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最终锁定上甘岭战役胜局的前线总指挥

星空巨影 2025-04-11 16:55:04

李德生,1916年4月1日生于河南新县,2011年5月8日逝世。他在红军时期担任连政治指导员,抗日战争期间晋升为军分区团长,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师长,逐步成长为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先后担任志愿军第3兵团第12军第35师师长、副军长、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参与了第五次战役、金城以南防御战和上甘岭战役。李德生去世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布了《李德生同志生平》,充分肯定了他光辉的革命生涯,尤其提到他在上甘岭战役第三阶段的卓越表现:他统一指挥第12军和第15军的前线部队,灵活应对,英勇作战,多次击退敌军的猛烈进攻,最终确保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在上甘岭战役的决战时刻,李德生不顾危险,亲自上前线指挥作战,为赢得这场关键战役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最值得称道的表现。通过现场指挥,他有效掌控了战局,最终确保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在上甘岭战役中,12军和15军的部队由单一指挥系统统一调度。

1952年10月14日,以美军第7师和南朝鲜军第2师为主的7个营兵力,在300多门大口径火炮、30多辆坦克和40多架飞机的火力支援下,分六路向朝鲜北部金化地区的五圣山南麓发起猛攻,目标直指志愿军驻守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这两个高地北侧的上甘岭村成为这场战役的命名地。战斗首日,敌军就向志愿军阵地疯狂投射了超过30万发炮弹和500多枚炸弹。

志愿军第12军原本在金城东侧的上甘岭一带执行防守任务,计划11月初撤到谷山进行休整。得知“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动作频繁后,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立刻意识到,敌方意图非同小可。

五圣山坐落在朝鲜北部的金城、金化和平康三地交界处,主峰高达1061.7米,是志愿军中部战线的制高点。这座山紧邻平康平原,控制着从金化通往金城再到东海岸的交通要道,距离“联合国军”占领的金化仅7公里,因此成为志愿军的战略核心。上甘岭地区作为五圣山的前沿阵地,位于主峰以南4公里处。这里的两座重要高地——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分别位于上甘岭的西部和东部,形成相互呼应的防御态势,总面积达3.7平方公里,由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的两个连队负责驻守。

李德生仔细研究作战地图后,清楚地认识到,志愿军控制了五圣山及其前沿的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这让“联合国军”感到非常棘手。上甘岭的这两个阵地由于向“联合国军”战线突进了大约12公里,因此受到来自西面阵地、南面鸡雄山和东北面注字洞南山的三面火力夹击,防守起来相当困难。如果上甘岭失守,五圣山将直接面临威胁;而五圣山一旦失守,“联合国军”将占据有利地形,志愿军在平康平原的立足点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志愿军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上甘岭,这使得上甘岭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这一刻起,李德生的心思完全被上甘岭牵制:大战一触即发,哪里还有时间休整?

到10月20日,经过激烈交火,敌军已损失超过7000人,成功夺取了537.7高地北山和597.9高地的前沿阵地。面对这一严峻局面,第3兵团代理司令王近山迅速作出决策,命令第12军第31师第91团立即增援上甘岭地区。在此期间,李德生协助军长曾绍山调配兵力,官兵们士气高涨,战斗意志坚定。

李德生,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并不陌生。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担任重要职务。李德生的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使他在多个关键历史时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李德生的一生,是对中国近现代史进程的深刻影响和贡献的生动体现。

10月26日,正值上甘岭战役的胶着阶段,李德生接到命令前往兵团部执行任务,并在那里与王近山和兵团副政委杜义德会面。简短寒暄后,王近山和杜义德迅速带领李德生进入作战室,开始详细讲解当前战况。尽管王近山素以沉着冷静著称,但这次他却显得有些紧迫。他站在地图前,一边指点一边迅速解释战场形势。

