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开幕,中国相当重视,领导亲自到场。实际上,也可以把这次亚冬会开幕,当成大国的主场外交活动来看:亚洲的盛会吗。

亚洲国家不管大小,还是冬季运动水平如何,如果愿意和大国亲近,都会来个领导,比如泰国,他们年轻漂亮的女总理就来了;韩国国内乱得一塌糊涂,国会议长来了。
日本呢?他们很反常。日本的冬季运动水平在亚洲是数一数二的,按道理来说,应该很重视亚冬会;日本首相石破茂刚上台,前期还不断要加强与大国的关系。
按照这个形势来说,即使石破茂亲自来也不过分,还有很好地借口:重视国家形象,激励运动员在亚冬会上取得好成绩,增加日本在亚洲的分量。
另外,日本历届首相,上台后第一个访问的几乎都是雷打不动,访问美国。石破茂刚上台,还没有决定首访哪里,但石破茂说了:不一定要首访美国。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2月7日亚冬会开幕,日本政府一个人都没来;这边一个人没来,石破茂却在这一天访问美国,在白宫和特朗普见面了。

日本的立场,在2月7日这一天清晰了:一切回到以前的样子,唯美国马首是瞻。石破茂前面说过的话基本可以推倒了,连带着他要改善关系的说辞。
石破茂这次访美,实际上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他和特朗普签字确认的“日美联合声明”。这个联合声明不可避免提到大国,比如大国的岛屿、海峡,比如钓鱼岛。
2月10日,德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的记者会上,把美国和日本一顿批:美日联合声明涉华内容公然干涉中国内政,攻击抹黑中国,渲染地区紧张局势。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发言人表达立场之后,接着就具体的“岛”的问题,拿出证据给美日又是一顿批。因为“岛”是大国的核心利益,谁在这个问题上闹妖,大国绝对不惯着。
被大国批了一顿后,美日也没有吱声。因为大国批的很有道理,证据明确,有理有据:在岛的问题上,美日在和大国建交时都做出了具体的承诺。

尽管美日在签这个“联合公报”的时候,就估计到会被大国批;但这俩货为什么还要签呢?因为美国想要明确日本在同盟中的“责任”;而日本的需求,是要美国明确“安保条约”。
日本和美国如此这般,为什么在现在这个时候,明确一下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呢?这要从美日关系的变化、中美关系的变化来看。
正因为中美关系变化了,搞得日本很难受,日本首相的变更都盯着中美关系。石破茂上台后,几乎用“逼宫”的方式,才得到这个“联合声明”。
日本的大门就是美国踹开的,一开始,两国关系不错。美国完全控制日本,是二战结束后的事情,在这之前,没关系一波三折,时好时坏;好起来日本抱着美国叫大哥,坏起来日本偷袭珍珠港。
在英法等欧洲列强全世界殖民的时候,日本其实也在英法眼里,他们也想殖民日本。但日本的幕府武士太横了,动不动拔刀砍人,砍完了自己剖腹谢罪,搞得英法还没法发作。

就这样,英法在亚洲转了一圈,该掠夺的都掠夺了,唯独对日本这个岛国的动作不大;不过日本也实在没啥东西让他们抢的,欧洲列强也就懒得在日本浪费精力。
那时候,美国建国不久,在世界上不是很了不得的强权,他们跟在英法后面占便宜,所以,英法走到哪里,美国就跟到哪里。
因为这个定位,美国人到其他国家态度非常好,亲切得很;被英法蛮横行为气坏了的大清,遇到美国这样说话和气的“洋人”,心里好受多了,把美国人叫做“良夷”。
但这个“良夷”,其实根本就是个“不良夷”,他们在与大清打交道时,发明了一个“利益均沾”的办法:欧洲列强在大清抢到的权利,美国一样要有。
而欧洲列强不放在眼里的日本,一下子成为美国眼中的好地方。亚洲其他地方都被欧洲列强抢去了,只有日本列岛没被抢;于是,美国舰队在1853年闯进日本,打开了日本的大门。

