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指点蒋介石退守台湾?又是谁建议毛主席先夺台湾?

花开半夏千古 2024-08-07 01:13:15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主力一败涂地,损失殆尽。虽然蒋介石幻想着利用长江天堑挡住解放军的攻势,但明眼人包括他自己都知道长江天堑也只能阻挡一时,这也就意味着蒋介石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退路。

而关于这条退路,现在大家都无一不晓。只不过当时国民党内部的高官中给蒋介石提出的选择却并非只有台湾一个,而是三个,一个是退守四川,第二个是退守大西南,也就是广西和云南等地,第三个才是退守台湾。

而从后来者的角度而言,不得不说提出退守台湾对国民党而言是良策。

那么又是谁给蒋介石提出了退守台湾的策略呢?令人惊讶的是他并不是军事将领,而只是一位地理学者,他就是张其昀。

有趣的是几乎与此同时,还有一位知名学者向毛主席谈到了台湾的重要性,此人名叫杨杰,曾经也是蒋介石的高参。

张其昀生于1901年,老家是浙江宁波。

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热爱读书,1915年,只有14岁的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四中学。

在校拜历史学大师洪允祥和地理学大师蔡和铿为师,在两位大学者的指导下,他将历史和地理两门学科融会贯通。

18岁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又拜同盟会学者刘伯明为师,接触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他的运气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几年后,他又得到了清末大学者大活动家梁启超的赞赏,让他一跃成为了国内知名学者,当时他只有20岁出头,不得不说,高端人脉确实可以让一个普通青年快速的崭露头角。

之后在多位名人的指引下,他成为了国内著名的地理学家,创作并出版了《本国地理》一书,这为他进入政界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来他和蒋介石的“笔杆子”陈布雷成为莫逆之交,在陈布雷的推荐下,蒋介石提拔他担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首批部聘教授,并当选第二、第三、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虽然职位不高,但蒋介石很欣赏他的才学,经常以私人身份邀请他吃饭,虚心向他请教关于地理和历史的问题,因此也成为了蒋介石的“高参”之一。

三大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忧心忡忡,不知道该退到哪里,于是询问他的看法。

他坚决主张退到台湾,并提出了三个理由,第一是台湾海峡是天险,解放军五大野战军只有陆军,没有海军,可以阻挡野战军的追击。第二是台湾地区物产丰富,粮食产量也很高,而且有工业基础,可以自给自足。第三是台湾的位置更靠东,能和美国在远东部署的防线衔接起来,可以借助美国的力量。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理由都是退居西南、四川无法比拟的。于是蒋介石果断采纳了他的建议,几十年过去现在看来,他的建议确实帮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大忙。

在蒋介石考虑退到台湾的时候,其实延安方面也有人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外界普遍认为精通历史的毛主席一定想到了蒋介石可能退到海岛上,但受制于当时没有海军,只能接受这一结果。

但其实还有一个人,曾经给毛主席提过建议,要防范蒋介石退到台湾,此人名叫杨杰。

杨杰生于1889年,老家是云南大理。相较于张其昀出身名门,他则出身贫寒。

但他却勤奋好学,1911年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跟随孙中山发起辛亥革命,后来成为蔡锷将军的部下,曾指挥 2000部队击溃了1万多敌人,取得黔东大捷的胜利,名震海内。

1921年他再次赴日本留学,成为日本陆军大学的尖子生,期间法国的霞飞元帅曾和他探讨过军事,想带他去法国发展,被他果断回绝。

1924年回国后,他先后在冯玉祥和蒋介石的部队里任职,在中原大战时期,他多次献出奇谋,让蒋介石彻底赢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但在抗战时期,他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不满,两人就此分道扬镳。后来他开始亲近延安,但没有选择入党。他还建议毛主席设法防止蒋介石逃到台湾,事实证明这一建议很有前瞻性。1949年9月,他被蒋介石下令暗杀,198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这两位见识非凡的人几乎都意识到了台湾的重要性,但很多时候,现实很难因为少数人的睿智判断而发生变化,因为人毕竟只是历史中的一部分,是沧海一粟,也更要受到很多现实原因掣肘。

0 阅读:0

花开半夏千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