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运动损伤发生后,一定要静养吗?

老陈的备忘录 2024-10-29 15:13:09

运动损伤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随着运动的人数和频率增多,目前运动损伤发生率为10%~20%,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相关资料显示,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率高达75.27%~77.63%,其中关节、韧带损伤最常见(占37%),其次是皮肤擦伤(占33.9%)和肌肉损伤(占22.9%)。而损伤部位以膝关节和踝关节最为多见。这些数据都在提醒我们,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需要关注的是,许多的人在产生了运动损伤后,都会默认选择静养,正所谓伤筋动骨一百天,认为只要休息足够就没事了。但是有时候,休息并不是绝对正确的选择,长时间的休息可能会导致损伤部位周围的肌肉萎缩。

一般而言,在适当休息后,不对损伤部位产生刺激的前提下,进行适量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锻炼受伤部位周围的肌肉,以此来保证肌肉和关节的正常活动。

运动损伤的类型和发生原因

可能引发运动损伤的原因很多,其中内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机体的解剖结构(如肌肉、骨骼、关节)异常、健康体适能水平(如肌肉力量、耐力和柔韧性)较低、运动技术缺陷、准备活动不足等;外因主要包括运动场地、设施条件、运动装备、运动时间段、气温、气压等。运动损伤大致可分为两类:急性运动损伤和慢性运动损伤。

急性运动损伤:在直接或间接外力的作用下而产生的损伤,例如扭伤、拉伤、骨折、撞击等,在经历急性运动损伤后通常症状都会迅速出现,并且还会伴随着剧烈的疼痛、局部肿胀等现象。对于急性损伤,首要原则是遵循“rice”准则: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

慢性运动损伤:慢性运动损伤通常分为陈旧伤或者劳损伤这两类,由于反复长时间的过量运动导致某部分肌肉过度疲劳,在长期的负担下超出了软组织所能承受的能力,导致局部的过劳致伤。这类损伤可能需要调整运动习惯或技术、使用更适合的装备、增加休息时间等方式来进行干预。和急性损伤的处理不同,对于慢性损伤来说,完全停止运动可能不是必须的,但需要减少影响到受伤部位的活动。

不同运动损伤发生后可能采取的康复训练

运动损伤发生后要做好康复训练,这是重获活力与健康的关键。但康复训练不应延迟至损伤部位接近愈合时才开始,因为那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时机,可能导致关节僵硬或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因此,在运动损伤发生后,建议及时在医生或理疗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具体身体状况开展训练。

肌肉拉伤:初期以静态拉伸和冷敷为主,缓解肌肉内炎症和疼痛。在恢复阶段可进行逐渐加入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走、瑜伽等,以增强肌肉耐力。

韧带损伤:初期休息并冷敷待肿胀消失后,重点在于加强关节稳定性,可以进行平衡与协调性训练、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及强度的练习、使用护具支持保护受伤部位。

关节扭伤:初期需休息制动,随后进行关节的轻柔活动,逐渐增加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训练,如单腿站立、平衡板练习。

骨折:骨折康复需根据骨折类型和愈合阶段定制计划。初期以关节的轻微活动为主,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承重。愈合初期可尝试在非负重条件下进行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后续随着恢复进展可以加入肌力增强、灵活性提升等项目。

关节炎:适量的低冲击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能够减轻关节负担,同时增强心肺功能。温和的关节活动,如关节操,有助于维持关节功能。

过度使用损伤:关键在于适度休息与渐进性负荷恢复。通过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重复伤害,同时加入拉伸和强化训练,提高肌肉耐力和关节稳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骨骼或关节损伤,不建议长时间使用石膏固定,因为这可能导致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总而言之,运动带来的健康收益显著高于运动带来的损伤,因此我们应该科学、理性地认识运动损伤。通过正确的运动姿势、充分的热身和拉伸、适当的运动强度、合适的运动装备等,我们可以大大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同时,了解自己的身体,倾听身体的信号,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环节。而在发生运动损伤之后,我们也不应仅仅依赖静养,而应该在专业指导下,采取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以促进身体的全面恢复,重返运动。

0 阅读:0

老陈的备忘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