15军的所有可用部队都已投入战斗,然而敌方攻势依旧强劲,持续增派兵力。当前战事已升级为全面战役,敌方的行动带有明显的战略目的。根据多方情报分析,敌人后续还将派遣更多部队对我方发起更猛烈的进攻,战况将更加惨烈。

我们誓死保卫上甘岭,绝不后退一步!一旦失守,敌军必定趁机占领五圣山,从中线突破,这将彻底改变朝鲜战场的局势,我们绝不能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王近山最后用坚定的口吻叮嘱李德生:

12军目前被调整为兵团的战略后备力量。所有官兵,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做好全面参战的准备。即将到来的战斗将异常残酷,预计会像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一名普通士兵可能从战斗开始打到结束,甚至可能晋升为连队指挥官。我们正在向上级申请,计划在15军的统一指挥下设立五圣山战斗指挥部,由你担任总指挥,负责协调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12军和15军部队。炮兵部队则由炮7师师长颜伏负责指挥。各单位务必密切配合,确保战斗顺利进行。

战场动态需立即向兵团指挥部汇报,同时也要通知15军军长秦基伟。由于作战行动发生在15军防区,必须服从他们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双方应密切配合,确保协同作战。

身为一名军人,李德生深刻意识到自身肩负的重任以及组织对他的信赖。他毫不犹豫地承诺:"一定严格遵循兵团的指示,确保前线战斗顺利进行。"

李德生与王、杜商议后决定,从第12军的第34师和35师中调出三个精锐团,投入上甘岭战役。

李德生抵达前线后,迅速推行军事民主制度,有效解决了部队的粮食和弹药供应难题。

李德生驾驶的吉普车距离前线仅剩五六公里时,便闯入了敌军的炮火覆盖范围。那时,敌军的长程火炮持续不断地对志愿军后方进行昼夜轰炸,旨在切断我方物资和人员的补给线,沿途炮弹碎片四处飞散。到了夜晚,敌机投放照明弹,将道路照得亮如白昼,随后强击机便对公路周边展开密集轰炸和扫射。面对这样的生死考验,李德生的这次行动无异于闯入龙潭虎穴!

从战场形势分析,李德生立即察觉到敌方进攻势头不减,火力持续凶猛,增援部队源源不断。通过敌军番号识别,他判断正面之敌已达四个师,且其陆空火力已深入我军阵地数十里。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夺取我军前沿的两个连阵地。随着距离前线指挥部越来越近,李德生的心情愈发凝重:

五圣山的最高峰是战场的关键所在。

李德生意识到当前形势严峻,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认为,要想改变不利局面,重新掌控关键位置并稳固立足,必须解决一系列棘手问题。

李德生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来到德山岘第15军的前线指挥部。一到那里,他立刻联系第31师的负责人,想了解最新的战况。当时,敌军的火力主要集中在597.9高地,李德生直接打电话到五圣山的团指挥部,找到负责防守该高地的第91团团长李长生(这个团在11月1日晚上投入战斗,负责坚守主峰及周边的五个阵地)。电话里说不清楚,李德生就让李长生亲自到指挥部详细说明情况。通过这次汇报,李德生意识到前线弹药补给的问题非常严重。

第15军的弹药库原本距离前线约4到5公里,平时防御阵地的小规模战斗消耗不大,弹药供应还算充足。然而,这次敌军攻势异常猛烈,前线对弹药的需求激增。敌人动用大量远程火炮和飞机,从前方到志愿军阵地纵深几十里的区域,火力封锁层层加码,越靠近前线封锁越严密。由于没有公路通往前方,弹药运输全靠人力长途跋涉,路程远、任务重,消耗极大。李长生提到,运输部队中有战士因过度劳累甚至吐血,抵达前线时体力耗尽,无法快速通过封锁区,导致严重伤亡,弹药供应也跟不上。有时,一个营作战,需要两个营专门负责运输弹药。

李德生在长期的战斗经验中明白,没有弹药的枪支等于无用武之地。他与师团级指挥官们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先听取各方意见,再鼓励大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不久,他们便提出了分阶段运送物资的策略。

