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客谈瀛洲:大河文明下的炎黄子孙是否也怀有对海洋的向往?

思柔读史 2022-10-03 15:53:54
引言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

不知何年何月,唐代诗人钱起立于港口,为一位日本国僧人送行。这位僧人早在国内就听闻大唐高僧云集佛法高深,便不畏艰险远从日本渡船而来,在求得大唐佛法后即将返程回乡。

此刻,钱起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即将离去的友人,还有弥漫至天际的大海。一切生命都敬畏大海,诗人与僧侣也不例外,但他们仍然选择心中所念之事或人。

于是,波澜壮阔的大海面前,一位前途未卜、颇有才学的诗人与一位即将远航、凶险未知的僧侣便成了诗中永恒的意象。

图丨《送僧归日本》图

从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依稀还能看到古人对大海的理解,以及对大海那边的国度或友好或新奇的态度。

一、靠海而生的民族与居于陆地的民族

似乎长久以来,我们都接受了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设定: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海洋文明开放、温和又具有冒险精神。古希腊人以海洋为依托创造出各种神话等文学作品,他们极具热情与人文情怀,将自由与生命看做最神圣的事情。

促成这一切的地理因素是古希腊的土地贫瘠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于是人们只能依靠以海外贸易为主的商业贸易生存发展。于是以商业贸易与民主制度为代表,海洋文明成了地中海沿岸最耀眼的存在。

虽然极度追求自由与民主滋生了黑暗的一面,苏格拉底的结局便暗示了这个城邦最终无法避免地走向衰败。但古希腊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仍然是贯穿整个欧洲文学的源头。

相比于古希腊,以古中国、古印度为代表的大河文明,农业与君主制度最为显眼。国家权力大多掌控于君主,民众的力量可以有效集中,文化与思想重视人伦纲常又极具凝聚力。

同时,与颇具侵略扩张思想的海洋文明相比,大河文明国家整体上对于自己国土以外的领域,似乎更倾向于防守而非进攻。从儒家仁政思想到墨家兼爱非攻,再至现实中历朝历代执着于修建长城以御外敌,便不难看出如此趋向防守的心理。

图丨大河文明国家

又因为地理位置或是气候条件等原因,大河文明下的国家拥有肥沃且适宜耕作的土地以及四季分明的季风气候。人民依靠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禽便可生存。因此他们大多安土重迁,性格稳重且中庸,重视道德修养,自律自持又安贫乐道。这样看来,海洋似乎离我们甚远。

我们一直诟病于小国寡民、自给自足思想中的不知进取。尤其是明代后期实施禁海,清代又接着闭关锁国,更是将中华民族打上了避让畏惧大海的标签,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失渴望征服大海之辈。

二、徐福与海上仙山:东渡入海为何求

最初推动人类鼓起勇气探寻大海的,是对生命的渴望。在医疗水平与科学技术都不发达的年代,生存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自然灾害与疾病都会给人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大到洪水、地震与瘟疫,小到一次伤寒与发热,都可能置人于死地。于是长寿便成了当时人们无限向往以至于不懈追求的事情。

战国至秦汉时代,率先将追求长生不老的目光放在生命源头——海洋之上的是方士们。

图丨徐福东渡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入海求仙人。”

方士们信奉道教,但与老庄求自然无为之道教有所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他们信奉瞻仰神明,最早的工作是协助周天子以祭祀亡灵与鬼神。而至秦汉时期,他们更多的是追求炼丹与制药以求长生不老。

其中深得秦始皇信任的是方士徐福,也就是《史记》中记载的齐国人徐市。他对从海上可以找寻到生命延续的方法深信不疑,于是上书始皇帝,说海上的神山上或有仙人居住,只要寻到仙人球的药品就能长生不老。

对自封上天之子至高无上的秦始皇来说,他已经站在了世俗的顶峰,此时唯一影响他掌握皇权的不可控因素便是生命。长生不老对他来说诱惑之大可想而知,于是他不遗余力地支持徐福东渡。

