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凡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别人,是一种自私任性的表现。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大了,自然就会懂事。应该尽早引导娃,让他们学会关心别人。
邻居家的娃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每天晚上宝妈下班回到家里,孩子就要老母亲带他玩游戏,摆积木。宝妈平时工作非常忙碌,每天在单位几乎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回到家里还要强打起精神来陪娃一起玩。
她也在想,宝宝不懂得体谅人。实际上,这不完全是孩子的问题。父母要有意识的引导娃,理解大人的辛苦。
其一、父母要坦诚和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做真实的家长。
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平克说过,具有同理心,能关爱他人的人,会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人。
有的宝宝并不是不懂事,因为他们的年龄尚小,没有成年人的同理心。家长想成为更好的父母,也是对娃的溺爱多一些。即便是再苦再累,也要硬撑着来陪孩子。
如果父母特别累,就没必要那么撑着去陪娃了。陪的质量不好,无法达到高效的陪伴,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家长疲惫的时候,可以直接和孩子真实去表达。比如邻居家妈妈,告诉娃:我今天工作很累了,现在没有太多的精力陪伴你。宝宝先自己玩玩具,妈妈休息一会再来陪伴。我休息好了,精神饱满,也能和宝宝玩得更加开心。
母亲也可以说,我非常累,也很需要照顾,让孩子理解妈妈的真实感受。宝宝明确知道了,大人也会疲惫、会累,需要别人的照顾。这样,孩子才能懂得关心和理解家长的感受。
其二、引导孩子关注家长的感受,培养同理心。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位老太太正在大街上走,突然被他的儿子按倒在地上暴打。画面非常残忍,原来是孩子找妈妈要钱,没有达到目的,直接将老母亲摔倒。
成年以后依然啃老,不懂得独立,一味的向父母和他人索取,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忘记了自己应该付出,还应该关爱和理解别人。这样的人从小自私,不关爱别人,长大以后也容易犯错误造成不良后果。
毕淑敏说,家长如果爱宝宝,就要让娃在力所能及时,学会爱你和周围的人。这不是父母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宝宝不懂得体谅别人,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在大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可能孩子不善于观察别人。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引导宝宝关注别人。
比如带娃出门时,家长可以让孩子看看,有的小宝宝在超市里哭闹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得到心爱的玩具、或者是想吃的零食。如果换做是你,宝宝也这样在外面任性哭泣吗?
其三、培养宝宝的观察能力,有意识去问他们自身的感受。
让孩子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就是角色互换。比如家长带孩子一起读绘本时,可以让娃模仿绘本中的小朋友或者是家长,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然后再交流一下每个角色的感受。
宝宝学会了关注别人,自然就能体会到他们的感受。在做事情的时候,也会考虑别人的想法,不只是在家庭中学会体谅父母,以后在学校和社交活动中也能更懂得关心别人。
其四、让孩子体验行为和感受之间的联系,强化连接。
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在亲子互动中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宝宝体验。不同行为所带来的不同感受,而且要强化这种行为和感受之间的连接。宝宝会慢慢懂得什么样的举止行为是恰当、受欢迎的。
宝宝在学校中,可能会遇到很多不开心的事情。比如,在班里被老师批评,家长不要想着去配合老师一起教训娃,应该先去理解孩子当下的感受,和孩子共情。
对宝宝说,咱们一起想办法,看看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样去解决问题,避免再受到批评。这时,孩子会感觉到父母的关注非常温暖。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也学会了怎样去关注理解,温暖别人。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娇生惯养,在家里是唯我独尊的状态。他们缺乏理解和关爱别人的意识,家长要多对孩子进行关爱教育,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
家长可以示弱,不要总是一味付出,让孩子明白,他们应该承担一定的职责。妈妈可以说:我现在很累,宝宝可以帮我把拖鞋拿过来吗?真的是太乖了,有这么乖巧的宝贝,我感觉到很幸福。孩子在妈妈的夸赞中,会变得越来越懂事。
凌晨妈妈来叨叨:
家让应该多鼓励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懂得关爱父母和别人。关心别人的宝宝,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看待处理问题。能够更好地遵守规则,避免犯错,孩子会非常优秀。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