在五圣山后方,物资通过车辆运输。继续向前推进,从团后勤部门到营再到连队,每50米划分为一个责任区,安排专人值守。沿途挖掘多个小型掩体,用于存放弹药。利用敌军炮火停歇的空档,迅速将物资向前输送。由于运输距离较短,返回途中可以适当休息,补充体力。

这种措施成效显著,实施后大幅降低了战斗减员率,同时确保了前线部队的弹药供给充足。新方案有效提升了作战效能,为前线士兵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障。通过优化后勤体系,战场支援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为持续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调整不仅提高了部队战斗力,还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士兵生命安全,实现了战备物资的合理调配。

根据李长生等人的报告,普遍反映了一个问题:在之前的战斗中,每个连队都是统一安排伙食。这种集中管理的方式导致那些被敌军分割包围的士兵,以及执行单独任务的小分队,经常面临断粮断水的困境。由于无法及时补充体力,这些战士的战斗力大幅下降,难以持续有效地执行作战任务。

俗话说,人靠饭养,一顿不吃就饿得慌!那怎么解决?李德生让大家自由发言,大家集思广益,最终想出了个主意。

在五圣山后方,741高地附近的一个山洞里,团部统一安排伙食,从各连队调来了十几名炊事员,全天候不停火,连续蒸制馒头和包子,确保供应不断。同时,组织了一支50多人的运输队,不分昼夜,冒着炮火,持续向前线输送热食。为了保持食物温度,他们用棉被包裹食物。由于前线战况激烈,不方便集中用餐,食物被分装成小袋,每袋装5到10个,一次能背几十袋。炊事员们到达阵地后,将食物一袋袋抛给战士们。在缺水或运输不便的情况下,他们还会背送苹果,既解渴又充饥。

741高地的补给站后来发展成了一个全天候的餐饮中心,无论是向前线进发还是返回后方的士兵,都能随时享用热食。在接下来的20多天激战中,这里蒸制了超过4万斤面粉的包子和馒头,确保前线战士能够吃饱肚子,有力气投入战斗。

在上甘岭战役期间,李德生担任前线指挥,负责部署作战行动。他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有效应对敌军的进攻。在他的指挥下,部队成功守住了阵地,为战役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李德生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在这一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志愿军取得战略优势发挥了关键作用。

谈及过去,李长林充满敬意地表示:“李德生同志一到前线,就采取了民主的军事策略,迅速解决了物资短缺的难题!”

第12军奉命进入阵地时,发现地面工事已被彻底摧毁,遍地松软的泥土,一脚下去能陷到膝盖。没有工事,战斗怎么打?借鉴以往经验,只能用麻袋装土来搭建防御设施。李德生随即命令参谋联系军部:“赶紧送1000条麻袋过来!”当晚,汽车就把麻袋运到了前线。

原先的两个前线阵地因地面防御设施被破坏,坑道未能与战壕有效连接,导致士兵驻守的坑道与山顶阵地之间有一段暴露的距离。在战斗过程中,增援部队需要通过这片无遮蔽的区域,经常遭受敌方火力攻击。更糟糕的是,一旦敌人占领阵地,他们便能封锁志愿军的坑道入口,使防守部队陷入被动。李德生抵达阵地后,首要任务就是确保部队能稳固驻守并解决士兵驻扎问题。他迅速指挥部队用装满土的麻袋搭建临时防御圈,虽然这能提供基本的掩护,但无法抵挡敌人的猛烈火力。因此,李德生立即下令加快挖掘坑道和修复战壕的进度。为了确保前线部队得到充分休息,保持体力以应对次日战斗,他安排预备连队负责坑道挖掘,并设立奖励机制:每挖掘1米坚石坑道,即授予三等功一次,以此激励士兵发扬革命精神,为人民立功。通过这些措施,阵地条件逐步改善,士兵驻扎和作战环境得到保障,迅速解决了在阵地上“站稳脚跟”的难题。

