,体格瘦弱,所以非常轻视日军。

在朝鲜君臣的有意欺瞒下,明军误以为日军只会使用剑、矛、弓,且骑兵很少。朝鲜流民还报告说:“日军在遭遇明军后主动撤退,在平壤城里就千余人。”

这些情报明显都是假的,但祖承训粗心大意,忘了史儒之败,带着3000骑兵长途奔袭平壤。

彼时是万历二十年七月初,朝鲜的夏天大雨倾盆,道路难行,且日军小股部队沿途骚扰,明军士气低落。

到了七月中旬,明军到达平壤城下,祖承训带兵攻城,果然一口气打到城内。

可结果,日军给明军演了一出“空城计”。明军入城后很快遭遇日军埋伏,日军在城内拆房屋修地堡,以“铁炮”,即火绳枪围攻明军骑兵。

《李朝实录》:“贼初入平壤,兵约六七千。平行长、平义智、平调信等,分领作土窟于五处,以备藏兵,招诱乱民,作兵为守城......”

明军发现城内外日军超过万人,且有骑兵包抄,明军再次大败,王守官、佟大纲阵亡。《明史》《神宗实录》记载,3000明军全军覆没,祖承训单骑逃脱。

《明史》:“游击史儒等率师至平壤,战死。副总兵祖承训统兵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

祖承训气急败坏,一口气直接跑回国,说朝鲜人问题很大,居然以假情报诓骗自己,平壤有日军万人,早就严阵以待。

他也认为朝鲜有间谍通敌,捏造情报,并通风报信,这让明朝官员大怒。

【二】名将的沙场:李如松VS小西行长

第一次平壤攻防战,明军大败,虽然史书说3000明军全军覆没,祖承训“仅以身免”,但实际情况可能没这么糟糕,祖承训应该是丧师过半。

朝鲜人这边听说祖承训大败,宣宗赶紧派人去辽东探望,并接受问询,解除“误会”。

朝鲜使者解释道,是祖承训、史儒等人轻敌大意,加上暴雨,才让明军失败,但他们很快遭到辽东总兵杨绍勋的斥责。

杨绍勋拒绝再次派兵,因为从情报上看,日军的体量已经不是一个辽东镇能应付的。朝廷得知平壤之败,已经在山东、辽东下令戒严,彼时边军主力还在宁夏平乱,需要时间来调动。

为了改善战局,获得战机,明朝让浙江商人沈惟敬去朝鲜,和日军谈判,拖延时间。

直到“宁夏之乱”在万历二十年九月平定,调去参战的辽东、宣大、蓟州边军才慢慢返回东北,由主将李如松带兵入朝参战。

李如松是辽东名将李成梁的长子,他和弟弟李如柏、李如梅等都在辽东服役。

万历二十年十二月,李如松带大军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这支大军是明朝调南北精兵组成的,刚平叛的辽东镇骑兵一万为主力,大同镇、蓟州镇、宣府镇军队各数千,还有浙兵3000、川兵5000,总人数三万八千多人,战马两万多匹。

这样的军队,其实力在当时的世界范围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在万历二十一年初,明军大部队和辎重都顺利渡江。朝鲜国王李昖接待了李如松等将领,送战刀勉励,李如松答谢。

但因为粮草捉襟见肘,明军很快开拔,于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到达清川江,此时他们距离平壤已经不远。

不久后,朝鲜大臣前来犒军,并献上平壤一带的地图。

平壤城是古代的要塞改建的,夹在大同江和普通江之间,有内外两城,整体是三角形。

平壤城还有七个大门:北方密台门、七星门,西部普通门,南方芦门、含毬门,东部长庆门、大同门。

这七门中,东部的大同门和长庆门面对大同江,无法布置攻城,所以攻城部队均在西部的五大门。

朝鲜官员还强调,城北有一座“牡丹台”,是平壤城边的第一高地,上面有小城一座,被日军占领,和城内互相呼应。

李如松得到地图,和朝鲜人对了军事情报,得知小西行长的一万八千人在城内据守。

朝鲜官员柳成龙也提醒明军:日军的“铁炮犀利”。该“铁炮”不是汉语中大炮的意思,而是指“铳”,即火绳枪。

当年,日本人从葡萄牙、荷兰处得到火绳枪,自己仿造生产成功,改变了战国的局面。日本战国晚期,就是织田信长的“铁炮军”打败了武田家的骑兵部队,定下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日军步兵三成装备“铁炮”,剩下的步兵持长枪或者战刀、弓箭,在日朝战争开始后,就把朝军打得落花流水。

