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喀喇汗王朝的文化、生活方式与“维吾尔印象”

鸽子评国际 2023-04-01 22:14:01

在“突厥—回鹘”文化史中,喀喇汗王朝(840—1212)的统治时期,一直有着 “黄金时代”的美誉。具体而言,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东西方风格迥异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

《丝路山水地图》中的哈密地区

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拓展阅读:)以及伊斯兰文学院、学校与图书馆的拔地而起,喀喇汗王朝的语言文学、数学、历史、哲学、艺术、医学、天文学、音乐等学科,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学界普遍认为,“喀喇汗王朝创造的文化体系,成为了近代维吾尔文化传统的发端”。

那么问题来了,喀喇汗王朝的文化、经济形式与生活方式,都呈现出了什么特点?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疑似)喀喇汗王朝的战旗

1)什么是喀喇汗王朝?

公元840年,由于天灾、内乱和黠戛斯的反叛,昔日强大的回鹘汗国迅速分崩离析,“部落离散”(拓展阅读:)。

其中的一支回鹘人众,在王室成员庞特勤等人的率领下,一路迁徙至原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境内,建立了喀喇汗王朝。

在极盛时期,喀喇汗王朝的疆域东起库车,东南起罗布泊,西至咸海和花剌子模腹地,南临阿姆河,北至巴尔喀什湖和七河流域,囊括了今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南部以及我国新疆中西部的广大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回鹘以及汗国境内的突骑施、样磨、处月、古斯、葛逻禄、粟特等突厥语族部落,相继完成了由游牧生活向定居文明的过渡。

喀喇汗王朝和高昌(西州)回鹘,都是原回鹘汗国的分支

进入11世纪中期,喀喇汗王朝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即建都于喀什噶尔的东喀喇汗王朝与建都于撒马尔罕的西喀喇汗王朝。

公元1211年和1212年,东西喀喇汗王朝相继被外部势力所灭。

需要指出的是,喀喇汗王朝一直与同时代的中原王朝,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贸易和外交往来。

对此,《宋史·回鹘传》如是记录道,“先是,唐朝继以公主下嫁,故回鹘世称中朝为舅,中朝每赐答诏,亦曰外甥。五代之后皆因之”;《宋史·于阗传》指出,喀喇汗王朝的可汗会称宋朝皇帝为“汉家阿舅大官家”。

位于撒马尔罕市中心的列吉斯坦广场

在喀喇汗王朝,畜牧业与农业一直都比较发达。

“喀什噶尔地区、和田地区、塔里木河流域、阿姆河以北和楚河流域等地区,都属于农业发达的地区;天山山麓、帕米尔高原、碎叶、塔拉斯草原,都是优良的牧场”。

发达的农业和畜牧业,不仅带动了喀喇汗王朝手工业和商业的深层次发展,更为文化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条件。

具体而言,他们广泛吸取了中原、印度、中亚等不同地域文化的有机成分,大力推动了园艺业、城市与建筑业、手工业、商业贸易与货币文化的显著发展,造就了很多文化巨匠。

以出生于讹答剌城的著名医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音乐学家穆罕默德·法拉比(约870—约950)为例。

他不仅撰写了《论神经学》、《知识全书》、《音乐大全》等经典著作,还提出了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改造了许多乐器,在哲学、医学、心理学、音乐等诸多领域均有所建树,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穆罕默德·法拉比(约870—约950)纪念邮票

2)文化领域的丰硕成果

在喀喇汗王朝时期,诞生了以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撰写的《福乐智慧》、默罕默德·喀什噶里主编的《突厥语大词典》、阿合买提·玉格乃克撰写的《真理的入门》等为代表的大批优秀的文学著作。

这些优秀的文化著作,不仅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也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更为绚丽多姿的维吾尔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限于篇幅关系,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两本著作。

1)什么是《福乐智慧》?

《福乐智慧》的作者优素甫·哈斯·哈吉甫(1019—1085),是喀喇汗王朝的著名学者、诗人和思想家,也是维吾尔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八剌沙衮城,即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地区,求学并长期生活在喀什噶尔,即今新疆喀什地区。

他的陵墓就位于喀什市体育路南侧,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陵墓

“福乐智慧”一词,可以翻译为“赐予幸福的知识”。

该书在有效保留了回鹘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了中原汉文化与波斯—阿拉伯文学的创作经验。

他在序言中曾指出,“它(《福乐智慧》)以秦国(契丹)哲士的箴言和马秦(北宋)学者的诗篇装饰而成”。

《福乐智慧》大约完成于1070年,合计82章、13288行,使用阿鲁孜诗律﹐以玛斯纳维体(双行体)写成。

全书借国王“日出”、大臣“月圆”、月圆之子“贤明”、修道士“觉醒”四人之间的对话,系统阐述了本人的治国理念、哲学观和道德观,劝喻统治者要做到“公正、睿智、知足”。

