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味中药,养心、安神、治失眠,不能错过!茯苓:宁心安神

鸿朗说健康 2024-08-23 15:19:49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历来都是医家的常用补药,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汤等各类补药多用之。

《伤寒论》用茯苓安神的有两个方子,主要配伍也是白术。方子是:茯苓四逆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另外,猪苓汤中茯苓除健脾利水外,也有宁心安神的作用。

茯苓,是一种寄生真菌的菌核,多数寄生在赤松、马尾松等松树的树根上。茯苓用于养生的历史悠久,参考古文献发现在《诗经》中就提及用它养生。

而最先详细记载的专业书籍是《神农本草经》,认为茯苓是“上品”,提出“主胸肋逆气,寒热烦满咳逆,利小便,安魂养神”;紧接着《别录》中认为它“好睡”,就是助睡眠,还说它“消膈中痰火,调脏气,伐肾邪,益气力,保神守中”。

古人一直十分推崇用茯苓养生,比如《苏沈内翰良方校释》中把它誉为“仙家上品”;《本草衍义》说“益心脾不可缺也”;《汤液本草》说茯苓是“在天之阳”。

在古时候人们虽然推崇茯苓,但是茯苓一般生于松根之上,不好发现,所以属于“难得之物”,而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说成为平民的养生佳品,而它的养生益处在前边已经提到过,因此根据实际的用途可以分为五个方面阐述。

1用茯苓养生可以利水消肿。

脾是运化水湿的脏腑,茯苓甘能补脾,淡能渗湿,而且相对比较平和,既可以祛邪气,又可以扶正气,补而不峻、利水而不过,并且不会伤及正气,所以水气、湿气的积聚常用茯苓,而且不论虚实寒热均可。

如果外有表邪、内有水湿而肿的人,特点是身热而头中痛、烦躁口渴喜欢喝水,并且小便不利,可用茯苓与猪苓、泽泻、桂枝、白术;如果没有表邪,单纯的水湿积聚而肿、小便不利,可用茯苓与郁李仁、白术。

如果是脾中之阳不能很好的运化水湿,从而造成水液的积聚,不仅有肿的表现,同时脾胃还可能虚寒或者寒气大,可用茯苓、白术、黄芪搭档,以健脾胃,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如果脾胃虚弱伴有素来就湿气重,还伴有肿的表现,可用茯苓与白术、苍术、厚朴;如果脾胃虚弱伴有寒气而肿的人,养生可用茯苓与党参、山药、干姜,以健脾散寒。

如果是脾肾之阳的不足而肿,并且小便不利,可用茯苓与干姜、白术以及以毒攻毒的附子;如果是阴不足,则改用茯苓与猪苓、泽泻、阿胶。

2用茯苓养生可以除痰。

古人认为“痰饮必用茯苓”,而《世补斋》这本书中点明了原因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而《医宗必读》中提到“脾之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淤而生痰”,而且“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茯苓既能利水,又能健脾,所以可以清除痰之本源。

茯苓可以利水、健脾,而且相对平和,常与半夏、陈皮、甘草搭档,以除湿痰,这类人的特点是痰白而多、多汗、困倦,而且平素就喜欢吃肥甘之味,体态偏于胖。

如果是热痰则是由内火而生,或者痰热阻碍于肺,特点是痰黄、咳声粗哑,口干口渴、有黄鼻涕等,养生可用茯苓与桑白皮、贝母、瓜蒌仁;如果是寒痰则白而清稀,用到茯苓的方法比较难以掌握,因为搭档都是有毒之物,搭档是半夏、天南星、细辛,此方法非专业人士不可妄用。

3用茯苓养生可以健脾胃。

茯苓的特点是可以健脾,适合于脾胃虚弱而有饭量小、不爱吃饭、容易倦怠、没有力气的亚健康,养生可用茯苓与人参、白术、甘草,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四君子”。

4用茯苓养生可以除脾胃、肠道之湿气。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除湿,尤其适合脾虚湿盛而有的泄泻这种亚健康。如果是脾虚或者湿气重,则脾的运化减弱,从而清浊部分,混杂而下,清浊部分影响肠道而泄泻。

如果是脾胃虚弱而大便不成形甚至泄泻,可用茯苓与人参、白术一起补气健脾、止泻;如果是脾肾两个脏腑不足而经常的泄泻,养生可用茯苓与党参、炒白术、煨肉豆蔻,以达到温肾健脾的目的。

如果肠胃虚弱的同时感受湿邪,从而肚子里鸣叫且泄泻,养生可用茯苓与白术、泽泻;如果是湿邪偏盛,可改用与泽泻、猪苓搭档;如果是寒湿混杂,可用茯苓与苍术、厚朴、白术。

如果是湿热混杂,则用赤茯苓与葛根、黄连;如果是宿食不化,从而泄泻者,可用茯苓与焦山楂、车前子、葛根同用。

5用茯苓养生可以安心神助睡眠、助记忆。

茯苓的另一个特点是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并且还适合水湿之气过重而上凌于心导致睡眠不好的亚健康。

如果是心脾两虚,从而气血不足,出现心中不安、睡眠不好切容易忘事的亚健康,养生可用茯苓与人参、当归、酸枣仁,用以补心脾、益心血而安神。

如果是水湿过重从而心悸、晕眩、小便短且少、腿可能出现水液的聚集而肿,可用茯苓与桂枝、甘草、生姜同用,用以温阳利水、宁心安神。

如果是经常心神不安,恍惚而容易忘事,伴有心悸的人,养生可用茯神与沉香搭档研磨后用人参煮水冲着吃,如果是长期的情致不畅,从而出现睡眠不好、心悸的状态,可用茯神与香附搭档。

而茯神就是茯苓菌核中间与松树根接触的部分,以宁心安神为所长;此外,还有茯苓菌的黑色外皮叫做茯苓皮,善于走“表”,可以解肌消水液的积聚,以利水消肿见长;茯苓皮下的赤色部分称之为赤茯苓,善于补脾宁心。而现代常用的多是长得像豆腐块的茯苓块,文中所提到的茯苓就是指的茯苓块。

7 阅读:411
鸿朗说健康

鸿朗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