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平行货币政策:与朝代发展脱节,“钱多货轻”

丽娟历史观 2023-05-04 23:44:23

“钱荒”一词源于宋代,认为货币的购买力远远超过了物价指数,“钱少货多”,而“钱荒”则是中国古史上首次发生于东晋。

然而,“钱荒”之灾,却并未给这个朝代带来多大的冲击。大唐在几百年之后,重新崛起,并且在经济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在整个大陆都是一颗璀璨的新星,甚至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的多。

大唐之所以繁荣,完全是因为有了稳固的货币体系,但是在贸易繁荣的同时,也有了更深层次的内耗,“钱荒”就是从大唐开始的。

“钱荒”的出现与当时社会的稳定状况有很大关系,唐初经济繁荣,唐中后期社会动荡,“钱荒”问题愈演愈烈。唐王朝的货币体系已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货物交易,而且在对货物交易的掌控上也出现了些许偏差。

唐朝的崛起,最终导致了经济的发展。现在的情况,就是所谓的“资金短缺”。唐代钱帛并用的经济与货币政策,后世认为“钱荒”与其相关,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唐朝初期的稳定

到了唐朝,废除了汉朝的“五铢钱”,改用了“通宝钱”,但由于上一代贵族有收藏铜钱的爱好,五铢钱大部分流落到了民间,只有极少数流落到了唐朝。

而且成色也不是很好,如果要炼制一块宝通钱,起码需要数个铜币。与此同时,在唐前期,除货币流通外,还出现了实物货币。从总体上看,唐前期的货币总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由于战后,民众都是以耕种为主,对钱币的需求并不是很大,因此大唐的钱币体系,也就是很小的一部分。

2、由战争引起的财务困境

唐高宗在西域的几次征战,造成了原本比较富裕的银子供应不足,于是唐高宗便采取了扩大银子流通的办法来缓解这个问题。

而铸造钱币耗费极大,于是便改用了大面额的钞票,这对当时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在私人铸造钱币的情况下,更是雪上加霜。

1、货币和财政政策(英文)

布帛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与铜钱并列成为了主要的流通货币,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不但是一种硬通货,更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是一种消耗品,因此,一般的大型交易,官府都会优先考虑用布。

当时还有一条规定,凡是百姓,必须用银子交税,这也是百姓不敢随意挥霍的主要原因,毕竟,唐朝的银子并不多,百姓们都要攒着银子交税。由于金钱的流速变得缓慢,人们不愿让钱币在市场上流通。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赚钱变得非常困难,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人们要想活下去,就必须缴税,许多家庭甚至还会变卖自家的货物,来换取更多的税收,这便是“钱荒”的特征之一,有钱却没有钱。

2、钱币总数不断减少

唐朝外贸发达,名贵商品如茶叶、瓷器等通向西域,但在商贸发达的今天,钱币是否会减少呢?之所以如此,不外乎两点。

一是外来的商人想要到唐国做生意,都需要用到本朝的通货,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通货进入他们的手里。

第二点,就是因为唐朝的铜币比现在的铜币要贵得多,许多奸商就把这些铜币炼成了铜,然后转手贩卖,造成了现在的铜币供不应求。

3、唐朝的赋税很高

大唐盛世时期,民风富足,但是随着安史之乱,朝野动荡,诸侯割据,战火连天,大唐的财政已经岌岌可危,岌岌可危。

于是,他们就把这一点强加在了民众的身上,而此时的民众还未从战乱中复苏,他们的农产品产量远不如从前,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的钱可以用来换钱,更别说收税了,钱自然也就跟着涨了。

1、制订相应的法律

唐朝政府从“钱荒”的源头着手,明确规定,除铜镜以外,任何人不得自行铸造、贩卖。同时,政府还采取了严格的货币流动和以布匹为流通货币的贸易方式。

而对于一些喜爱收集古旧钱币的人而言,这些钱币就算不坏,坏了也不会有什么用处,因此严禁大量囤积,每个钱币的储存量不得超过五千贯。

唐朝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货币体系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面对“钱荒”,朝廷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之“钱帛”并用,又加剧了“钱荒”的发生。

布帛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由于其不便于进行大规模的交易,加之唐朝对货币的高度依赖,使得其发展与完善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0 阅读:2

丽娟历史观

简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来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