因此,《福乐智慧》不仅是深刻反映喀喇汗王朝社会、政治、教育等问题的叙事长诗,更是一部古代维吾尔民族的百科全书,“为研究中世纪维吾尔及突厥诸民族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文学创作上的艺术成就亦给后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福乐智慧》中文版封面

坦诚说,《福乐智慧》的情节比较简单,梗概大致是这样的:

国王“日出”希望做一个贤君,决定选贤任能,大臣“月圆”听到消息后,决意为国尽忠,担任了宰相一职。他鞠躬尽瘁,殚精竭虑,最后因积劳成疾辞世。在临终前,他不仅给儿子“贤明”留下了为人处世的忠言,并建议他为国效力。

在经过一系列的慎重考察后,国王终于对“贤明”委以重任。备受信任的“贤明”尽职尽责,国家“社会安定、人民幸福”。为了减轻“贤明”繁重的工作量,国王决定选拔更多的贤能之人为国效力。在得知“贤明”的叔父、隐士“觉醒”颇有才华之后,他先后三次委派“贤明”邀请其入仕,但均被对方婉拒。

伴随着“贤明”年龄的增长,他的无力感与日俱增,也有了归隐田园的想法。此时,“觉醒”劝他应该继续效忠国王,并将“造福人民”视为己任。遗憾的是,在二人谈话结束后不久,“觉醒”就染病离世。面对“觉醒”的溘然长逝,国王和“贤明”在发出了生命短暂的叹息之余,决定直面现实,竭尽全力造福民众。

简言之,《福乐智慧》就是围绕这个并不复杂的情节,以诗剧的形式展开了精彩的描述和深入的讨论。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画像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国富兵强的前提是“人民富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执法者要以“公正”为基石,秉承良好的法度,尊重知识和智慧,对国人一视同仁:

“国君好比牧人,庶民好比羊群。牧人必须看护好羊群,使之免遭野狼之害;对侍臣与民众,过往要恩威并用,要崇尚知识、尊重学者;(国君要)任用贤良,以知识和智慧治理国家。今世短暂,幸运无常﹐国君无须聚敛财富,而应广积善德,留下好的名声。”

由此可见,《福乐智慧》所勾勒出的这个完美的“理想国”,反映了劳动人民期望统治者持法公正﹑抑制贪欲的期待以及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用发展的眼光看,这些理念对于抑制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贪得无厌,君臣关系、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关系协调,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另外,《福乐智慧》具有非常高的的艺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为近现代维吾尔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为个世纪后开创中亚文学的“喀什噶尔时代”,创造了必要条件。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画像

2)什么是《突厥语大辞典》?

《突厥语大辞典》的作者默罕默德·喀什噶里(1008—1105),与《福乐智慧》的作者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是同时代人,生于今喀什市西南的乌帕尔阿孜克村,接受过系统的高等宗教和文化教育。

据史料记载,他不仅先后游历过布哈拉、撒马尔罕,尼沙布尔等伊斯兰文化名城,还实地考察了中亚突厥语族各民族的语言、民间文学和风土人情,深入学习伊斯兰教史和伊斯兰哲学。

需要指出的是,他不仅精通突厥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在文学、历史学、地理学和民俗学等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甚至还“擅长枪术和骑马射箭”,可谓“武德充沛”。

默罕默德·喀什噶里画像

通过语言材料的广泛收集,《突厥语大辞典》深入介绍了喀喇汗王朝时代维吾尔先民以及其他突厥语系民族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宗教、哲学、伦理等方面的知识与风土人情。

因此,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部具有继往开来意义的巨著,是关于11世纪西域合格民族的社会百科全书,有着极为丰富的史料价值。”

在《突厥语大词典》的序言中,默罕默德·喀什噶里概述了突厥语的重要性、编纂该书的目的、资料来源、体例、突厥语的构词法、回鹘字母、突厥各族的语言特点,还标明了喀喇汗王朝的大致疆域与境内较大的城市、村镇、交通枢纽、山川河流名称,详细记载了相邻突厥语系各国的地理名称,附有突厥语系各民族分布地区的圆形地图。

翻译:何人所述?何人听闻?月亮的家安在杜松枝桠

在《突厥语大辞典》的条目释文中,默罕默德·喀什噶里详细介绍了突厥语语音、词义演变和语法结构等知识,收录了大量蕴含哲理思想的成语、谚语、民歌、诗歌、格言、哲理警句和轶闻掌故,生动体现了古代维吾尔和突厥语系各族人民对宇宙、人生、宗教、社会道德准则等问题的见解。

