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下旬,我解放军横渡长江之后,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推进,进军速度也远远超出军委原先的规划。
在这种情况下,军委决定马上研究解放台湾问题。
而要想解放台湾,第一个大前提,就是得先扫清屏护台湾的外围,占据有利攻台的出发阵地。
为了完成这一战略规划,三野的四个军团按照指令分赴各地。
其中,第7兵团前往舟山群岛,并做好解放这里的一切准备,第8兵团在宁沪杭地区警备并剿匪,而战力最强的第9兵团,则留在苏南地区整训,为之后的渡海攻台做准备。
担任进军福建,占领有利攻台出发阵地的,则是第10兵团。
10兵团,组建于1949年2月,也就是渡江战役之前,是在原苏北兵团机关大部的基础上,组建了第10兵团。
该兵团司令员为叶飞,政委则为韦国清,下辖第28、第29、第31军,共10.8万余人。
虽说组建时间晚,且在装备上较三野其他部队略差,比如缺乏重型火炮等,但10兵团在接到任务并向福建沿海挺进后,却捷报频传。
先是在当年的8月17日,10兵团解放了福州,之后又在九月中旬,解放了福建沿海最大的岛屿平潭岛以及周边包括南日岛、湄洲岛以及大、小练岛等多个岛屿。
不仅接连取得胜利,同时伤亡极少,如在福州,10兵团仅伤亡500余人,就取得了歼灭敌3.9万人的辉煌胜利。
之后,经过短暂休整,10兵团于10月15日,展开对厦门的攻击,在广大官兵的浴血奋战下,仅用两天时间,厦门成功解放。
厦门的解放,为我军渡海作战写下了成功的第一页,而对司令员叶飞而言,这也是一次巨大的鼓舞。
不仅是鼓舞,同时,连续的胜利,也让包括叶飞在内的10兵团上下,出现了严重的轻敌情绪。
而金门战役,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
按照部署,攻打金门的任务,是由10兵团28军82师全部、84师251团,以及29军85师253团、87师259团共同承担。
之所以交给28军和29军的部队去完成此项任务,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先说28军,28军是由原华东野战军10纵队发展而来,在解放战争期间,28军以善于防守而著称,并在莱芜战役、泰安战役、孟良崮战役等战役中脱颖而出,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而29军,同样出身华野,是由原华野11纵队发展而来,并且在组建后,参与了解放无锡、苏州以及上海的多场战斗,积累了不少攻坚经验。
总之就是,这两支队伍,都有着丰富的攻坚作战能力,同时战士们也立功心切,因此派他们去攻打金门,最为合适不过。
说完我军作战队伍,再来说说国民党军队。
当时国民党军队驻守金门岛的兵力,不仅有其22兵团的第5军和第25军,还有刚从台湾调来的201师,共计20000余人。
不过,在当时我军看来,这些国民党军队,战斗力属实一般。
为什么呢?首先,那个第5军,是我军的手下败将,其老部队早就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目前驻守在金门岛的第5军,只不过是后来又组建的部队。
这个新组建的第5军,完全没有曾经国民党五大主力的战斗力,不仅如此,在厦门战役中,该军的166师也已经被我军全歼,这就导致,该军仅剩下其军部以及人数约为3000余人的一个师。
至于第25军,与第5军的情况类似,当初在碾庄战役里,该军已经与黄百韬一同被歼灭,只不过后来在福建重新组建了而已。
更重要的是,在不久前的福州战斗中,该军几乎被全歼,仅剩小部分残部逃到了金门岛,又整编了两个师,再一次组成了新的25军。
相比之下,那个从台湾调来的201师,战斗力还是比较强悍的,其是蒋介石嫡系,不管是装备上还是待遇上都要比其他部队优越,因此战斗力还算不错。
除了上述部队之外,金门岛当时还驻扎有国民党的一支装甲部队,该部队拥有美制坦克21辆,是反登陆作战的最强力量。
虽说坦克会有点麻烦,但当时我军并不觉得这是什么难事,毕竟之前的福州以及福建沿海的几个岛屿打的太顺利了,大家都十分有信心,认为一定还会像之前一样,顺利拿下金门岛。
严格来讲,如果是陆战,当时我解放军是不惧国民党任何部队的,也会一如既往的将对方击败。
但问题就在于,当时的金门战役,牵涉到渡海作战。
渡海作战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其不同于之前的渡江战役,这次面对的是更为广阔也更为难以预测的大海,所以就必须在战术上和战略上多加重视,并及时调整。
可惜的是,当时10兵团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到了对厦门的接管和物资供应上,而对于进攻金门如何规划,并不是很在意。
比如其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对敌人预估不足。
当时10兵团高层就分析,国民党军队中新兵较多,残兵败将也较多,也就是201师会有点难缠,其他敌人不足为虑。
带着这样的想法,10兵团连正式作战会议都没有召开,只是向28军等部队下达了作战命令后,就把指挥权完全进行了下放。
而这,就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除此之外,对于渡海战斗中应当注意的事项,10兵团乃至28军更是毫无考虑准备,这其中,有一个在当时看起来很小的细节,却在最后造成了令人悲痛的极大损失。
