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黑龙江渔民捞到珍稀怀孕大鱼,上百岁重996斤,后来怎样了?

荷言的阅微笔记 2025-01-11 16:27:42

2018年,黑龙江抚远的三位渔民,打捞上一条重达996斤的大家伙。

当地渔政部门和水产专家得知后,立即赶到现场。

经检验,这条大鱼少说有上百岁,肚子里还怀着数百万枚鱼卵。

政府当即决定,出资22万将这条大鱼收购!

这条鱼究竟是什么品种,能让政府出动购买?

千斤达氏鳇现身黑龙江

2018年5月19日,三位渔民驾驶着一艘小型柴油渔船,向着黑龙江的抚远段驶去。

马红军是这支船队的领头人,三十多年的捕鱼生涯,让他对黑龙江的水性了如指掌。

老王和小张虽然年轻,但跟随马红军多年,早已是捕鱼的好手。

三人配合默契,手上的活计熟练而有序,约莫半个小时后,是收网的时候了。

小张和老王开始用力拉网,渔网却纹丝不动,仿佛被什么东西牢牢钩住了。

马红军见状,心中一惊,暗想:莫非是网住大鱼了?

他连忙接过渔网,仔细感受着网中的分量和异样。

凭着多年的经验,马红军断定,网中必定是条大家伙!

为了避免大鱼挣脱,马红军吩咐老王小张谨慎操作,千万不可大意。

三人小心翼翼地用绳索和铁钩,牢牢控制住了这条大鱼。

马红军当机立断,决定先把大鱼拖到岸边的浅滩上再说。

渔船在江面上缓缓移动,拖着大鱼向岸边靠近。

然而,当渔船抵达浅滩,三人却发现,即使在浅水区,他们也无法将大鱼拖上岸。

这条鱼实在是太大太重了!

无奈之下,马红军只得大声呼喊岸上的渔民伙伴们前来帮忙。

十多名渔民闻讯赶来,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将这条大鱼成功拖上了岸。

众人定睛一看,无不惊叹,这竟是一条罕见的达氏鳇!

它体长达3.59米,体重高达1028斤,去除杂物后的净重也有996斤之多。

如此庞然大物,在场的渔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有经验的老渔民仔细端详,判断这条达氏鳇至少有100多岁高龄了。

再看它高高隆起的腹部,显然是一条怀卵的雌鱼,保守估计,它腹中的鱼卵数量当在180万枚以上。

这样一条巨型达氏鳇,对于当地渔民而言,可谓是几十年不遇的奇事。

据老一辈渔民讲,上一次捕获如此大体型的达氏鳇,还是在四十多年前呢。

有人羡慕的说:“老马这下要发大财了,看这鱼,少说得卖百万啊!一夜暴富了啊,老马!”

然而,马红军和老王、小张三人却面面相觑,心中感慨万千。

外行人不知道,他们还能不知吗?这达氏鳇可是国家保护动物,是不能捕捞的。

想到这,马红军当即做出决定,向当地渔政部门报告此事。

很快,渔政人员和水产专家赶到了现场。

政府部门高价收购

当地渔政部门和水产专家经过商议,一致认为这条百岁雌性达氏鳇,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考虑到达氏鳇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且野生种群数量极为稀少。

政府决定出资22万元,将这条鱼收购下来。

很快,这条达氏鳇被安全地转移到了当地的水产研究机构。

由于它体型庞大,在捕捞和运输过程中还是难免受了一些皮外伤。

研究人员对它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对伤口进行了细致的清创和包扎。

在专业人士的悉心照料下,这条大鱼很快恢复了健康和活力。

让研究人员更加兴奋的是,这条雌性达氏鳇正处于怀卵状态,距离产卵时间,大约还有一个月。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这批鱼卵,研究团队决定对这条母鱼进行人工催产。

研究人员精心调配催产药物,并对母鱼所处的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控制。

包括水温、光照、溶氧量等各项指标。

在这些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母鱼终于在某个深夜成功产下了大量鱼卵。

研究人员兴奋地合不拢嘴,他们小心翼翼地将鱼卵收集起来,并第一时间送入特制的孵化器中。

大约一个月后,第一批鱼苗破壳而出,研究人员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育苗工作中。

他们精心调配营养均衡的特制饲料,对每一尾鱼苗的生长状况进行追踪记录。

几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曾经只有指甲盖大小的鱼苗已经长到了20厘米左右。

在养殖池中生机勃勃地游弋,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

研究人员当即决定将它们,放流到黑龙江的干流和主要支流中。

放流工作分多批次进行,每次都有专人护送,确保鱼苗能够安全抵达目的地。

濒临灭绝的庞然大物

达氏鳇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上亿年之久,见证了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

如今,这个物种主要栖息在中俄界江黑龙江及其支流中,是这些河流生态系统的顶级肉食性鱼类。

达氏鳇之所以备受人们的青睐,不仅在于其鱼肉鲜美,更因为它们的鱼卵可以制作出世界闻名的鱼子酱。

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捕捞技术的提升和渔业的快速发展,达氏鳇的种群数量开始急剧下降。

一方面,现代化的捕捞工具大大提高了捕捞效率,使得渔获量远远超过了种群的承载能力。

另一方面,河流污染加剧,水坝建设阻隔了洄游通道,产卵场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在多重压力之下,达氏鳇的命运岌岌可危,进入二十一世纪,达氏鳇的处境更加艰难。

经过评估,它们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为了挽救达氏鳇,保护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们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和贩卖行为。

加强河流生态治理,严控污染,修复被破坏的产卵场。

还大力宣传达氏鳇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然而,单靠保护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从根本上缓解达氏鳇野生种群的压力,必须另辟蹊径。

我国科研人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开始研究达氏鳇的人工驯养和繁殖。

他们克服了诸多技术难关,攻克了亲鱼选育、催产、孵化、育苗等关键环节,终于实现了达氏鳇全人工繁育的突破。

如今,国内已经建立了多个达氏鳇养殖基地,养殖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这些人工养殖的达氏鳇不仅可以持续供应鲜美的鱼肉,还能提供制作鱼子酱的原料。

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对野生种群的捕捞压力。

更为重要的是,这为野生种群的恢复提供了宝贵的种源。

通过定期放流,人工繁育的子一代有望重新充实野外种群,修复残破的种群结构。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达氏鳇的保护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人工养殖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恢复它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只有河流生态得到全面修复,产卵场、索饵场等关键栖息地得到保护,达氏鳇才能真正远离灭绝的阴影。

结语

一些渔民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的行为,让野生达氏鳇的种群一度濒临灭绝的边缘。然而,我们却不能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渔民。

保护达氏鳇,不应该以牺牲渔民的利益为代价。真正的出路在于,在加强执法、打击非法捕捞的同时,也要关注渔民的生计问题,帮助他们转型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哈尔滨新闻网-2018.5.21-《抚远仨渔民黑龙江内 捕获千斤重“百岁”鲟鳇鱼》

2.澎湃新闻-2018.5.21-《渔民捕获千斤重百岁鲟鳇鱼 水产部门花22万收购》

3.哈尔滨日报-2018.5.21-《渔民捕获千斤重百岁鲟鳇鱼 水产部门花22万收购》

0 阅读:16
荷言的阅微笔记

荷言的阅微笔记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