而李如松听罢不以为意,明军的火铳质量和数量虽不如日军,但明军主力是大炮,有虎蹲炮、弗朗机炮、大将军炮、灭虏炮等数百门。

这些炮能发射铁弹、铅弹,也能发射开花弹,是攻城、野战的主要力量。

李如松和众将商议,把进攻重点放在城西,让弟弟李如柏带兵进攻普通门,杨元、张世爵进攻七星门,自己的大帐也在城西,随时准备增援。

此前战败的祖承训戴罪立功,被派往南边城墙,和浙江将领骆尚志,以及朝鲜军队一起攻城。

至于牡丹台,戚家军出身的吴惟忠带南兵进攻,防止日军和城内联系。

正月初八,明军已经抵达平壤城下,三面包围了平壤。日军在城内遥望明军四面包围,小西行长大惊。

战前,小西行长曾以为明朝要和自己议和,并未料到明军攻城。

不过,日军毕竟有万余人布置在城内。明军刚扎营,日军就于城西普通门放骑兵突袭,结果被明军击退,损失数百人。

小西行长知道,决战的时刻到了,他让部队掏空补给全部上阵,以铁炮军守城,骑兵随时准备出城突击,城内煮油、热水,开凿大石,防止明军的云梯登城。

初八辰时,明军鼓噪而进,戚家军出身的猛将吴惟忠进攻牡丹台,三千南兵推着战车,手持盾牌攻山头。

明军大炮轰炸牡丹台,炮声山摇地动,日军鬼哭狼嚎。但等明军步兵走到一半时,山上矢石如雨,步兵进攻不畅。

原来,日军部队都是战国里走出的老兵,战斗意志强悍,虽受到伤亡也没有溃散。城墙上的情况也相似,明军登城遇到了热水和巨石,难以前进。

好在,明军的火炮齐放,有火炮加持的战士们士气高昂。

《李朝实录》记载:“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荡,不可状言。”

日军守城,是凭借城墙上的木质建筑和石墙射击,而明军火炮射出弹丸可以击毁城楼上建筑,日军无计可施,唯有顶着炮火向下还击。

明军以虎蹲炮、灭虏炮轰炸城头,等日军退缩,明军后方战车向前推进,南兵的鸟铳手趁机射杀敌人。

随后是云梯队伍进攻,排头兵手持藤牌盾和砍刀,身后跟着两个长矛兵一起攀爬。日军虽然用投石头、倒热水阻拦明军登城,但露头的日军均遭到明军鸟铳手射杀。

【三】日军伤亡12000人,战国名将们胆寒

眼见半个时辰过去,日军火铳精良,能射穿藤牌,士兵也训练有素,死战不退。明军遭受伤亡后,军心一度开始浮动。

李如松见状,亲自带家丁过普通河督战,手刃逃兵一人,并下令“先登者赏银五千两”,明军士气再度大振。

自早上辰时开战以来,一个多小时后,牡丹台的三千日军伤亡惨重,终于放弃阵地向城内突围。

西部的主攻方向“七星门”也被大将军炮炸开,楼上箭楼被毁,日军只能调集大部队堵上了口子。

随着七星门被破,城内的小西行长很惊慌,他和手下在城内东北的内城“风月楼”驻扎,这栋箭楼俯瞰全城,能看到四周城墙的战况。

小西行长指挥堵七星门时,南方的芦门和含毬门也传来“噩耗”——南门进攻的部队不是朝鲜军队,而是穿着朝鲜军服的明军。

原来在当天早上,李如松让祖承训和浙兵将领骆尚志穿上朝鲜军服,和朝军一起攻城。

《明史.李如松传》:“以倭素易朝鲜军,令副将祖承训诡为其装,潜伏西南。”