什么细节呢?很简单,就是潮汐。
潮汐是一种沿海地区常见的自然现象,简单来说,就是海水在太阳或者月亮等天体的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
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潮起潮落。
而这些,是长期生活在沿海一带的居民都十分熟悉的,因为他们会根据潮水的涨落,来进行相应的生产活动。
要是不把潮汐当回事,那么就会有很大麻烦,轻者一无所获,重者甚至能搭上性命。
既然要进行渡海战斗,就理应对潮汐这种现象进行了解,或是请教或是观察,总之,必须弄明白这潮汐会对渡海战斗产生什么影响后,方可进行下一步行动。
但是,10兵团没有去做这件事。
本身,10兵团中的大部分指战员都是北方人,对于沿海一带压根就不熟悉,自然也没有想到去研究这个东西。
况且,在当时不少人心中,渡海作战,跟渡江差不多嘛。
而这种对环境、气候以及自然现象不重视的想法,很快就让我军的先头部队,尝到了苦头,并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1949年10月24日,10兵团28军的82师244团、84师251团以及29军的85师253团,接到了10兵团领导下达的作战任务。
任务安排上述三个团,组成第一先遣梯队,在24日深夜进行登陆作战。
当晚7时,三支队伍就已经登船完毕,而在出发前,28军前敌指挥部还有些犹豫,觉得如此仓促甚为不妥,因此就再一次请示了兵团领导,询问是不是按照原计划出发。
而10兵团领导回话:决心不变,按原计划执行。
于是,第一先遣梯队在黑夜中出发,暂且不说他们在渡海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单来说说他们登陆成功后面临的状况。
在25日凌晨2时左右,先遣队的三支队伍先后登陆成功,按照潮汐规律,此时正是涨潮的最高峰,海水较白天上涨了不少。
海水上涨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是意味着我军在登陆时,十分“顺利”的就把船只靠到了岸边上,战士们下船没走几步,就离开了海域,踏上了岛上的陆地。
猛一看,这貌似是个好事,省了不少力气嘛,其实不然。
既然是潮汐,那自然就有涨有落,海水能涨不少,同样也会退回去不少,这个自然规律不是能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但是,当时我军先遣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果不其然,在我军先遣队刚登陆不久,海水就开始退潮,并且退潮的速度极快,仅仅一小会,就退到了10米开外。
而这就导致,距离岸边太近的船只,当场就要被搁浅。
不仅如此,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我军强行登陆,平时就在距离岸边不远的浅水海域中,布置了许多障碍物,这些障碍物的作用,就类似于古代打仗时的拒马一样。
由于之前登陆时海水较平时高出不少,这些障碍物就被淹没在了海水之下,而如今一退潮,它们纷纷“显露真身”,从海水里露了出来。
这就导致,我军的部分船只被卡在或者挂在这些障碍物上,完全动弹不得。
事实上,早在我军还未登陆之前,就有随行的船工提出,不能把船靠的距离岸边太近,让船漂在远处,避免搁浅。
但当时我军的战士们,一来不懂得潮汐原理,二来,认为是船工担心被枪炮误伤,所以就没把船工的话放在心上,最终还是把船尽可能的靠到岸边,导致了搁浅。
搁浅之后,国民党的增援部队,即胡琏军团的第18军,在胡琏的指挥下,抓住时机,迅速对我军实施了一个反包围,并且,用炮火将我军搁浅的船只全部摧毁。
这就导致,我军的先遣队退路被截断,不得不陷入了苦战之中。
那么,眼看我军先遣队陷入苦战,后续就没有增援部队了吗?事实上,在最初的计划中,是有第二梯队以及第三梯队的。
但问题就在于,第二梯队也好,第三梯队也罢,他们要想支援第一梯队,就必须等着运送第一梯队的船只返航。
而前文我们也说了,船只先是被搁浅,继而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摧毁,已经无法返航了。
有人会说,怎么船只会这么少,还得需要轮番运送?实际上,这也是10兵团在金门战役前的一个失误所导致的。
当时,由于国民党在撤退至金门岛之前,曾进行过大肆的掠夺,把附近海域的船只或掠走或破坏,这就导致我军在搜集船只时,数量少的可怜。
一直到开战之前,我军才搜集到了一次能运载3个团8000人的船只。
由于船只有限,10兵团就做出了一个理想化的方案,即先由三个团组成第一梯队,然后乘作船只登陆,等到船只返回后,再依次运送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过去。
这三个梯队,共有1.7万余人。
但问题就在于,这个方案太理想化了,基本没有考虑敌情和海情的各种变化,至于出现意外情况后的应急预案,更是没有。
换句话说,我军这1万7千多人,全靠这些船。
所以,这就导致在运送第一梯队的船只被搁浅和被摧毁后,我军的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不远处的战友们陷入苦战,而无计可施。
期间,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还曾向兵团求援,请求马上派船只前来,但哪里有船呢?