敌人的炮火持续不断地轰炸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导致守军的电话线刚铺设就被摧毁。电话员们冒着枪林弹雨进行接线,但几乎每次上去都有人牺牲,伤亡惨重。通信中断,上级无法有效指挥,前线情况也无法及时上报。

李德生接到消息后,立刻做出决定:通信排要多备些电话线,部队发起反击时,通信排紧随其后铺设新线路;在稍靠后的区域,电话线埋设在堑壕旁专门挖的小沟里,确保团部与前线的通信畅通无阻。之后,报话机还被分配到连队和突击排,极大地提升了部队内部的沟通效率。

在上甘岭进行敌情观察时,597.9高地的布局颇为特殊。其11个阵地并非直线排列,而是沿着两条山脊向南延伸,构成了一个前三角形状。为了便于炮火支援和指挥作战,李德生命令部队对这些关键的无名高地进行了编号处理。

从西北方向看,山梁上的阵地依次编号为6、5、4、0号,东北方向的山梁则是2、8、1、3号,两股山梁在前方交汇,形成三角形,主峰位于3号阵地。在3号阵地的西南方向还有10号阵地。正前方是9号阵地,东南方向延伸至最靠近敌军的7号阵地。山脚东侧是11号阵地,其东北方向就是上甘岭村。11号阵地东侧有一条山间公路,公路向东延伸至537.7高地北山。

1952年秋季,志愿军发动反击行动的战略部署图。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地形下,战斗指挥和部队调动变得异常复杂。然而,山势的前后起伏和曲折蜿蜒,反而为从不同角度观察战局提供了便利,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敌情。基于此,李德生提出了他的建议。

李德生的提议被采纳后,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实施这些严格的通信监控手段,上级指挥部能够实时精准地获取从团级到前线班组的敌我动态,极大提升了作战指挥效率。尤其是在步兵与炮兵协同作战时,步兵观察站充当了炮兵的“眼睛”,在紧急情况下直接为炮兵提供目标定位,使炮兵迅速以密集火力打击敌军,有时甚至能一次性消灭整连整营的敌人。

李德生,时任第12军副军长,被任命为第31师和第34师反击行动的总指挥,负责协调两支部队的作战行动。

1952年11月1日晚上,第12军第31师第91团接手了第15军负责的597.9高地防务。李德生向他们下达命令:“你们必须全力以赴,想尽一切办法击退敌人,确保阵地不失!”

在上甘岭前线,战场空间非常有限,敌军炮火异常密集。如果投入过多兵力,只会增加伤亡,然而又必须坚守阵地,及时掌握敌军动向,随时准备应对各种规模的连续攻击。面对这一难题,李德生对第31师第91团的作战方法产生了兴趣。

在金城防御战中,第91团不仅深入掌握了坑道战和阵地战的技巧,还通过分析敌军的作战模式,增强了应对能力。为了提升团队战斗力,团部组织了班以上骨干的集中训练,并邀请战斗英雄分享实战经验。这些措施使得在上甘岭观察敌军行动时,团队成员对敌人的战术不再陌生,对胜利充满信心。基于对敌军活动规律和上甘岭地形的深入分析,团领导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战斗部署:前方兵力较轻但火力强大,后方则兵力充足。全团的九个步兵连从五圣山到前线依次排列,形成九个梯队,确保师、团有足够的预备队应对敌人的连续进攻。这种部署不仅在大规模部队中实施,即使是最前线的小组,也通常由小组长带领一名战士坚守阵地,另一名战士则作为后备。李德生对这种被称为“小兵群战术”的部署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种巧妙的战术安排,让我方在敌军炮火猛烈攻击时,阵地上的兵力分布稀疏,有效规避了敌军的火力优势,从而将伤亡降到最低。然而,当敌军大举进攻,试图占领我方阵地时,我军的炮火、冲锋枪、机枪以及手雷、爆破筒等武器迅速发挥了关键作用,对敌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李德生随即下令将第91团的作战策略进行系统梳理并全面推广。基于这一战术模式的运用,参战部队在后续行动中屡获战果,作战效能显著提升。该部署经验的有效推广,使部队在实战中展现出更强的作战能力,取得了优异的战绩。

