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王安石文采卓绝,挥毫泼墨,为什么他在科举考试中从榜首掉到了第四?

丽娟历史观 2023-05-04 23:48:59

一个朝代的灭亡,并不全是因为当权者的懦弱,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那些当权者不会治国,只会奉承,不会劝谏。

相比之下,一个朝代的兴盛,靠的并不只是君王的智慧,而是君王的品性,他们在朝中都是忠诚的臣子,这样才能让一个国家繁荣昌盛。

大唐能长盛不衰,固然有帝王的功劳,但也有科举制度的影响,汉王朝的发展,同样也有卫青、霍去病等武将的功劳。

哪怕是一国之君,只要有一名明君,哪怕不能开疆拓土,至少也可以守住江山。

而在宋代,“重文轻武”的思想,也导致了一种新的变化,那就是平民百姓对武举的兴趣,已经不大了,他们只想着,能不能考上大学,能不能升官,能不能升官,都是一个问题。

所以,这次的应试之人,自然是越来越多,而最终能够入选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可谓是竞争异常激烈。

王安石出身于科场,虽在官场上沉浮多年,却可算得上是宋代第一批变法之人。

王安石进入官场后,因一篇文章而被皇帝所嫌,使他当时虽然满怀爱国之情,却又无可奈何,更无门路。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又被委以重任,在政治、经济和财政上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宋朝的经济问题。

王安石主张革新,主张革新,可见其有魄力,有胆识,有勇气,有一颗忠于国家的心,在这个官宦之风盛行,国家衰败之世,实属不可多得的人才。

可就是这么一头千里马,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走上了仕途。

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被皇上放弃,流放在外,直到宋神宗登基,他才重新获得皇上的认可。

王安石的科考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也许,这就是他以后在朝中,还会遭遇不少的挫折吧。

一零四二年,年仅二十一岁的王安石到了汴京,准备三年一次的会试。这次的会试远比乡试的难度更大。考试前,总会有一句话:这个时候,谁也不许出考场。

而且,还会被派去守门的军士们严加看管,而且,还会直接把考场的门给关上,一个人都别想出去。

会试结束后,由主考官评定,并以“三甲”的名次排列,取榜首为“状元”。

其中第一名为甲子,其二为榜眼,其三为探花,其四为秀才。这个测试系统是有次序的。

从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对宋国政治和财政制度的革新,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才华和才华。

这一点,在王安石参加科考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证实。当时主考官正审题,看到王安石的文稿,对其赞赏有加,认为他必中榜首,可是这次的事情,却改变了他的分数。

杨寘、王珪、韩绛三人和王安石是同一时期的,杨寘的哥哥是中书舍燕书的姑爷,在朝中也算是举足轻重的角色。

更何况,杨寘在历届的朝试中都表现得极为出色,一举夺魁,所以,他觉得这一届的朝试,自己必然可以拿下榜首。

杨寘自信满满,可出于谨慎,他也让自己的哥哥去打探消息,可最后他也没有得到任何消息,今年的榜首已经被人取代,而他也只是排名第四而已。

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有任何怨言,只是抱怨一下被人夺去了榜首之位,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大宋的科考实在是太严格了,根本就没有任何作弊的可能。最后因为王安石的一篇文章,惹得皇帝震怒,杨寘一不小心就得了榜首。

王安石当时的试题为《应天以实不以文》,王安石在此书中,对宋代社会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若干改革措施,得到了广大考生的一致好评。只不过,虽然会给出一个名次,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的手中。

等所有的试卷都看完了,再将这四个人的试卷做好,再交给皇帝,让他来定夺。但是,当宋仁宗赵祯看到王安石的这篇文章时,却意外的发现,这篇文章中,还有一句著名的“孺子其朋”。

“孺子其朋”指的是周公劝周成王结交朝臣,但是宋仁宗年近三十,年龄远大于王安石。

只是被一个秀才用前辈的口气训斥,他心中极为不悦,觉得王安石过于张狂恐,不堪大任,最后竟与杨寘对调,成了这次年会的第四。

杨戬中了进士,数月后便驾崩,王安石虽不得宋仁宗欢心,却也做到了宰相之位,却毫无怨言,反而被人称赞为科第第一。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当时的宋朝皇帝实在是太小肚鸡肠了,明明是一位贤臣,却被人排挤到了一边,要是当时宋仁宗将王安石安排到自己身边,岂不是能扭转整个大宋的颓势?

0 阅读:26
评论列表
  • 2023-05-18 10:36

    文字差,拉黑。

丽娟历史观

简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来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