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文化软实力成为第三种竞争力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开始有了文化保护的风尚。节日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更是受到了各国的保护。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国,历史上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在传统节日中部分与中国的传统节日重叠,是对汉文化的一种继承。但是,在千年历史的进程中,韩国对于一些基本的传统中国节日既有继承,又有符合自己地方特色的传承。文化寻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到的除了韩国对于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和清明节的度过方式,还有其中衍生出的一些传说、习俗、游戏文化等等。
在对比两国的文化差异中,也能够了解不同的民族差异和地域特色,在对比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两国文化之间的不同,也可以减少对两国之间交流所产生的误会。比如端午节在中国是纪念民族英雄屈原的节日,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主要习俗,但是在韩国端午祭是一个祭祀活动,一个月的时间要准备好祭祀用品,还要请神、送神等等,演变后成为了两国各自独特的节日。节日文化作为一种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交往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影响,所以充分的了解两国传统文化的异同,对文化的把握也可以更深刻。
一、传统的春节和端午节中,承载着同样文化内涵的中韩两国,有着不同的节俗来表达对农耕文明的怀念中国的春节我们都非常熟悉,最早的中国春节起源于虞舜时期的“腊祭”活动,人们在感知四季的岁末里杀猪宰羊,把自己一年的丰收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祭献到祖先和神灵的位置,感激着祖先神灵的保佑和赐予,以及祈求下一年的丰收。这种祭祀并不是一个时间节点,而是根据农业的变幻现象与先民对自然的感知相结合的过程。到了夏商时期,夏历出现,十二个月被分开,正月初一的子时被定为“岁首”,过年就是正月初一。虽然朝代更替,历法有所不同,但是汉朝的时候夏历重新统一,确定下来了节日的时间,这之后,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对这一节日非常重视。
在先民眼中:"年,谷熟也",表明"年"代表的是谷物成熟这一农业现象。夏朝将过年的日期称为"岁",商朝称之为"祀",到了周朝,才始称"年"。
百姓们在民间把腊月小年的灶祭到正月十五的这段时间看作是春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热闹也最富有特色的一个节日。端午节也不例外,关于中国端午节的传说非常多,夏至说认为端午节是夏至时阳气的起点,与夏至这天是一年最热的现象相符;恶月说与夏至说相似,农历五月容易滋生疾病,所以又叫恶月,五月初五又被看作“恶月恶日”;龙日说是闻一多提出的,认为是吴越时期因为河水涨潮现象频繁,所以人们祭祀龙来祈求平安;纪念名人说主要是说屈原。
“仲夏之日,万物方盛。日夏虽阴气萌作,恐物不揉憑……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口户饰,以难止恶气。”——《续汉书·礼仪志》
反观韩国的春节和端午节,春节又叫“雪日”,是新罗时代以前就有的庆祝一年丰收的仪式,被称作“上元”,新罗时期中国历法传入韩国,所以才有了固定的纪念日,把上元改成了雪日,韩国的“雪”与“悲伤”发音相似,意思是长大了一岁令人伤感,后来传至今日也有了法定假日,农历初一到初三放假。韩国的端午节有历史记载是从中国传入的,最早的记载来自韩国的《三国史记》,韩国端午又名端午祭,主要是祭神和祭祖,在高丽时代非常流行,衍生出了秋千戏、击球等娱乐活动。由于没有成为法定节假日,端午祭只在韩国江陵保持完整,农历四月初开始。
