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3年,明朝宦官郑和在完成第七次下西洋的任务后病故,尸身被葬入大海。其在航海领域的壮举一直被传颂至今。为什么在严禁宦官干政的明朝,朱棣会选择宦官郑和出使海外?
郑和出身云南富贵的穆斯林家庭,在明军进军云南时被俘虏,随后被净身入宫。在靖难之役中,郑和奋勇守护朱棣,在北平突围之战中立下奇功,帮助其顺利坐上皇位。朱棣当上皇帝之后,赐郑和"郑"姓,统管后宫宦官。被皇帝赐姓,郑和开创了宦官行当的先例。
朱棣是马背上的皇帝,真刀真枪创立了永乐朝,自然有征服世界、实现大一统的雄心壮志。内陆边境统一,和和亲亲,送送礼,开开边境贸易就可以。但海外路途遥远,航海技术不发达,海上情况瞬息万变,没有多少人能成功。此外,朱棣的下西洋政策是纯纯的花钱买"小弟",意思就是每到一处,郑和会代表明朝免费给一大批贵重物品,以此换得他国的"臣服"。这种不平等的耗费的钱财数以万计,说是劳民伤财也不为过。许多大臣怕背上骂名,明里暗里抗拒出海,朱棣无奈也只能派最信任的小跟班郑和出马。
永乐时期,郑和先后六次出使海外,耗资几乎倾尽了十三省钱粮,换来的也只是一些在当时无法衡量价值的土特产。仁宗继位后很快推翻了父亲朱棣的出海政策,关闭了国门。一年之后宣宗继位,1430年,宣宗重新开启航海政策,已经年迈的郑和开启了自己的第七次出海,也是明朝最后一次出使海外。
明朝中后期,海外倭寇在大明沿海烧杀抢掠,加强海防,禁止海上贸易,闭国锁国成为常态。
郑和下西洋,从后世角度看,它扩展了眼界,让国人开始对中国以外的世界开始深入了解。但用当时人们的思维,这是一种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的劳民伤财的行为。
明朝早初期,明朝国库充盈,有足够的财力供郑和下西洋。到了明朝中后期,内忧外患,国力已经不足以支撑再开启出海之旅。
不论过程和结局怎样,郑和七次下西洋称得上"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