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其实没什么神的,你也能拥有|文史宴

文史宴说 2024-08-16 11:52:44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专门识得妖怪的各种变化,无论什么妖怪,都逃不过孙悟空的眼睛,一看就知道。西天路上,无数次妖精变化要诱骗唐僧,都被孙悟空看穿,无奈唐僧肉眼凡胎,还总为这个事跟孙悟空发生矛盾,最后还是免不了被妖精抓走,孙悟空再费劲巴拉地去救。

所以,火眼金睛已经成了识破一切变化和伪装的代名词,被用到各个领域。

那么这个火眼金睛确实是这么管用吗?其实西天路上孙悟空看不破变化的情况还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三调芭蕉扇的时候,牛魔王变化成猪八戒,把孙悟空已经弄到手的芭蕉扇又给骗回去了,把个猴子气的:“年年打雁,今年让雁啄了眼。”

还有,好多神仙变化给他们报信,或者给他们帮忙,他都没看出来,可见他这个火眼金睛也不是百试百灵的。

这就是咱们要讨论的问题了,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真的是像X光一样,一照就能揭皮断瓤吗?要那样他就不会有看不出来的时候了。

而且孙悟空这个火眼金睛也不是原始配置,也就是说他学艺的时候没学这个。这个是怎么来的?这是在太上老君八卦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烧出来的。您知道,太上老君把孙悟空搁在八卦炉里可不是为了让他练级,而是惦着把他弄死,炼成金丹,所以不会附带触发的福利。

他这个火眼金睛书里交代得清楚,是孙悟空为了躲避炉里的三昧真火,躲在八卦炉的巽位,这个位置没火有风。风就把烟刮进来了,七七四十九天,他的眼睛一直被烟熏,把眼睛熏红了,书里原文:“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

您看了吗,这火眼金睛其实是眼病,并不是什么特殊技能。所以说孙悟空看穿妖怪的变化也不是靠这个火眼金睛,而且整部《西游记》,孙悟空每次看穿妖怪,也没说是自己火眼金睛的作用,这个属于以讹传讹。

那他为什么能识破妖怪呢?,纵观全书各个回目,我觉得应该有三个原因:

一个是望气,神仙出来有仙气,妖怪出来有黑气、妖气。这个并不能完全就让孙悟空看出这妖怪是什么,但是应该能够有个大概的判断。

这个属于神话小说的范畴,但是在书里面也不算什么高难度的技能,就是唐僧,他也多少会点儿。还没有沙僧的时候,唐僧和孙悟空、猪八戒过黄风岭,风一吹过来,唐僧就觉得浑身不自在,觉得这里面不对。孙悟空抓过一把风一闻,果然有腥气,说明这块儿不太平。所以您看,这东西跟第六感有相通之处,并不是多高端的神仙技术。

说完多少有些个神话色彩的,后面这两个原因就一点神话因素都没有了,你我都能做到。

一个是基于常识的判断力,就是看这个东西符不符合常理,不符合的肯定有问题。你比如白骨精,第一次变化成一个小媳妇,说是自己家住在正西下面,要往北山给丈夫送饭。可这白虎岭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一个年轻的小媳妇,家里人就放心让他一个人走几十里路去送饭,就算没有妖魔鬼怪,也很可能遇到剪径的强人或者狼虫虎豹,危险系数多高啊!第二次又变一个老太太,说是前儿那个姑娘的母亲,可这老太太看着有八十来岁,那个女子也就二十来岁,也就是说这老太太大概六十岁左右生的这个姑娘,可能吗?绝经了吧都。

再说红孩儿那回,师徒四人远远地就听到黑松林里有小儿呼救,进了林子,红孩儿变化的小孩被吊在树上,对自己进行了充分的自我介绍,然后说自己已经吊了三天三夜了。好家伙,三天三夜了,还是在这林子里,树上吊着受罪。按说这种情况,他就已经到了濒死的边缘了,奄奄一息才对。结果这孩子还这么有底气,不但能把师徒四人喊进来,还能滔滔不绝说一大段话,这透着不正常。无底洞那个老鼠精也是这个意思,她更夸张,说自己已经在这儿被绑了五天五夜了,一天不吃不喝,这人就已经脱水了,何况还是捆着受罪的情况下。

您看了吗?孙悟空判断妖怪,主要就是常理判断。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牛魔王变成猪八戒就能骗过孙悟空。因为这个时候猪八戒来了很正常,他长时间没回去,唐僧又着急忧心,所以派猪八戒来接应,非常符合常理,他们也经常合作。再加上孙悟空这会儿正高兴呢,正所谓得胜的猫儿欢似虎,大脑里面的判断机能放假了,所以上当。

最后要说的一个原因,就是咱们在这个专题当中已经反复说的一个话题,就是贪心。孙悟空主要依靠常理判断,那么如果有了贪欲,就会影响判断力。其实猪八戒也是人精,要不当不了海军上将。但是他总是被贪欲所蒙蔽,看不出变化。四圣试禅心是一回,白骨精那回也是这样,白骨精变成小媳妇送饭。猪八戒一是看人家漂亮,二是惦着人家带的吃食,根本就没功夫判断合不合常理,这你不上当谁上当。

各位,我觉得火眼金睛的所有内容和秘密都在这儿了,这东西不神秘,咱们每个人其实都能拥有一双火眼金睛。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0 阅读:27
评论列表
  • 2024-09-05 14:18

    道行是有深浅的,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就比不过二郎神的神眼,这是西游记里比过的。

文史宴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