二、同源的清明节,两国节俗重点却不尽相同;不同源的中秋节,两国的节俗更是有巨大差异两国的清明节由节气起源,之后形成了不同的节俗传统。中国的清明节融合了古代的寒食和上巳节,丰富了传统习俗,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另一方面,初春时节的欢乐氛围被文人墨客们赋予了非常浓厚的雅致。清明大概是在春分之后十五日,寒食节在冬至之后一百零五天,这两个节日差距不大,所以寒食和清明节在唐朝的时候合流,成为最初的清明节。传说也是来源于周代的改火习俗,古人取火不易,因此断火后再取新火非常受到重视,禁火之日被定为寒食日。还有一种说法是关于贤臣介子推的,拒不出世,携母而亡之后,重耳下令全国禁火,只能吃冷食来纪念介子推。
韩国的寒食节由中国流传而来,主要是受到中国清明文化的影响,但是在韩国更注重的是清明这个节气本身。在朝鲜时期,中韩交流非常频繁,中国的历法和“朱子礼法”传入朝鲜,清明节的祭祀与扫墓在当时非常普遍,也保留了下来。直到1896年,朝鲜把国号改成了“韩”。并且把农历废除改用公历,直到现在,清明节并未被列在法定节假日中,许多习俗已经逐渐消失了。
中秋节可以说是韩国唯一生于本土的民族节日了,因为历法相同,所以时间上有重叠。韩国的中秋节又称为“秋夕”,时间也在八月十五。新罗时代以前被叫做“八月十五节”,主要源于对月亮的信仰。在秋季收获的季节里,满月之日进行祭祀,表达对丰收的感激和下一年丰收的期望。新罗时期更名为“秋夕”,盛大的形式更像是中国的春节。秋夕的时候,韩国人会赶回老家和父母团聚,举行祭祖的仪式,祭祖又称为“茶礼”,祭品的摆放也非常讲究,饮食忌咸和辣,全家人要换上韩服,向供桌礼拜敬香,父亲要为祖宗的排位添茶,最后全家人朝着排位行礼。茶礼结束后,全家人围着供桌食用祭祀的贡品。
在中国,中秋节在夏商周就有了萌芽,但是宋朝才有了具体的名称,源于季度中的“仲”的谐音。在古代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落后的生产农具的背景下,八月十五的月亮所带来的光明成为先民们崇敬的对象。除了对自然的敬畏,春季播种的恩赐在这一时间开始成熟,所以中秋节应运而生,人们为了祈求来年丰收,形成了祭月的习俗。后来随着天赋人权的思想,祭月活动逐渐由民间进入宫廷,“夕月”也被文人墨客们称颂,唐朝时期更是有不少是人们八月十五玩月的现象出现。
三、两国的节日文化虽有不同,但其中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却是相通的中国和韩国的文明都发源于农业,许多节日与人们的劳作密切相关,这样就注定了两国的文化具有形同的“农为本”的内涵。节日的具体起源都与农业大丰收相关,在节日庆祝的过程中注重对未来的美好期盼,祈求下一年的丰收,也感激自然赐予的食物。在时间上也几乎一致,这一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相近,所以时节也相近,不论是播种还是丰收,或者是农间劳作,再或者时令市场,相似的农产品和作物都带来的是相似的文化习俗,比如端午时节正是蛇虫鼠蚁数不胜数的时候,辟邪文化和艾草消除虫蛇的风俗在两国都受到百姓的欢迎。
在差异上,中国的节日习俗显然更加注重内涵和娱乐性。由于对尊卑观念的不同理解,韩国的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而且固定的,具有不可逾越的特点,主要表现例如秋夕敬茶的男性,年岁决定长幼之序等等,至今都还留有等级制度的影子。而中国更加讲究人情,在祭祀过程或节日过程中,注重的是农忙劳作后的放松,也强调家人团聚的温暖,更关注的是生活之中的乐趣。
总结深入了解了两国同根文化的相同与差异之处,就可以理解在千年的传承中为何节日习俗对于两国人民都非常重要,也就不难理解在传统节日面前为何两国都有据理力争的地方。传统文化历经历史的拷问,最终留下的习俗和影响,都深深的扎根在两国人民的性格、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中。不得不说的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汉文化,以中国为中心辐射到亚洲各国的时候,一些礼仪习俗反而在传播的国家保存了下来,因此,至今我们都应当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态度去进行文化交流,以保持汉文化在国内和国外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