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系统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分泌疾病的药物治疗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为了帮助医生更好地掌握常用内分泌疾病药物的用法用量,现将其进行整理,供大家参考。
注意1.本文内容以药品说明书为基础,不同生产厂家的药物可能存在差异,使用时应以实际药品说明书为准。
2.内分泌疾病的治疗通常需要个体化,药物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3.部分内分泌药物的使用可能需要定期监测相关激素水平、血糖、血压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剂量,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4.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个体差异而异,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糖尿病治疗药物
(一)胰岛素
1.短效胰岛素(如普通胰岛素)
用法用量:皮下注射,一般于三餐前15~30 min注射,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剂量,初始剂量可按每公斤体重0.2~0.5单位计算,然后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逐渐调整。静脉注射仅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紧急情况,剂量根据病情而定。
作用机制:胰岛素可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血糖水平;抑制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
适用证: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情况。
2.中效胰岛素(如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用法用量:皮下注射,1~2次/d,可于早餐前或晚餐前1 h注射,起始剂量一般为每公斤体重0.1~0.2单位,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剂量。
作用机制:与短效胰岛素类似,但作用时间较长,可持续12~18 h,主要提供基础胰岛素水平,降低空腹血糖。
适用证:主要用于补充基础胰岛素,常与短效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联合使用,治疗2型糖尿病。
3.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
用法用量:皮下注射,1次/d,固定时间注射,如睡前,起始剂量一般为每公斤体重0.1~0.2单位,根据空腹血糖调整剂量。
作用机制:可在体内缓慢释放,作用时间可持续24 h以上,提供相对稳定的基础胰岛素水平,有效控制空腹血糖。
适用证:适用于需长期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者,如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
4.预混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30)
用法用量:皮下注射,一般于早餐前和晚餐前15~30 min注射,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剂量,初始剂量可按每公斤体重0.2~0.5单位计算,早餐前剂量约占全天总量的2/3,晚餐前剂量约占1/3。
作用机制:含有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兼具短效胰岛素快速降糖和中效胰岛素提供基础胰岛素的作用,可同时控制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
适用证:适用于血糖波动较大、需兼顾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
(二)口服降糖药
1.二甲双胍
用法用量:口服,从小剂量开始,一次0.25 g,2~3次/d,餐中或餐后服用,根据血糖控制情况逐渐增加剂量,一般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 g。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肝糖原输出,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还具有一定的减重作用,可改善血脂代谢。
适用证:2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或超重患者的首选药物;可与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使用,增强降糖效果。
2.磺酰脲类(如格列齐特)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0~80 mg,1~2次/d,早餐前或早餐及午餐前服用,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调整剂量,最大剂量一般不超过320 mg/d。
作用机制: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从而降低血糖。
适用证: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非肥胖患者。
3.格列奈类(如瑞格列奈)
用法用量:口服,餐前15 min内服用,初始剂量为0.5 mg,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调整剂量,最大单次剂量不超过4 mg,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16 mg。
作用机制: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降低餐后血糖。
适用证: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
4.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
用法用量:口服,15~30 mg/d,可于早餐前或早餐后服用。
作用机制: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血糖水平;还具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适用证: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存在胰岛素抵抗者,可与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使用。
5.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
用法用量:口服,用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起始剂量为一次50 mg,一日3次,根据血糖控制情况逐渐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一般不超过300 mg/d。
作用机制: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适用证: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且餐后血糖升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与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使用。
甲状腺疾病治疗药物
(一)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药物(如左甲状腺素钠片)
用法用量:口服,一般起始剂量为25~50 μg/d,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体重及心脏功能等因素调整剂量,每2~4周增加25 μg,直至达到治疗目标。成人维持剂量一般为50~200 μg/d,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者起始剂量宜小,调整剂量应更缓慢。
作用机制:与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维持正常生长发育。
适用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的替代治疗,如原发性甲减、继发性甲减、亚临床甲减等。
(二)抗甲状腺药物
1.甲巯咪唑
用法用量:口服,初始剂量一般为30 mg/d,可根据病情轻重调整为15~40 mg/d,分1~3次服用。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维持剂量为5~15 mg/d。治疗疗程一般为1~2年,具体根据患者病情及甲状腺功能恢复情况而定。
作用机制: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阻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从而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
适用证:适用于病情较轻、甲状腺轻至中度肿大的甲亢患者;年龄在20岁以下、孕妇、年迈体弱或合并严重心、肝、肾等疾病而不宜手术者;术前准备;放射性碘治疗后的辅助治疗。
2.丙硫氧嘧啶
用法用量:口服,初始剂量一般为300~600 mg/d,分3~4次服用,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维持剂量为50~150 mg/d。治疗疗程同甲巯咪唑,一般为1~2年。
作用机制: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同时还可抑制外周组织中T4转化为T3,起效较快,可较快改善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症状。
适用证:适用于病情较重、甲状腺肿大明显或伴有甲亢危象的患者;妊娠早期(前3个月)甲亢患者,因甲巯咪唑可能有致畸作用,故首选丙硫氧嘧啶;放射性碘治疗前的准备。
肾上腺皮质疾病治疗药物
(一)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用法用量:口服,根据病情不同,剂量差异较大。一般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初始剂量可为10~60 mg/d,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维持剂量为5~10 mg/d或更低。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替代治疗时,一般5~7.5 mg/d。给药时间一般为晨起顿服一次,以模拟人体皮质激素分泌的生理节律。
作用机制: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毒、抗休克等多种作用,可影响糖、脂肪、蛋白质代谢,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减少抗体生成,降低机体免疫反应。
适用证:广泛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严重感染性疾病(作为辅助治疗)、休克等。
(二)盐皮质激素(如氟氢可的松)
用法用量:口服,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替代治疗时,一般0.05~0.2 mg/d。
作用机制:促进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和钾的排泄,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维持血压和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
适用证:主要用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Addison病)中盐皮质激素缺乏的替代治疗,常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
其他内分泌疾病治疗药物
(一)生长激素(如重组人生长激素)
用法用量:皮下注射,一般每周剂量为0.5~0.7 IU/kg,分6~7次给药,临睡前注射。具体剂量应根据患者年龄、骨龄、生长激素缺乏程度及治疗反应等因素调整。
作用机制:促进骨骼生长,刺激软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增加蛋白质合成,促进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
适用证:用于生长激素缺乏症所致的生长发育障碍;也可用于特发性矮小症、特纳综合征等矮小症的治疗,但需在医生严格评估后使用。
(二)性激素类药物(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
用法用量:口服,于月经周期第1天开始服药,每日1片,连服21天,停药7天后开始下一盒药,其间通常会出现撤退性出血。
作用机制:炔雌醇为雌激素,可促进女性性器官发育,维持女性第二性征;环丙孕酮为孕激素,具有抗雄激素作用,可抑制雄激素的产生和作用,同时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
适用证:用于女性口服避孕;也可用于治疗妇女雄激素依赖性疾病,如痤疮、多毛症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应注意其潜在的不良反应。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临床用药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结合医生的专业判断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内分泌疾病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需定期复查相关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希望本文能为内分泌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帮助。
编辑丨杨坤
审核丨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