当时,亚洲的局势基本是:英国控制了印度、澳大利亚,以及南亚的一些国家,比如新加坡、缅甸等;法国主要在南亚的越南一带;西班牙控制着菲律宾等南洋国家。
当时的大清,基本是处在各国争抢的状态,谁都没办法吞下去整个大清;而日本,则是美国完全控制的地方,美国对日本还是很上心的,贸易很多,两国关系不错。
那时候英国是世界上最厉害的国家,日本明治维新后,满眼都是英国,处处学习英国;美国在日本眼里其实还不够看的。这里面有几个主要原因:
第一,英国不是太平洋国家,和日本不冲突;美国是太平洋国家,日本眼里的夏威夷、菲律宾,都被美国控制着,所以,在日本的战略设定里,美国是个潜在的“强敌”。
第二,日本也看清了,英国想在亚洲太平洋扶植一个军事力量,那就是“北洋水师”;这样,英国在不用出很多财力的情况下,可以用很多手段,间接控制太平洋。

日本是岛国,怎么可能不往深处想呢?所以,日本处处以英国为榜样,在军舰建造上也全部学习英国,还把北洋水师作为自己的头号敌人,一切以打败北洋水师为标准建设。
第三,日本从来就是“事大主义”的,当时的英国的确比美国厉害,所以,日本心里向往英国、不大看得起美国,其实也很正常。
总之,日本自从国门被美国打开后,和美国的关系一开始还是不错的,但也没好到最铁的地步,因为有个英国,是日本一直想贴的,美国要往后排。
英日结成同盟之后,美国是很不爽的,美日在太平洋的争斗公开化。一开始,英国并不把日本放在眼里,但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把英国吓了一跳,日本人这么厉害了,把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打得全军覆灭,还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不但如此,日本还在“甲午战争”之后全面控制了朝鲜,触角伸进东北,把沙俄的力量压迫得不断后退。

感到压力的英国人调整了战略,重视起日本来。英国重视日本主要看中两点:
第一,英国想把日本拉到身边,作为英国在太平洋的代言人;以前英国想扶持北洋水师,结果,大清太拉胯了,英国要重新扶持一个,日本是最优选。
第二,永远记住,不管到什么时候,沙俄是英国骨子里认定的敌人。只要让沙俄不好受,对英国来说就是好的政策。恰好,日本让沙俄在远东难受,那么日本就应该值得英国拉拢。
1902年1月30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签订《英日同盟》条约,这是两国第一次结成同盟,条约主要内容简单明了,甚至是直白的、指向明确地针对沙俄。
眼看着英日结成同盟,美国很不爽,但也没法子;英国得到实在的好处,那就是在亚洲培养了一个让沙俄难受的对象,并且这个对象还很能打。

英国大力帮助日本发展海军
日本也不含糊,和英国结成同盟后,武力值爆棚,1904年、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把沙俄的翔都打出来了,导致沙俄快速灭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以盟友的身份对德宣战,把舰队开到欧洲,一方面做些后勤运输的工作,一方面近距离学习欧洲巨舰大炮条件下的“现代化战争”,海军能力飞速提高。
在一战中,日本得到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这不但让美国忌惮,也让英国担心起来。因为英国要的是听话的盟友,而不是强大到能和英国比肩的亚洲国家。
1921年,美国利用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强行拆散了《英日同盟》,转而用英、法、美、日《四国公约》取代。
对英国来说,不和日本同盟不是坏事了,因为日本这东西有点不受控制的样子;对日本来说,不和英国同盟也行,英国实力已经明显不如美国,日本还可以成为“四国”之一,很划算的。

四国公约签订,日本抖起来了
说一下《四国公约》,实际上就是书面承认:这四国是世界上海上最强的四个国家,以后全世界的海洋,基本这四国说了算。日本进入四国公约,心里很爽啊。
但这四国也有自己的心病。英法是千年对头,法国在欧洲明显搞不过英国;美国看到日本海军日渐强大,很担心,因为今后的太平洋,日本肯定是美国的对手。
于是,美国在“海军会议”上,明确规定了各国海军发展的约束,简单讲就是:各国按照规定发展海军,军舰吨位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
实际上,这个规定就是约束日本的,美国人心里清楚,日本人心里更清楚。谈判很激烈,最后,日本接受了条约规定,但日本也在战术上和军舰建造上,都留有后手。
不过,日本和美国之间虽然贸易等等还在进行,但矛盾从此搬上台面,公开化了。相当于告诉世界:太平洋上,美国和日本将来会有一战。