需要指出的是,书中的许多谚语和格言,至今仍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民间广泛流传。

另外,《突厥语大辞典》还突厥语语言学、语法学、词汇学及方言学的材料,同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进行了比较说明,开创了古代比较语言学研究的新方法。

遗憾的是,该书原稿已经失传,现存唯一的手抄本是1256年由穆罕默德·伊本·艾布·巴克尔的手抄本,现藏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民族图书馆。

1928,该手抄本被译为德文;1941年,被译为土耳其文;1963年被译为乌兹别克文。在1981—1984年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现代维吾尔语全译本。

《突厥语大辞典》封面

3)农业和畜牧业的蓬勃发展

前面提到,喀喇汗王朝的缔造者是原本一直驻牧于漠北草原的回鹘人。

西迁之后,回鹘人逐渐完成了由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身份转换。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喀喇汗王朝统治时期,当地的游牧业和农业都有着蓬勃发展。

1)种植农业的蓬勃发展

伴随着国家局势的日趋稳定,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们,逐渐将农民视作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阶层。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农业生产的好坏,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在统治阶层重视农业的大背景下,喀喇汗王朝境内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

根据《长春真人西游记》中的记载,河中地区“疏二河入城,分绕巷陌,比户得用”;伊犁地区“农者亦决渠灌田”,“市井皆流水交贯”;七河地区“皆疏河灌溉,百谷用成”。

单机游戏《仙剑奇侠传四》中的播仙镇。位于在今新疆且末县西南

根据《突厥语大词典》中的记载,喀喇汗王朝的农民们,已经全面掌握了利用水磨加工粮食的技术。

“如要想把粮食磨得粗一些,就靠木轴的帮助把磨盘抬高一点;若要磨得精细一些,就借助木轴把磨盘往下降一点即可”。

除了水利设施外,农用器械和农家肥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农具除了广泛使用的犁、镰刀之外,耕牛出现的频次也越来越高。比如《突厥语大词典》中,就出现了“耕种时精耕细作,收获时不出麻烦”的描述。

沙漠绿洲

需要指出的是,在回鹘人西迁之前,西域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多个农业发达的绿州。到了喀喇汗王朝统治时期,这些绿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蔬菜种植的发展,就是典型的代表。资料显示,这些蔬菜园种植的蔬菜,主要有洋葱、大蒜和山蒜、水萝卜以及喀什喀尔的特产的甜白萝卜等。

喀喇汗王朝境内种植的瓜果,也以品种多样、风味各异闻名。

具体而言,主要有甜瓜、香瓜、苹果、樱桃、李子、樱桃李、木梨、葡萄、桃子、杏子、桑子等。

另外,在瓜果的加工环节,当地人民不仅全面掌握了干杏、干桃和葡萄干的制作技术,还能够生产大批量的深受各界好评的干果食品。

新疆葡萄干

2)传统畜牧业的延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种植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畜牧业依然在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喀喇汗王朝,牲畜数量一直都是评价家庭贫富的重要基准。对此,《突厥语大词典》如是写道:“谁的牲畜增多,谁就适宜治理国度。;伯克失去牲畜,就将陷入失去民众的痛苦境地”。

各地人民畜养的牲畜,主要有马、牛、羊、骆驼、骡子、驴、牦牛等。其中,马在各类牲畜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当地一直流传着所谓“鸟凭翅膀,人靠马儿”的说法。

另外,伴随着种植业的蓬勃发展,喀喇汗王朝的养牛业也变得日趋兴盛了起来。原因很简单,在耕种等环节,耕牛一直是农民们“不可缺少”的家畜。

因此,《突厥语大词典》在关于“牛”的名称释义中,不仅有传统的奶牛,还有用于农业生产的耕牛。

疑似喀喇汗王朝的骑兵

4)百姓的衣食住行

一般来说,人们的生活方式,通常与经济水平和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得益于喀喇汗王朝统治者们推行的农牧业“双轨发展”政策,当地不同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一直蕴含着极具魅力的“多元”特色。

1)各族人民的饮食习惯

逐渐适应了定居生活的游牧人众,逐渐改变了过往纯粹“食肉饮酪”的饮食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他们的餐桌上,陆续出现了粮食食品和蔬菜的身影。