就这样,第一梯队的战士们在暂时没有后援,同时也没有退路的凶险局势下,开始了孤军血战。
而此时,国民党的增援部队还在陆续赶来,加上岛上之前的部队,总人数已经达到了30000人左右。
不仅如此,敌人飞机大炮一应俱全。
但就是面对这种凶险的局势,我解放军战士依旧是没有退缩,在先遣部队三个团团长的带领下,在古宁头据点,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战斗足足打了一天,而我解放军官兵期间滴水未进,敌人则是“轮班倒”的对我军围攻,至25日黄昏,我军先遣队的三个团,损失极为惨重。
其中,244团仅剩700多人,251团则仅剩一千余人,而253团人数较多,但弹药基本告罄。
与此同时,10兵团也终于找到了部分船只,但仅能一次运送4个连的兵力,在经过紧急商议后,决定由28军82师246团团长孙玉秀带领部队前去增援。
此时,已是25日深夜,距离我军第一梯队登陆金门岛,已经过去了接近一天一夜的时间。
对于此次的救援任务,包括孙玉秀在内,都知道是凶多吉少,孙玉秀更是在上船之前,留下了遗嘱,要战友转告自己的父母,让他的妻子在他死后改嫁。
而其他战士也是如此,尽管知道此去很有可能就回不来了,但每个人依然斗志昂扬,全都做好了拼死的准备。
而在当时,国民党军队也担心我军会增援,所以派出了飞机不断在海面上巡视,一旦发现可疑目标,二话不说就是一顿炮击。
就是在这种危险的局面下,孙玉秀带着战士们利用夜色掩护,不顾身边的炮声隆隆,最终在26日凌晨成功登陆。
其中,孙玉秀带着两个连在金门岛的湖尾乡登陆,而另外两个连则在古宁头登陆。
并且,孙玉秀登陆后也很快与第一梯队取得了联系,他的到来,让第一梯队的战士们十分高兴,大家一致拥护,由孙玉秀统一指挥。
但是,接下来的局势,不仅没有转危为安,反而更加恶化。
先是登陆在古宁头的那两个连队,在登陆之初,就被国民党军队团团围住,在顽强坚持了一天后,两个连队最终因损失惨重而失利。
之后,国民党军队在胡琏的指挥下,利用飞机大炮舰队对我军展开海陆空全面攻击,同时,其主力部队也趁机一拥而上。
这就造成了我军损失再度扩大,在26日接近中午时,我军第一梯队的251团、253团,仅剩下数百人。
而到了26日深夜,已经接近两天未进粒米的我军战士,已经到了极限。
紧接着,我军的登陆部队与对岸的28军前敌指挥部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开始中断,其中,253团最后一次同军前指联络,是在26日深夜,当时该团团长徐博来电汇报,说253团仅剩百余人,241团则仅剩几十人。
而251团,则是在27日凌晨最后一次与军前指联络,当时军前指在接到团长刘天祥打来的电话后,仅听见他说了一句“新中国万岁”,耳机里就传来了剧烈的爆炸声。
至此,251团再无音信。
除了这几个团之外,剩余的登陆部队,包括孙玉秀所带来的两个连,一部分是在牺牲在了26日深夜至27日凌晨,另一部分则在突围过程中牺牲。
至27日上午十时,金门战役基本宣告结束。
此战,我军损失极大,先后登陆至金门岛的部队,基本上是损失殆尽,仅有极少部分官兵突围成功。
这些突围成功的解放军战士,在战役结束后退守到了金门岛的山区内继续坚持游击作战,但奈何敌众我寡,加上敌军大范围搜捕,最终他们先后被发现。
其中,孙玉秀带着几十个战士,一直坚持到28日下午,最终被敌军合围后被俘,由于拒不投降,最终牺牲在战场上。
而244团团长刑永生、251团政委陈立华,也是在被包围后牺牲。
还有253团团长徐博,在台湾出版的一本战史中记载,他在金门战役结束后,由于仅剩他一人,而他又不愿当俘虏,所以就躲到了一个山洞里,期间靠着晚上在田里挖番薯生活,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后,才被敌军发现。
而最终,徐博因拒绝投降,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残忍杀害。
结语:
金门战役,我军登陆部队(包含船工350人)共9086人,除数百人被俘外,剩余的全都壮烈牺牲,而这个结果,不可谓不惨重。
尤其是整编制的三个团覆灭,这在解放军战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而造成失败的原因,一来是海岛作战没有支援,一旦出现局势不利,想走也走不掉,只能陷入苦战,最终全军覆没。
二来,则是10兵团在事先的准备、调研等工作上出现了严重的纰漏,同时又被之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对敌情预估不足,盲目乐观造成的。
正如毛主席所说过的那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一场战役在未经调查就盲目开打,失败是必然的。
而这次金门战役的失败,也让我军有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对之后的海南岛战役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