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美国和日本还是保持着大使级外交关系,日本侵略中国的战略物资也大多是从美国进口。太平洋战争爆发,两国是彻底闹翻了。
二战结束,日本战败,按照约定,同盟国实际上是可以共同占领日本的。但是,苏联的重心在北方,根本没心思在日本本土身上,而中国情况特殊,也失去了这个机会。
英国和法国对日本也没有兴趣,他们把自己的权利全部给了美国。于是,美国和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暗地里的交换,日本全面臣服于美国。
对美国来说,全面控制日本,相当于全面控制了太平洋,进而对亚洲大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这是一个巨大的战略利益,美国得到了。

为了很好地让日本为美国战略服务,美国对日本一面加强经济扶持,让日本感受到依附美国的好处;另一方面,对日本进行了无微不至的渗透和约束,让日本逃脱不了美国的控制。
对日本来说,二战后全面被美国控制,总好过国家被肢解。就像日本人一直说的那样:美国把日本阉割了。阉割就阉割吧,好歹还能留条命。
一直到冷战结束,日本对美国那是真的忠诚啊,美国说什么是什么,美国指到哪打到哪;就像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一样,美国是主人,日本就是那个忠诚的“八公”。
冷战结束,美国的战略进行了巨大的调整,日本在美国战略中的定位不可避免也要发生变化。
以前,日本在美国的战略中,和韩国一样,主要是针对苏联的;苏联解体了,没有了,日本的作用也出现变化,变成主要针对大国。

这一点,从美国在冷战后对越南和菲律宾的重视就可以看出;冷战时,美国主要对手是苏联,越南和菲律宾都不是美国重点拉拢的;冷战后,美国对越南和菲律宾立刻重视起来。
但是,中国可不是这些国家随便就能招惹的,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巨大的市场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不能轻易得罪的。
所以,冷战结束到特朗普上台这些年里,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等美国的盟友国家,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非常矛盾,出现了所谓“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奇葩形势。
日本向美国表明态度:美国,我对你这么好,你要对我好点吧。2016年特朗普赢得大选,2017年1月入主白宫,可把日本、韩国一众国家愁坏了:他们“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搞得好好的,现在维持不下去了。

之所以维持不下去,不是中国变了,中国还是一副老好人的样子,本来也没想威胁他们的安全,经济互惠互利吗,没关系;变的是美国,准确来说是特朗普的政策太奇葩了。
特朗普不满美国给没有提供安全保护,说这样很亏的,美国出钱出力保护这些国家,自己一点好处没有;另一方面,特朗普也真认为美国在全世界“打撒币”没必要。
所以,特朗普第一任期里,日本韩国天天愁,愁的是美国要增加军费;更加让他们发愁的是,按照特朗普的政策,他们在美国战略中的重要性似乎下降了,这怎么得了,“事大主义”的“大”不要他们了。
当时,日本的首相是安倍晋三,他立刻发扬自己身段灵活的特点,第一时间跑到美国和特朗普见面,又是赔特朗普打高尔夫,又是送特朗普“黄金球杆”。
在行动上,安倍晋三把奥巴马时期日本帮助美国在外交上围堵大国的做法更加放大,满世界和大国打擂台,好让美国在对外方面减轻压力。

安倍晋三的做法就是想法讨好特朗普,实际上就是代表日本向美国表明态度:你看,我对你这么好,也还很有用,你要对我好点吧。
日本当时也可以选择离开美国,或者不这么讨好特朗普,但是条件不允许。一方面,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恶化,脱钩断链也没有出现;另一方面,惯性思维让他们第一时间选择向美国下跪。
2021年,特朗普下台,拜登上台。拜登是个冷战幽灵,极度反华;这家伙还是个不要脸的东西,一贯的说一套做一套。
而日本首相也换上岸田文雄,他和拜登很像,也是说一套做一套。按照拜登的做法,中美关系会越来越坏,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第一个倒霉的会是周边小国。
下台的安倍晋三实际看到了危机,他反对日本继续这么无脑跟随美国;这不是安倍晋三反美,而是他从日本利益出发,认识到日本要处理好与中美的关系才能利益最大化。

