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基础教育的几个乱象,县乡基础教育越来越欧美化

紫青慕笙 2024-02-27 15:40:58

我们的乡村教育越来越欧美化。

这并不是说乡村教育开始突围,也并不是说乡村教育越来越重视社会实践和素质培养。而是我们的乡村教育正在出现明显的分化,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甚至形成了稳定的利益集团。

首先,家长的教育观念正在通过代际文化传递影响孩子的学习观和学习兴趣。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期待和教育方式,会直接决定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家长与学校和老师的相处模式。在中西部偏远地区,特别是在河南、贵州的山区,大部分新一代家长的教育观念仍然是比较传统的教育观。

乡村教育

在对子女的教育上,要么过度介入,要么过度放松。过度介入,典型的特点就是只看孩子的成绩。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让孩子上个好学校,也不论孩子愿不愿意,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即便是孩子已经出现了厌学情绪,家长仍然觉得这是为孩子好,也不征询孩子的意见,仍强迫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在这些地区,只重视考试成绩的家长,可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因此没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当然,在中西部广大的农村地区,大部分80后、90后年轻一代的父母,在初中或者高中毕业之后就开始外出打工,他们对教育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收入和财富带来的反馈。如果在当地有一些高学历、高收入的“正面案例”,他们可能就会更重视教育。反之他们会觉得读书无用,甚至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成绩差,是老师讲的不好,孩子也不是读书的料。

错误的教育观念,直接导致很多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乃至价值观扭曲。正如某位教育博主所观察到的,现在目前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更娇生惯养,更金贵。

其次,错误的教育观念,让老师变得畏手畏脚。

在自媒体时代,家长也面临着各种信息的狂轰滥炸。各种教育专家、一线知名教师在各大平台上开课、布道。对于很多没有太多甄别能力的新一代家长,网络上流行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并没有真正的帮助家长改善亲子关系、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反而出现了知识的诅咒,觉得自己掌握了教育的绝对真理。县乡教师外流,有薪资待遇方面的原因,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缺乏成就感,无法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比如,有些家长直接要求老师每天必须要表扬自己家的孩子,毕竟网上的专家说了“批评容易让孩子自卑”。再比如,老师的职责就是教育孩子,孩子在学校犯了错、孩子成绩不好,一定是老师没教好。稍微有点不满意,就直接投诉;孩子在学校受到点委屈,就去学校大吵大闹。长此以往,老师基本上已经被家长绑架了。不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学校的老师、校长,普遍变得畏手畏脚。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不再关注教育规律,而是尽量不给自己惹麻烦。

再次,私立学校、学区房正在成为县乡地区阶层固化的稳定器。

乡村教育的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好的学校越来越好,差的学校越来越差。不仅老师在往好的学校流动,而且家长也在想尽各种办法把孩子送到县城或市区里面为数不多的好学校。要想进入这些学校,要么成绩特别好,依靠自己的实力,依靠分数,要么家里有关系,在当地有头有脸。

当然,这些头部的学校要快速发展,肯定需要资金,仅仅依靠当地的财政,现在无法入住,优秀教师,也无法招揽优质生源。此时,学区房、旧城改造就应运而生。卖学区房,就成了很多学校的生财之道。这一点特别像欧美的大学和贵族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要么特别优秀,天赋异禀,要么家庭条件比较好,要么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只有进入好的初中,才有机会考上好的高中,考上好的大学。如此一来,这些知名学校就扮演了阶层稳定器的功能。

既然看到了这里,记得点赞关注哦!

0 阅读:0

紫青慕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