根据《突厥语大辞典》记载,粮食食品已经成为了主食。具体而言,以“馕”为代表的面制食品,最受当地人的普遍欢迎。

有学者统计,在《突厥语大词典》中,与面制食品有关的词语合计有23个,其中与“馕”相关的就占到了16个。

除了馕之外,面条、炒面等食品也同样有着较高的人气。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地人的烹饪技艺也有了显著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先后掌握了诸如烤、蒸、煎、闷、煮、拌以及“发酵法”等技艺,餐桌上的食品也日趋多元化。

当然,“食肉饮酪”的游牧遗风,依然在当地人的餐桌中有所保留。

在菜品上面,基本都是以肉制品为主,素食的占比并不多。另外,在蒸羊羔、烤肉以及灌肠等肉制品的烹制环节,也很难看到蔬菜配料的身影。

在肉食中,马肉最受当地各族人们的喜爱。在《突厥语大词典》中,作者不仅明确指出“马肉很香”,还称马肠子上的油是“突厥人最喜欢吃的油”。

馕包肉

另外,在当地人的餐桌上,陆续出现了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饮料。比如使用小麦、大米和大麦制作的酒品,使用葡萄制作的葡萄汁以及小米酒、葡萄酒和果酒等饮品。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当地人已经接受了伊斯兰教,但他们不仅对甜食情有独钟,对美酒更是“来者不拒”。

在《福乐智慧》中,就有“人们或斟大麦酒,或斟葡萄酒,或蜂蜜花汁,或玫瑰花露”一句。

由此可见,伊斯兰教在西域地区的传播,有着比较强的灵活性(拓展阅读:)。

当然,以马奶酒、酸奶子等为代表的“游牧风”乳制饮品,一直都是当地人餐桌中的必备。原因很简单,乳制品既能解渴,又能充饥,一直以来都是他们自饮和招待宾客的上等饮品。

由此可见,我们通过这些详实的书面记录,最大限度地了解到可喀喇汗王朝时期当地各族人民的饮食习惯与“食文化”。

大盘鸡

2)各族人民的服饰风格

与美食一样,当地人的服饰也蕴含着一定的“多元特征”。比如《突厥语大词典》就指出,“绸衣要用绸补丁,毛布要打毛布补丁”。

服饰的原料,主要为皮毛和丝棉为主。受限于地理和气候因素,皮毛制品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根据《突厥语大词典》中的记载,当地的皮革原料十分丰富。

除了明确区分生皮和熟皮以外,生皮还分为羊皮、马皮和骆驼皮等品类;熟皮则根据用途的不同,分为做皮袄的皮子、做皮鞋(皮窝子)的皮子、做靴子用的皮子等品类。由此可见,喀喇汗王朝的皮革制造业还是比较发达的。

至于毛制品,主要以羊毛和骆驼毛为主。其中,羊毛按照季节不同分为夏毛和冬毛,骆驼毛则分为骆身毛和骆下巴毛等品类。

疑似喀喇汗王朝的士兵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丝棉原料也逐渐成为了当地各族人民喜爱的服饰原料。

根据《突厥语大词典》中的记载,当地人不仅学会了种植棉花,还陆续掌握了纺线、织布等纺织技术,可以生产出带有不同花纹的布匹,甚至可以独立生产出彩色的丝绸。

当然,从中原内地引进的丝绸布料“秦丝”,一直都是人气最高的产品。

据统计,《突厥语大词典》中关于“秦产的秦丝”的名称就多达12个;在《福乐智慧》中,也有着诸如“倘若契丹商队的路上绝了尘埃,无数的绫罗绸缎又来自何方?”的感叹。

丝绸之路路线图

结合《突厥语大词典》中的记载,当地人民的皮毛织品服饰,主要有帽子、衣服和鞋子等;丝棉织品服饰主要有棉衣、棉袷袢、长袍、短袖长袍、外衣等。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人们特别喜欢戴帽子。“他们大多戴一种无舌卷边的帽子,其前后檐可以折起来;帽子多是圆形,为深帽”。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主动接受“伊斯兰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另外,所着鞋子多为靴子,男女均穿;常见的衣服样式是长袍,长袍有长袖和短袖之分;除长袍外,还有短袍。

《木卡姆》中的维吾尔人,几乎人人都有带帽习俗

5)喀喇汗王朝的“维吾尔印象”

在《福乐智慧》与《突厥语大词典》等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今天维吾尔风俗事项的历史根源。

1)宴请礼仪

在《福乐智慧》中,作者就谈到了与“宴”相关的内容。

在第六十五章“贤明对觉醒论赴宴礼仪”中,就如是写道:请你赴宴的人身份不等,宴席类别也各有不同;或是为丧事而施舍的饭食,或是在荣升时举办的宴席

馕包肉

说到这儿,我想跟大家简单简单谈谈这些著作中的“宗教痕迹”。

众所周知,宗教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囊括了道德、艺术、心理、哲学、风俗习惯等内容的复杂社会现象。当宗教被一个民族接受后,民众就会按照它的文化内涵,指导自己的行为规范。

