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贺光辉在薄一波身边担任秘书已近五年,即将调任新职。在贺光辉离开前,薄一波特意与他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针对贺光辉未来的政治生涯,薄一波为他提出了详细的建议和规划。
薄一波认为,担任秘书虽然能经常接触领导,学到很多知识,但相比起来,不如在具体部门实际工作中更能展现个人能力。作为一位资深革命家,薄一波始终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推荐,愿意将有能力的人推向重要岗位。因此,他将贺光辉安排到国家新设立的关键部门,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以帮助他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和成长。
1979年1月,邓公与刚结束12年冤案的薄一波进行了首次交流,询问他对未来工作的看法。薄一波立刻回应,表示愿意接受中央的任何安排。随后,薄一波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并兼任机械工业委员会主任。邓公在此时提出,希望薄一波在机械工业领域扮演“秦始皇”的角色,推动重大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
薄一波在赋闲多年后,一直渴望重新投入工作。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挑选一位熟悉自己情况的秘书,以便更好地协助他。最终,他认定贺光辉是最合适的人选。
几周后,贺光辉在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忙碌时,院长突然通知他:“部长办公室来电,让你立即过去。”贺光辉迅速停止手头工作,立即前往周子健部长的办公室。
贺光辉前来拜访周部长时,得知其外出未归。秘书告知:“薄一波同志有事找你,详细情况我们也不太了解。他最近刚复职,目前住在协和医院,你可以直接去那里见他。”
贺光辉对薄一波非常了解。他们俩在1956年就认识了,当时贺光辉在李富春的办公室工作。因为工作的关系,他和薄一波经常见面,一起合作的日子里,贺光辉对薄一波非常尊敬。
在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薄一波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经济建设中必须重视“二三四”三大比例关系。这一观点在会议现场引发了广泛讨论和强烈反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会召开前,薄一波已经就这一议题与周恩来总理、李富春等领导人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意见交流。
贺光辉曾在李富春身边担任秘书,有机会直接观察到薄一波与李富春之间的书面往来。据贺光辉回忆,薄一波对文字要求极为严谨,哪怕是一个词或一个表述,都会专门致电李富春,反复商讨,确保准确无误。
有一次,薄一波、李富春、李先念和谭震林四位副总理向毛主席做了工作汇报。汇报结束后,薄一波让贺光辉到他家里,开始梳理毛主席在汇报中的讲话内容。薄一波凭借记忆和笔记,有条理地口述,贺光辉负责记录。整理完成后,贺光辉把记录交给薄一波审核。通过这次整理毛主席的谈话,贺光辉从薄一波身上体会到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在前往拜访薄一波的途中,贺光辉内心充满喜悦。回顾过去,两人已有十多年未曾交流。
贺光辉走进协和医院的病房,发现薄一波正穿着病号服在桌上写字。薄一波一看到他进来,立刻放下笔,热情地上前迎接。
光辉,总算找到你了!真是费了不少劲。中央已经批准我重新上岗,我琢磨着需要个得力助手,想来想去觉得你最合适。我找了你好一阵子,最后是通过原经委办公厅主任韩增胜才打听到你的下落。
薄一波随后询问贺光辉:"你愿意来协助我几年吗?担任我的秘书?"贺光辉立即礼貌地回绝了。他解释道,过去十年间,由于"文革"的原因,他们之间完全失去了联系。此外,他谦虚地表示自己的写作能力有限,可能无法满足薄一波的期望。他担心如果工作不称职,会影响到薄一波的日常工作。
薄一波明确表态,他已经详细核查了贺光辉在“文革”期间的表现,确认其没有任何问题。他认为,贺光辉不仅严格遵守纪律,工作态度也十分严谨。最重要的是,贺光辉对党的忠诚无可置疑。
面对薄一波的盛情相邀,贺光辉不便推辞,随即担任了他的秘书职务。那时,薄一波尚未设立固定办公场所,仍暂居在国务院第二招待所。贺光辉上任后的首要任务,便是为薄一波物色一个合适的办公地点。
一开始,组织安排薄一波住在史家胡同的一个大院里。薄一波觉得地方太大,有点浪费资源。于是,贺光辉又找了几个地方,最终决定让薄一波在中南海的庆云堂二号楼办公和居住。
【贺光辉离开时,薄老推荐他到国家重点部门磨炼】薄一波在听取各方意见时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他告诉贺光辉,意见分歧是科学讨论的常态,就像戏剧需要不同角色才能出彩一样,问题往往具有多面性,单一视角难以全面把握。他强调不应主观认定自己的观点必然正确,而应客观看待他人的看法。贺光辉对此深有启发。
在开展调研时,薄一波不仅注重听取汇报,更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据贺光辉回忆,他曾陪同薄一波前往大同煤矿进行调研。当时,薄一波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执意要深入井下查看实际情况。考虑到安全问题,贺光辉多次劝阻,希望他不要冒险下井。
薄一波坚定地表示:“工人们每天都下井,我为什么不行?”由于他的再三要求,贺光辉最终不再阻止。贺光辉回忆说,薄老进入矿井后,径直前往最深处的采煤工作面,一边观察一边称赞新采用的液压支柱综合采煤技术。
当时,"宝钢建设"成为机关内部热议的焦点。支持者主张推进项目,反对者则认为经济形势不佳,不宜投入巨资。为了解决这一争议,薄一波与贺光辉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地考察和深入分析。经过全面调研,最终达成共识:宝钢建设具有战略意义,且将厂址定在上海是合理的选择。
担任薄一波的秘书,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他对贺光辉的要求十分严格,强调任何文稿都必须经过仔细斟酌和反复推敲。在起草重要文件时,薄一波往往会亲自执笔,尤其是涉及中央的电报和报告。即使工作繁忙、时间紧迫,他也不会假手于人,要么亲自撰写,要么至少提供详细的提纲。
贺光辉和李富春、薄一波的关系超越了工作层面,更像亲人。1956年4月,他们一起去西安、成都考察。某天吃完晚饭散步时,薄一波随口问贺光辉:“结婚了吗?”蔡畅在旁边接过话:“早结了,连孩子都有了,他老婆还是教他俄语的老师!”
薄一波听完,打趣地对贺光辉说道:"你可真有胆量,连老师都敢追!"这句玩笑话瞬间让气氛轻松起来。后来贺光辉担任薄一波的秘书时,薄老时常会开些小玩笑,相处起来就像自家人一样亲近。
1983年7月,薄一波特意找来贺光辉,向他交代了一些重要事项。
光辉,你在我手下已经干了将近五年,现在年纪也过了五十,是时候让你去其他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了。我打算安排你去国家体改委,那里是个新成立的机构,工作内容丰富,挑战性强,是个能让你充分发挥能力的好地方。
薄一波为贺光辉的仕途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他清楚贺光辉具备出色的工作能力,若将其安排在关键岗位上,必定能取得显著成绩。对于薄一波的举荐,贺光辉内心充满感激之情。
在分别之际,薄一波叮嘱贺光辉,到了新岗位要注重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面对难题要深入思考,反复琢磨。同时,要保持谦逊态度,多听取同事建议,与团队紧密合作。这些教诲,贺光辉始终铭记于心,并在多年工作中践行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