自开战以来,日军向来不把朝军放在眼里,所以主力都在西部和北部,结果让骆尚志带领的浙兵登上含毬门,插上军旗。

而此时在西门,李如松还激战,他本人纵马在前线指挥,连战马都被日军铁炮打死,李如松换马再战。

《明史.李如松传》:“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

西门激战正酣,李如松没想到的是,先登的功劳居然被浙兵抢走了。

李如松向来高傲,认为辽东镇的兵将是天下第一,南兵这次抢了北兵的风头,让他大为不爽。

好在含毬门被破后,普通门也很快被李如柏攻破,明军三路开花,步兵进城,结果遭遇密集的火力。

原来,日军依靠城内碉堡阻击明军,让明军攻城部队伤亡惨重。李如松赶紧下令撤退,让神机营发射火箭在平壤城放火。

当天下午,平壤城内火焰冲天,这座古都内的建筑本就被日军破坏,现在加上大火,整座城市化为焦土。明军控制部分城墙,日军向城内退缩,大量士兵死于火灾。

战斗到了夜间,日军走投无路,但在巷战中,日军的火铳威力巨大,曾有记载显示有明军两名士兵被日军一枪射穿。明军担心伤亡,也不敢轻易进行巷战。

《李朝实录》写道:“ 贼从中放丸, 天兵僵尸相续。”

李如松看强攻伤亡太大,决定和小西行长沟通,让他带着残兵撤退。于是,明军让抓到的朝鲜翻译带话给小西行长,说李如松不愿看到无畏的牺牲,让他从东门带兵撤走。

当天半夜,小西行长带着仅剩的8000人从东门冰冻的大同江撤退,明军放炮追杀,并让祖承训等人带兵伏击。日军溺水而死者数千,还在陆战被斩杀100多人。

初九,明军和朝鲜军正式进城,城内被焚烧的日军尸体臭气冲天。此战进行了一天,明军以两倍兵力攻城,日军一天溃败。

根据日本的史料,如《日本战史.朝鲜役》《征韩伟略》记载,日本侵朝第一兵团18000人,小西行长最后带回6600多人,约12000人战死在平壤城。

至于明军伤亡的数字则有争议,有2000,5000,甚至上万之说。

根据权威的《经略复国要编 ·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记载,明军阵亡796人,1492人受伤,死亡骡马500多匹,朝军的伤亡数字则不详。

从阵亡数字上看,日军此战可谓惨败,阵亡人数是明军的15倍。

随着小西行长惨败的消息传回汉江一带,日军其他几个兵团望风而逃,凤山、百川、开城、牛峰都被抛弃,明军恢复开城,占领中北部五个道,朝鲜君臣大喜过望。

日军回到汉城,小西行长和诸将开会讨论,面对明军的火炮,日军确实不知道怎么应付。

因为在战国时期,日军没打过像样的城市攻防战。日本内战的攻城战规模不大,且一般是围困为主,要么就是云梯和箭楼,这种重炮轰城的猛烈攻击是闻所未闻。

日军第一次感觉征朝的战争前途渺茫,除了炮战,野战之中辽东骑兵的威力也不容小觑。

此时,日军还有更严重的问题——粮草不继,日军隔海运输15万大军的粮食,因为有朝鲜水军在南方骚扰,还有民兵队伍打游击,运粮压力很大。

至此,几位“战国猛将”不约而同商量起了和谈的问题。

明军方面,李如松则带着朝鲜官员入平壤城,开始计划南下解放汉城,将日军驱逐到南方沿海。

因为平壤之战是浙兵先登,李如松想让辽东骑兵找回场子,就亲自带3000骑兵南下,结果在“碧蹄馆”遇到日军埋伏。

此战中双方厮杀惨烈,李如松和杨元共5000人对阵22000日军。

结果,明军杀伤日军上万,但最后李如松撤退,因为家丁伤亡惨重,他彻底绝了南下之心。此战也成为第一次援朝战争的最后大战,随后中日朝开始和谈,5年后才再次开战。

参考资料:

1.《明史》

2.《李朝实录》

3.《李如松与援朝御倭战争》宗惠玉

0 阅读:132

梁兴兴

简介:金戈铁马,风云人物,趣谈史事,启迪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