在喀喇汗王朝的丧葬文化中,就存在着比较浓郁的伊斯兰气息。

比如“为丧事而施舍的饭食”,实际上就是伊斯兰文化的留遗存。按照伊斯兰传统,在葬礼结束后的第三、七、四十天时,逝者的亲属要宴请宾客吃饭,即诗中提到的“施舍”——这种习惯,直到今天依然有所留存。

修建于喀喇汗王朝时期的清真寺

在宴请客人的环节,不同民族都拥有着一套独特的习俗和规矩。在《福乐智慧》中,作者就对当时招待客人的习惯进行了描述:

如果你打算举办宴会,诸事先应做好充分准备;餐具、餐单和屋子都应结晶,铺设褥垫,食肴要选好求精;饮食应烹调得清洁味美,让宾客们吃得津津有味

上述诗句,不仅展现了维吾尔族先民们的餐桌文化,同时展现了一个民族在一个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习俗。实际上,直到今天,一些习俗依然在维吾尔人的生活中有所传承和保留。

喀什老街经典维吾尔民居花式门窗

2)婚姻状况

咯喇汗王朝时期,一开始一直维持着“一夫一妻制”。不过,在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下,所谓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开始流行开来。

当然,妻妾的数量由男子的财产而定,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纳妾的。

具体而言,在媒人的说和并得到双方父母的认可后,青年男女可以结为夫妇。在婚礼开始之前,新郎要为新娘准备好穿戴的礼服和首饰。

结婚后,男子是当仁不让的“一家之主”,女子“沦为”丈夫财产的一部分——“她们不能随便出门或同其他男子同席吃饭,在出门前要戴好盖头,防止被其他男人看到自己的面容”。

另外,夫妻离婚也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倘若丈夫不能尽到赡养义务,出嫁的妇女可以提出离婚并再嫁;丈夫远行超过三个月后迟迟未归,妻子也可以再嫁。

在中世纪遍布世界的穆斯林商人

3)道德规范

喀喇汗王朝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可以用“(心)性善良,人人喜爱行为正直,受人尊敬,廉耻阻止人去干坏事”一句来概括。简言之,人们要做到礼貌周全,诚实待人,家庭和睦。

在劝诫诗集《真理的入门》中,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被归纳为“诚实、正真、奋学习、敬老扶幼、结交良友、慷慨助人、和蔼有礼,劝诫人们不要染上说谎、骄傲、吝啬、贪财等不良习气”。

演奏中的新疆老人们

在《福乐智慧》的第六十五章,作者不仅将“道德、文明的个人行为”作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甚至对最基本的饮食礼仪,都做出了明确的规范:

用右手进食,且应谢谢真主;你会口福无穷,富足有余;莫向别人面前的食物伸手,选用面前的食物便已足够。

切莫在席间抽刀剔啃骨头,既莫虚与可谈,也别狂啖无休;不管多饱,食物端(过)来均应尝(一)点。兄弟啊,这是为了主人的情面,吞咽食物应轻嚼慢咽、莫用嘴去吹凉热饭,进餐时莫要(让)腿挨上餐单;要注意礼教,莫丢了颜面。上述均为非礼,要循礼而行,僭礼越轨之徒会眙人以患。

礼仪之士的箴言应当铭记,知礼循礼者位列上席;世间诸事有规矩,循规蹈矩者获得荣誉;不守规矩的无知之徒,与他人交往不能成事情。

由此可见,维吾尔先民们自古以来就极为注重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礼节、个人行为小节和言行。

演奏中的维吾尔族人

6)尾声

在不同时间和时代的背景下,社会都会形成很多符合时代潮流和民族利益的民风与民俗。这些民风民俗,无疑是先民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结合上述描述看,尽管前面提到的诗句中当中,留存着比较浓郁的宗教色彩。但从总体上讲,仍然是在强调道德行为与文明的重要性。

需要指出的是,新文化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一定会被削弱。二者的有机融合和互相借鉴,只会极大丰富传统文化的基础与内涵。

实际上,今天维吾尔人的赴宴、宴请礼仪、饮食习惯和道德行为当中,依然保留着千年以前的传统。

这进一步说明,前人通过民俗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在后代的民俗事项中,都有明显的印迹和表现。

最后想说的是,“多元一体”是中华文化的优良特质,给予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

我们应该以史为鉴、继往开来,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我国多元一体、和谐共存的多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2 阅读:99
评论列表

鸽子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