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光脚守阵地的那些人
在老山战场,流传着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大男人光着身子打仗。”这听上去荒唐,但真实得让人心酸。
那片土地,潮湿、闷热、暗无天日,既是阵地,也是炼狱。
有人说,那里不是人待的地方,但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用血肉之躯守住了阵地。
为什么会这样呢?
老山位于中越边境,群山连绵,沟壑纵横。
从1984年开始,中越双方围绕这片战略要地展开了长达十年的拉锯战。
对峙期间,解放军的战士们在山间的猫耳洞里度过了无数个日夜。
这些猫耳洞是战士们的藏身之处,也是他们的生命线。
可它们并不像名字那样可爱,反而是个名副其实的地狱。
猫耳洞很小,常常三五个人蜷缩在一个仅能容下身体的空间里,弯腰、低头是常态。
更糟糕的是,这些洞穴几乎与敌人阵地零距离接触,白天黑夜都要担心敌军炮火袭来,稍有不慎就是命丧当场的下场。
洞内的条件更是让人无法直视。
四十多度的高温,潮湿闷热,滋生了无数细菌。
战士们的衣服贴在皮肤上,时间一长,直接与溃烂的伤口长在了一起。
脱衣服时常常扯下一大块皮肉,疼得咬牙切齿,却只能忍着。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那种“烂裆”的折磨。
潮湿的环境让战士们的皮肤感染溃烂,从裆部开始,一直蔓延到腋下甚至全身。
有人形容,裤裆就像一把刀,生生割着肉。
实在忍不了,有人用烟头烫伤口,用疼痛压制瘙痒。
可这只会让情况更糟。
有人伤口感染严重,皮肉层层脱落,忍不住自嘲:“蛋都快掉了。”
这种情况被称为“猫耳洞综合征”,是当时潮湿环境、细菌滋生、营养匮乏共同作用的结果。
更可怕的是,这种病没有太多药物可治,因为前线的补给十分困难。
运送一次物资,需要军工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背着几十斤重的补给爬过敌军火力覆盖的区域。
即便如此,送到前线的物资也十分有限。
消炎药稀缺得像黄金,战士们只能靠简单的碘酒消毒,甚至直接用盐水冲洗伤口,疼得直冒冷汗。
可即便如此,战士们依然发明了一种“土办法”——晒伤口。
每当阳光洒在山间,战士们便排成一排,赤裸着身体,将伤口对着太阳暴晒,用阳光杀菌。
这种场景,既滑稽又心酸。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晒太阳”的机会。
那些守在最前沿、靠近敌人阵地的战士,不能移动一步,因为稍有动作就可能暴露目标,引来敌军的炮火。
梅雨季节更是一场灾难。
猫耳洞积水严重,污水、排泄物混合在一起,漂浮在洞内。
战士们只能将最重要的武器和通讯设备顶在头上,身体泡在污水中一动不动,直到雨停。
可雨停后,新的问题又来了,有些洞直接坍塌,需要重新挖掘。
而那些渗水严重的洞,水退得很慢,战士们只能继续泡着。
更让人绝望的是,敌人可能随时趁机发动进攻,雨水中和敌人拼命,是常有的事。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换人?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每个猫耳洞的地形、周围敌情,战士们早已用生命熟悉。
一旦换人,新的战士需要重新适应,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
而坚持守在洞中的那些人,却在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下逐渐崩溃。
有人开始产生幻觉,看到洞里有蛇,半夜惊叫。
还有人被转移到后方治疗后,竟然撺掇同伴“逃回”猫耳洞:“这里太闷了,我得回去教训越南佬!”
这样的日子一守就是一年。
有人说,光是猫耳洞的生活,不打仗都得立一等功。
这话一点不夸张。
前线的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守住阵地,而后方的军工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日夜煎熬,却无力替换。
有一次,几名军工冒着生命危险将补给送到洞中,回到后方后,忍不住嚎啕大哭:“他们太苦了,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
这种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一个战士因为胃痛,怕发出声音被敌人发现,竟然用手榴弹压在肚子上缓解疼痛。
还有人咳嗽得厉害,硬生生把咳嗽声憋了回去。
可即便是这样的环境,也没有一个人擅自离开岗位。
有人说,这是军人的职责,是服从命令。
但更多的,是因为心中那份信仰。
无论环境多恶劣,他们都知道,自己守住的不只是一个阵地,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后来的老山逐渐平静下来,有领导去前线慰问,看到战士们的生活环境和满身的疾病时,眼眶湿润了。
他们说:“在这样的地方,待上一年,就是不打仗,也该记一等功。”可战士们并不在意这些,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能早日回到家乡,再看到家乡的蓝天。
有人曾感慨,战争让人失去了太多。
但正是这些“猫耳洞人”,用他们的坚守和牺牲,换来了山河无恙。
他们不是超人,也不是机器,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会痛,也会怕。
但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英雄。
有人说,英雄不是生来伟大,而是在平凡中选择了不凡。
那些猫耳洞里的年轻人,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