2022年,安倍晋三遇刺身亡,日本国内一片沉默,政治上阻碍日本全心全意跟随美国的力量消失了,岸田文雄配合着拜登,把日本在亚洲对美国的战略支撑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特朗普再次上台,日本变了,变的是“撒娇的方式”。2014年,特朗普再一次参加竞选,特别是遇到刺杀之后,特朗普当选已成定局。应该说,日本动作更快,不适合和特朗普配合的岸田文雄下台了,早早换上更加灵活的石破茂。
石破茂上台的时候,世界很多方面的局势已经明确;对他来说,下一步有两条路可走:紧跟美国,看看美国给不给点好处;试着离开美国向亚洲靠拢,看看大国能给他多少好处。
所以,石破茂一上来就发表了很多“亲华”言论,任用了许多“亲华”官员。在这里要说:所谓的“亲华”是相对的,是政见的选择,不是对华立场的选择。

石破茂甚至先放话“不一定非要先访问美国”。
做这么多,石破茂的目的就是给美国看的,或者说是给特朗普看的:美国,你要对我好,不然我就“弃暗投明”了。这与安倍晋三当年不同,安倍晋三当年是硬往美国身上贴。
应该说,石破茂这一招还是有点用的。特朗普上台后在白宫接待外国领导:第一个是以色列的内塔尼亚胡,第二个就是石破茂。印度的莫迪老仙都排在石破茂后面。
两人见面,几乎什么都谈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等。
实事求是讲,美国这一次对石破茂还是很大方的,虽然特朗普没在关税上给石破茂什么承诺,但在贸易和经济合作方面,和石破茂达成了很多,把石破茂高兴得大喊:日美经济的“新黄金时代”来了。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日本和美国达成的这些经济协议都是“表”,两国最在乎的内容还是在两国的“联合声明”里。
美国最在乎的,是把日本从大国身边拉开,不让大国和日本关系变好。这其实是欧美列强经常使用的“离岸制衡”的老一套,不让有实力的国家关系变好。
方法其实很简单,美国在“联合声明”里,把日本绑在了大国关心的方面,其中就有“岛”的问题,钓鱼岛的问题。而日本知道这样的“声明”对大国是个刺激,对日本卵用没有,但他们不得不接受。
为什么这些东西对日本没卵用,日本不想要,但又不得不接受呢?
关于“岛”,日本曾经喊出“岛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其实日本人也知道,这是胡说;“岛”真的有事了,日本跑都来不及呢,哪里敢硬挺上去?把大国惹烦了,连日本一块揍。

而钓鱼岛,实事求是讲,日本有点头脑的政客都知道,不可能的;中间的琉球列岛还是个巨大的问题,钓鱼岛这个事办不了。硬要办,搞不好连琉球列岛都出问题。
美国是非常在意这些的,这事把日本推上前线,美国在后面。也就是说,美国通过这一招,把日本死死按在将来可能战争的“美国代理人”的位置。
日本为什么接受了呢?首先,日本能从这里得到一定的好处,以前在经贸上,日本缺了这个就很难发展,而在世界上,日本将来面对的经贸主要对手就是大国。
所以,日本现在就是“搏一搏”的心态,搏对了,日本经济得到一定发展;搏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中日关系吗,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再坏也坏不到哪里,这是命里注定的。
日本看中的是“联合声明”里,美国对“美日同盟”关系的再次确认,说白了,是美国再次确认对日本安全的责任。日本最需要的是这个,因为日本已经把周边国家得罪光了。

总之,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国家间的关系都是围绕特定利益展开的。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国家间更是如此,各取所需罢了。
石破茂在“亚冬会”开幕当天进白宫,是他对自己将来道路的选择。
实际上,石破茂真的选择大国,倒会让大国难办。
因为大国不愿意把事情搞得这么难以回转。
同时,大国也不愿意早早就和美国变得针尖对麦芒。
而在经贸上,大国和日本互补的方面有限,竞争的方面太多;很难办取舍的,好不好。
石破茂没来亚冬会,反倒成就了泰国美女总理,她可是在“亚冬会”期间大放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