上甘岭之战是朝鲜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这场战斗发生在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之间,地点是朝鲜半岛中部的一个小高地。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手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双方在这片狭小的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斗异常残酷。志愿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最终守住了阵地。这场战役不仅体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顽强,也成为了朝鲜战争的重要转折点,对整个战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朝军队的士气,同时也让对手认识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11月2日早上7点,敌军对597.9高地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一开始,他们用密集的炮火对志愿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打出了近10万发炮弹。坦克开到山脚下近距离射击,还出动了100多架飞机轮番轰炸,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志愿军阵地上顿时硝烟四起,土石乱飞,地面工事全被摧毁。从10点开始,敌军调动了美7师的一个营、美空降187团的一个营、哥伦比亚营,以及南朝鲜军第9师30团的两个营,从多个方向、分多批次对597.9高地发起了40多次猛烈进攻。在最前沿的东侧9号阵地,志愿军第91团的一个班表现得非常出色。他们既勇敢又聪明,灵活利用弹坑、岩石和残存的工事,分成两个小组轮流作战。在后方炮火的支援下,他们激战一整天,成功击退了“联合国军”一个排到两个多连的7次进攻,歼敌400多人,自己只有3人受了轻伤。这场战斗成为小规模部队作战的典范,得到了中朝联合司令部的高度赞扬。(《抗美援朝战争史》第3卷)

截至11月5日,敌军经过四天的连续攻势,未能取得任何进展,已无力对597.9高地发动大规模攻击。同日,第3兵团指挥部对驻守上甘岭的部队进行了重新安排,由第12军接管原第15军负责的防区,并正式设立五圣山战斗指挥所,具体安排如下:

第12军第31师负责防守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其中第91团和第93团驻守597.9高地,第92团则执行537.7高地北山的反击任务。同时,第34师第103团返回平康以北地区,接替第31师第92团,成为第15军第44师的预备队。第34师带领第106团在文岩里地区集结,第100团则在洗浦里和后坪里之间地区集结,进行动员,准备在第31师之后,投入五圣山前沿阵地的反击作战。

为提升作战效率,五圣山战役指挥部(第15军前线指挥部)正式成立,由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担任总指挥,负责统筹第31师、第34师的反攻行动,并协调第15军第29师的支援任务。该指挥部直接受第15军军长秦基伟领导。(参考《抗美援朝战争史》第3卷)

在之前的战斗中,李德生带领前线部队集中火力反击了试图占领597.9高地的敌军。目前,除了11号阵地,志愿军已经重新夺回并稳固了该高地的大部分区域。鉴于这一进展,3兵团指挥部决定调整战略重心,将主要作战任务转向东部,目标是重新控制并加强537.7高地北山阵地的防御。

这次行动中,我方在火力配置、兵力安排和战术运用上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和详细的规划,整体部署严密有序。

为确保战斗指挥更加有效,李德生指派第31师副师长李长林亲赴前线,直接负责537.7高地北山的作战指挥工作。

攻打537.7高地北山的战斗异常艰难。南边的主峰被敌军占据,北山距离敌人阵地仅100多米,完全暴露在对方眼皮底下。西侧597.9高地的11号阵地被敌人控制,火力覆盖着北山;东边又遭到注字洞南山的侧翼火力压制。这个阵地孤立无援,三面受敌。更糟的是,敌人占领北山表面阵地后,日夜不停地修建了坚固的野战工事,布设了铁丝网和地雷等障碍物。只有少数坑道还在友邻部队的坚守中。

