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节奏与高压力交织的时代,
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
我们都在与自己的影子赛跑,
追逐着那些似乎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的梦。
在晨曦初露至夜幕低垂的每一个瞬间,
手机成了我们最亲密的伴侣;
工作如同无尽的浪潮,
一次次拍打着心灵的堤岸;
而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
更是让人徘徊不定,心生迷茫。
“凡人三部曲”不仅是对当代人生活困境的一次深刻剖析,更是对每一个在都市丛林中奋力前行的你我,最温柔也最理性的慰藉。
自嘲平庸的凡人,也是认真生活的英雄。翻开书本,希望你能找到被理解的温暖,找到在困境中寻求出路的勇气。
“放不下的手机”
《放不下的手机 : 你的失控,来自被重装的大脑》
作者:[美]卡尔·D.马尔奇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为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随时连线的世界,但越来越觉得脱节、孤独和无意义?
答案在于大脑。神经科学专家卡尔·马尔奇在本书中认为,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正在让我们的大脑经历“重装”。
大脑中独特的结构使人类形成牢固的社会纽带,然而日益强大的科技和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抢走了我们的注意力。
点赞和上滑带来的快感,使神经奖励中枢受到过度刺激,与数字时代生活方式相伴而来的习惯,给我们大脑中与注意力、情绪和记忆有关的关键部位带来了巨大压力,改变了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沟通、交流的方式,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理。久而久之,我们会忽略能被长久支持的现实关系,转而关注那些更微弱短促的关联。
放不下手机,并非因为不自律。无论是对电子产品成瘾的孩子和他们忧心如焚的父母,还是回不完信息、干不完工作、全天候待命的打工人,或许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科学解答。
“又要上班了”
《又要上班了 : 被掏空的打工人,如何摆脱职业倦怠》
作者:[美]乔纳森·马莱西克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乔纳森·马莱西克教授只要一备课就会思维停滞、暴躁不安,终于,在一节没有任何学生回应的社会伦理学课结束后,他辞职了,放弃了终身教职转而写作本书。
他带我们回归职业倦怠的历史和心理学发展,重读马斯拉奇倦怠量表,从科学维度生动描绘职业倦怠究竟是怎样的感受和体验,探索倦怠为什么困扰着成千上万的打工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全球经济时代,优绩主义让我们的工作理想越来越高远,但现实的工作条件逐渐被侵蚀,对劳动者的时间和情绪要求越来越多,我们得到的不再是公平、归属感和意义,而是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简而言之,职业倦怠源于社会的发展,是文化问题,而不是个人问题。
只要有劳作,就会有痛苦。或许职业倦怠无法根除,但一定能够摆脱,因为,人终究不该被工作定义。
“如果热爱是一场徒劳”
《如果热爱是一场徒劳:激情澎湃的工作与渐行渐远的成就感》
作者:[美]艾琳·A.切赫
出版时间:即将出版
“你的工作将会占据你生命中的很大一部分, 唯一让你真正满意的办法, 就是做你认为伟大的工作。而做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 就是热爱你所做的事。”这是史蒂夫·乔布斯给斯坦福大学毕业生们做的择业分享。“做你所热爱之事”,已经成为越来越职业选择的第一定律。
你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甚至愿意牺牲更高的薪酬、更多的个人时间来工作——只因为这是你喜欢的事情,而且你确信这是抵御工作倦怠、通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样做有什么问题吗?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热爱并非个人的天赋异禀,而是社会背景与个人经历交织的产物。这意味着,不同群体在追求热爱时不得不面对迥异的风险与挑战。在“热爱”的光环下,不乏有雇主将其作为压榨员工的隐形绳索,以梦想之名,行剥削之实,让劳动者在无尽的加班与低廉的报酬中,逐渐失去了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与捍卫。
热爱不是不平等与被剥削的遮羞布。所以,如果热爱是一场徒劳,也请你不要失去对自身价值的确认。愿每个被“狗屁工作”包围的劳动者,都能对工作有更加清醒而理性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