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的入药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中就有记载。据说,麦冬和自己的姐姐天冬是天上的两位仙女。天冬干练灵巧,爽直,性格盛于妹妹;麦冬文静秀气,貌美,并喜用淡紫色或白色的花朵装扮自己。
她们在天上见到人间虚痨热病的病魔到处行凶,致使人们面簧肌瘦,燥咳吐血,口渴便秘,死者众多,十分可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786afcb7f1a793ad2881c9b48ccc41b.jpg)
姐妹俩十分同情人间疾苦,决心下凡解救。大姐就在我国东南、西南、河北、山东、甘肃的山谷、坡地疏林、灌木丛中生根落户,小妹麦冬就在我国的秦岭以南浙江、四川一带的溪边、林下安家落户。
姐妹俩出没在偏僻地带为那些被病魔缠身的病人奉献自己,和病魔作斗争。姐妹俩虽然都能赶出肺胃阴虚、肺胃燥热、便秘的病魔,又根据两个人的性格有所侧重。
大姐对火、燥二魔的清除的力度大于妹妹,直至入侵肾部的魔鬼;小妹性格文静力弱,但主攻心中燥魔不在话下。二人合作,水火既济,促人康泰。
早在《 神农本草经》将麦冬列为养阴润肺的上品,言其“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本草分经》则称麦冬“甘、微苦,微寒。润肺清心、泻热生津、化痰止呕、治嗽行水”。
《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
中医认为,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胃、肺、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ee20dba873bccdb3730562f526acb72.jpg)
目前,市场上的麦冬也是鱼龙混杂,有其他植物来源的块根掺杂作为麦冬类药材销售比如沿阶草、四川沿阶草,连药沿阶草、短药沿阶草等。
根据产地不同,麦冬又被分为川麦冬和杭麦冬(也叫做浙麦冬)。从历代本草记载中来看,从明代起就认为浙江地区产的麦冬质较佳。《增订伪药条辨》中对各个产地的麦冬进行了描述,也认为浙江产的麦冬质量较好。
很多人很容易上火,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咽喉干燥,夜间口干,甚至要起身喝水,吃点辛辣燥热的食品就咽痛,还经常扁桃体发炎,又会大便干燥、周身烦热,这些都是麦冬的适应症。
通常麦冬会搭配少量半夏,因为麦冬性偏凉,过量饮用有可能会伤及脾胃,为了缓解麦冬的寒凉之性,会加上少许半夏。
半夏性温偏燥,配上了麦冬,半夏就不那么燥烈了,有了半夏,麦冬也没那么寒凉了,这就是中药之间的配伍应用,往往会将副作用减为最低,同时又增加了其治疗作用,比如张仲景的麦门冬汤(麦冬,人参,大枣,甘草,半夏,粳米)就是使用了这样的搭配方法。
掌握了麦冬滋阴降火的特性,对于一些火热症状,自然就会想到麦冬。对于一类易上火人群,喝酒、熬夜、吃火锅后导致的鼻子出血,就可以用麦冬治疗,如果配上生地黄,效果会更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cff29db26f763b7a38d1a9f2056c0d5.jpg)
在中医古籍《济生方》中便有这样的记载:“麦门冬饮:麦冬、生地黄各一两水煎服,治衄血不止。”此处记载的“衄血”指的便是鼻出血。
《神农本草经》将麦冬列为养阴润肺的上品,言其“久服轻身,不老不饥”。可清金润燥,解渴除烦,凉肺热而止咳,降心火而安悸。
麦冬和乌梅一同泡水当茶饮,一个是甘味的,一个是酸味的,酸甘化阴,正好解决了夏季阴虚干燥导致的口舌干燥、干咳无痰等问题。
另外麦冬可以滋心阴,就是针对与心脏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心率快、心慌、说话都有气无力的时候,麦冬10克和人参或者西洋参10克相配,对于夏天天气热对身体的耗竭是个很好的补偿。
用户14xxx76
此方治鼻出血的确好用,永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