图丨徐福东渡回国

徐福曾出海两次,并且都得到了秦始皇的召见和受命,第一次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 年),第二次为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 210 年)。

志怪小说《十洲记》中也讲到此事,虽有些出入但大同小异:秦始皇派徐福前去东海之中的祖州,采摘传说中生长与该地的长生不老之草药。于是派遣了童男童女近五百人与徐福一道,前后两次乘坐船只入海寻祖洲,最终没有归来。

不知徐福与那五百名男女的结局究竟如何,两次往返于陆地与海上,是到达他们心中所念想的仙山,还是被变化无常凶险莫测的大海吞没。终消失在史书志怪的记载中,却留下许多传说。

其中颇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便是徐福的登陆之地,目前史学家们最为赞同的说法是他最终到达日本并踏上日本国的土地。例如现在,日本南起九州北至青森都有徐福从此地着陆的传说,但同时韩国的釜山与济州岛等地区也有关于徐福登陆的相关传说。

三、统治者与海洋:大河文明下觉醒的海洋意识

徐福东渡日本少不了一个人的支持——秦始皇。可以说,始皇帝是历代帝王中最重视海洋的皇帝之一。

图丨秦国地图

但最开始,文字记载徐福前往的“祖洲”,并没有明确的指明是日本国。但是,806 年,日本遣唐僧人空海回国时,一位叫鸿渐的人作诗为他送别,他在诗中写到:

“禅居一海间,乡路祖州东。到国宣周礼,朝天得僧风。山冥鱼梵远,日正蜃楼空。人至非徐福,何由寄信通。”

鸿渐诗中的“祖州”,毫无疑问指的便是日本,此时徐福和日本的联系便开始了。而至五代后周时期,位于山东济州地区的开元寺僧人义楚首次明确地说道徐福去往的地方是为日本国。

他从日本国僧人宽辅那里了解到了他们国家的信息,并在著述中提到:日本国居于东海,秦代徐福与众人前去该地,且日本国内的富士山就是他们一直寻找的蓬莱,而后徐福定居与此地,他的后代则被称为秦人。

由此说明日本至少在五代时就已流传徐福渡来之说了。

图丨秦始皇雕塑

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其领土内的海域包括渤海、东海和南海,而他本人对海洋也有着特殊的好感,在登上皇位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其中到过最多的地方就是海边。

秦始皇为观海而北达芝罘、碣石,南至会稽,重视海洋之心显而易见。同时他多次与众人议功德于海上。或是每遇不顺心的事情,他也喜欢通过在沿海地区刻写碑文来舒解自己内心的郁闷。

图丨秦始皇巡视海边

海洋意识这个在现代多次被提及的名词,是指人类对海洋的了解、关于海洋知识的积累,以及如何利用海洋的认识。海洋意识研究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海洋地理的海岛海域、海洋自然资源、海洋动物、海洋经济、海上交通与海洋信仰等。

秦汉时期的海神信仰呈现出了人格化、社会化、世俗化的新特点。随着海神信仰的发展,秦汉社会的海洋意识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而之所以说秦始皇具有可贵的海洋意识,是因为他不仅继承了先秦时期的海神信仰并发展其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他重视自己领地内海洋的防御与发展,进而践行了以海洋控制为主体的政治观。

秦始皇在生前为自己建造的陵墓中,设计了人间的六合世界,其中就有水银建构的大海。从为自己修建陵墓一事看来,他似乎又并不畏惧死亡,只是不甘心放下手中的权势而已。同时,死后都不忘将大海纳入自己的墓穴之中,想要统治并掌控大海的心思可见一斑。

结语

现在看来,无论是以徐福为代表的方士们迷信海上有仙人居住,而能够带来长生不老,还是秦始皇妄图将大海收归个人所有、为己所用,都颇有些可笑或不切实际。

图丨徐福雕塑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距离我们近三千年之久的时代,这片被今天人们称为大河文明的土地上,就已经有人将目光放在了神秘莫测的大海之上。又或者说无论是海洋文明还是大河文明,他们的交互与碰撞,也许比我们所认识到的早得多。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