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中插图素材源自网络,侵删。
在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期间,召开了以“二十八载再出发·京剧奋进新征程”的主题研讨会,与会人员总结中国京剧艺术节举办十届以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思考京剧发展现状,探索京剧未来,对京剧传承和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2024年三月号的《中国京剧》杂志刊登了与会者的发言摘要。看了曾经同为京剧演员的李佩红和叶金援两人了发言摘要,两位演员的发言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风格与深度,对此,我心中颇生感慨。
很显然,其中一人的发言内容主要由套话、空话和自我表扬所构成,这样的发言虽然表面上听起来华丽动听,顺耳顺心,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行业的深刻见解,它无法为京剧艺术的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相比之下,另一位演员的发言则直面武生行当的困境与危机,展现了坦诚与勇气,显得更为真实、深刻,他的发言不仅揭示了京剧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经过长期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京剧艺术几十年来的式微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有助于推动京剧艺术的发展,能够激发行业内外的关注和思考的发言,与有可能产生误导误,让人误以为京剧已完美无缺,无需探索与改进的发言,哪一种更有价值?更会为人所听取呢?我想答案不言自明。
附:李佩红,叶金援发言摘要(录自《中国京剧》2024年三月号,侵删)
李佩红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教授
艺术盛会助推学子成长
中国京剧艺术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传统文化在国家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而实施的重要文化举措。自1995年首届中国京剧术节举办,至今已经举办了10届,跨越了近30年的历程,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突出的文化成就,和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京剧艺术从业者,推动了京剧艺术在新时期的繁荣发展,为我国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与京剧节四度结缘,1995年作为演员第一次参加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演出程派名剧《锁麟囊》。
2014年,又带新创排的程派京剧《墙头马上》参加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展演。
2017年,该剧又在南京登上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舞台。
今年,我以戏曲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带领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以及附属中专的学生参加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
我感受到京剧艺术在新时期得到的新发展,感受到戏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感谢组委会给予我们学生参加京剧节活动的宝贵机会。
在未来,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还将始终深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署,发扬"守正创新"的艺术准则,坚持不懈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培养更多品德正、基础厚、专业精、实践强的艺术人才。
叶金援 北京京剧院一级演员
对京剧武戏的传承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京剧武戏在戏曲整体结构里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京剧发展历史中前辈艺术家创造了大量武戏经典之作,涌现出众多著名艺术家,产生很多流派,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表演艺术遗产。
国家几十年来为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给予了政策上的保障,资金上的扶持,文化和旅游部也为京剧的弘扬举办各种展演项目,京剧人也始终秉持着守正传承,不断创新的敬业精神!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新时期遇到了新问题,一个是人才的培养,一个是剧目的创新。
旧时代从艺学戏是求生存,家境贫寒入科班经八年刻苦磨练,成为戏曲名家,开宗立派。而今学戏是出自热爱京剧这门艺术,追求的是成为主演明星,缺乏了吃苦耐劳拼搏奋斗精神,从艺初衷发生了质的变化!
现在的学制自附中到大专再到大学、研究生,要学的知识增多,学制拉长,反而专业基础薄弱不够扎实。
武戏演员要保持技术良好状态就必须天天进行日常训练,可是演出市场收入多少又关系着每月工资的高低,必须增加演出场次,必然同时也就增加了排练工作量,一天三班奔波于排练厅和剧场,精疲力尽,功夫自然下降。
武戏的精彩绝对靠的是演员的实力与群体紧密的配合程度,长时间共同对戏的打磨,若减化训练排戏流程,戏一定是低质量的。
另一个问题是武戏创新被边缘化,很多新排剧目武戏只是镶边添彩,以武戏为重点的新创剧目凤毛麟角。
为了京剧的完整综合性,需要重视起对武戏人才的培养和剧目的创新,这需要我们的管理者做长远实际周密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