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安山城防御设施的构筑特点

考古研史赏人物 2024-11-06 17:18:48

山城一般坐落在山势险峻,沿平原和江河的水陆交通要冲之处。自安山城三面环水、一面邻山。山体高耸,东侧峭壁直立、西侧坡陡地狭、北侧平缓开阔、南侧沟壑曲折,居高临下便于防御;山顶平坦开阔、光照充足、水源丰沛,良好的光照、水、土条件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利于长期的生产生活;自安山城周边江河环绕,东、南有浑江,西北则为哈泥河,这两处流域范围内沟深林密,动植物资源丰富,利于渔猎采集。可见自安山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符合构筑城址的条件。

此外,自安山城所在地为浑江右岸进入今通化、白山两地区的交通要冲,向北进入浑江支流大罗圈河经石湖关隘至通沟河上游,顺河南下可至丸都山城;向南沿浑江支流苇沙河、清河河谷南行,经大川哨卡、关马山城,越老岭后,再沿通沟河谷地也可至丸都山城;再顺浑江向南,经新开河谷地,过霸王朝山城、望波岭关隘,由板岔河谷越老岭沿麻线沟到集安市区;沿浑江顺流而下可至辽宁桓仁五女山城;向西沿哈泥河支流二密河经三统河至柳河罗通山城。由此可见自安山城确为进入高句丽核心区的交通要冲和重要门户。

山城全景

一、防御设施的构筑特点

城垣所处区域均为山体的边缘,走向随山势曲折。东侧由于下临浑江江道,山势陡峻,坡度和绝对高度极大,防御压力较小,无修筑人工墙体的必要;南面为两河汇流的三角洲和山间谷地,均较平缓,是山城水路交通出入的必经之地;西侧山下为河流台地,山体大部坡度较大,分布有数条沟谷,可直通山顶;北侧为山间盆地,地势平缓,是山城陆路交通的汇集点;因此山城的北、南、西三侧均修建有人工城垣。城垣的砌筑方式可分为单面式和双面式两种,城门门垛及涵洞两侧墙体多采用双面式,其余大部墙体多为单面式。

1、单面式

或称“靠山式”,墙体在修筑前,先将自然坡面垂直下切,直至基岩或坚实的生土层面,修整出L形平面,并开凿基槽,以固定墙基石;墙基底部皆用巨大的花岗岩石块或沉积岩石块略加修整构成墙底基石;墙基往上以花岗岩、青灰色水成岩、红褐色变质岩用干砌法砌筑;砌石最外缘为块石或楔形石的平整立面,楔形石多大头朝外,小头朝内;砌筑时,楔形石错缝、逐层平砌,由下向上逐层略有收分;梭形石的一端恰好插入楔形石尾部之间的空隙,上层梭形石则恰好压在下层楔形石的尾部之上,如此层层交替叠压砌筑,增加了墙体的牢固性,减少了外向张力;石砌部分紧贴或依靠自然堆积的立面。

石砌墙体略高于城内地面,内侧以土或土石混筑成较低矮的斜坡,致密、坚硬,可能经过夯打,使内侧堆积的顶面和砌石顶面共同构成城垣顶面。“单面式”城垣多修筑于山坡顶部的边缘(图一)。

d3段城垣(09TZTG1)剖面图

2、双面式

墙体一般凸出于地表,两侧均有较明显的石砌立面。墙体砌筑时多选择山脊的鞍部、较为平缓的自然台地、人工砌筑的平台,对内外高差较大的地形,先在外侧利用“单面式”方法砌筑到与内侧高度齐平后再进行双面砌筑。墙体两侧均采用楔形石或块石砌筑出较为平整的立面,内侧选择梭形石或长条石“干插”拉结,互相交叉咬合,中间缝隙再以碎石填充坚实;基础部位往往较宽,向上逐层收分,截面呈上窄下宽的梯形。

三号排水涵洞北侧的双面式墙体

二、城门的构筑特点

城门作为城址的出入孔道,多位于山体周边平缓沟谷的顶端,下部的沟谷稍加修整就可作为出入通道使用,城门址的防御重要性也主要体现在此。故山城的门址多采用瓮门的结构,自安山城的5座城门中,五号城门由于未经发掘,形制不明,其余4座城门均采用瓮门的结构,利于防守。一、四号城门由于外侧地形较为平缓,不仅是出入城址的重要通道,更是对外防御的重点,因此瓮城向外扩展,面积加大;一号城门更是在最外端增筑两处墩台,抬高瓮城两侧的墙体;二号和三号城门外侧山体陡峭,防御压力不大,门内设置挡墙、哨位、门卫室等附属设施使城址的防御常态化、层次化。一号城门还是比较典型的水门,门址位于山城南端谷口,处于山城最低洼处,门道下部设立涵洞,上部盖石,既可排出山水,又是进出城的主要通道之一。

一号(上)、二号(下)城门址

三、转角墙的构筑特点

转角墙多依地形而设,凸出于城垣,构筑方式与城垣基本一致,外立面以楔形石或块石砌筑出半圆形的墙体转角,内部结构与“单面式”墙体一致,上部多筑有一定面积的平台。对于整个防御体系而言,其作用相当于瞭望台和马面的集合体,对于瞭望、预警和交叉防御作用有极大提高。

四号城门址瓮城外侧转角砌石细部

本文由 王琳玮 王蕾 摘编自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化市文物管理所 编著《自安山城:2004、2007~2009、2013年考古发掘报告》之“第五章第二节”。内容有删节、调整。

ISBN:978-7-03-070061-2

定价:258.00

本书介绍了通化市自安山城2004年、2007~2009年、2013年三个发掘阶段所获得的考古发掘成果。通过对自安山城考古发掘资料的分析、比对、研究,提出对山城的年代、地位、性质、功能等方面的新认识,并运用植物考古、金相学等方法和技术手段对获得的植物遗存和铁器进行分析检测,开展多学科研究。研究表明自安山城的始建年代应不晚于5世纪,废弃年代约为7世纪初;是一座兼具驻守和聚落功能的城址。自安山城的发掘为高句丽城址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也为研究高句丽时期的建筑理念、构造技艺以及城内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对研究高句丽军事防卫体系、势力的扩张、山城的建筑技艺及高句丽中、晚期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0 阅读:1

考古研史赏人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