李德生精心策划了对537.7北山的进攻,考虑到任务的艰巨性,他决定让第31师的两个主力团联手行动。第92团在团长李全贵和政委孙坚的带领下,负责主攻537.7北山。同时,第93团的一部分兵力则对西侧的597.9高地11号阵地发起攻击,以此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确保第92团在西侧的安全。第93团的2、3营由团长李基中和政委吕光赞指挥,作为后备力量随时待命。李德生对这次行动充满信心,因为他获得了强有力的炮火支持。

我军在步兵部署之外,计划使用50门榴弹炮对537.7高地进行密集炮击,同时用13门榴弹炮压制注字洞南山的敌方火力。此外,12门卡秋莎火箭炮将进行两次齐射。一旦反击成功,6个榴弹炮连将在阵地前方1200米处建立固定封锁区,对敌方的反扑部队实施火力拦截。这种规模的强大火力集中攻击一个小型阵地,旨在摧毁敌方支援力量,在朝鲜战场上尚属首次。

11月8日,李德生对第31师攻打537.7北山的方案进行了调整,随后提交给3兵团。王近山等人收到报告后回复:“8日的作战安排已收到,这次的火力安排、兵力分布和战术设计都很详细,我们觉得非常妥当。除了要求各部队严格执行外,还要确保与驻守坑道的部队保持沟通,避免他们在前两轮火力准备时因不了解情况提前行动而受损。”

11月11日下午4点30分,在强大的火力支援下,第92团成功夺回了537.7北山的全部阵地,并成功接应了在坑道中坚守的友军部队。随后,第92团、第93团和第106团继续坚守537.7高地北山,使敌军无法前进。同时,进攻部队成功反击了597.9高地的11号阵地,并采用小规模战术,成功抵御了敌军40多次进攻,消灭了1000多名敌人。到11月20日,敌军彻底停止了进攻。至此,597.9高地完全恢复了战前的状态。

志愿军在上甘岭的一个阵地区域。

11月15日,3兵团司令部发布嘉奖令,表彰第12军的出色表现。该部队在完成阻击任务后,迅速投入五圣山前沿的战斗。他们在15军已取得的胜利基础上,配合强大的炮火支援,士气高昂,成功击退了敌军连续多日的多次反攻。第12军坚守的597.9高地始终未被攻破,特别是在11日晚的反击行动中,一举夺回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他们在战斗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坚韧,迅速构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灵活运用战术。兵团首长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这种小规模、独立作战的风格,既能以最小的代价守住阵地,又能大量消灭敌人。战斗将持续到完全恢复我方原有阵地,直至敌军不敢轻易进犯为止。虽然嘉奖令中没有直接提到前线指挥官李德生,但这无疑是对他指挥能力的高度认可。

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敌方损失巨大,美军第7师因伤亡惨重被迫西撤。南朝鲜军的第2师和第9师也遭受重创,无法再组织大规模进攻。到了12月3日和4日,第106团成功击退了敌人最后一次由两个多营发起的强攻。此后,敌方再无能力发动大规模攻势,537.7高地北山的阵地因此得到了彻底稳固。

11月28日,第31师接到命令,将597.9高地的防守任务交给15军接管。随后在12月15日,第34师第106团也接到指令,将537.7北山的阵地移交给15军。随着战役的结束,五圣山前线的指挥所被正式解散。李德生与15军的战友们告别后,回到了第12军继续工作。至此,第12军成功完成了在上甘岭战役中的全部作战任务。

谈到上甘岭战役,亲身经历枪林弹雨的李德生表现得很谦逊,他表示:

这场载入史册的上甘岭战斗,充分展现了15军与12军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英勇精神。在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决策下,在志愿军总部和3兵团各级指挥员的正确领导下,各兵种、各部队密切配合,共同谱写了这场壮烈的胜利篇章。这场战役的成功,是全军上下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高超的战术水平。

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会认同,真正决定上甘岭战役胜利的关键人物是李德生。

0 阅读:29
星空巨影

星空巨影

星空巨影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