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是下嫁,实际是抛橄榄枝

含双谈历史 2024-02-16 20:01:07

01

要说起刘邦迎娶吕雉的过程,那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要知道,当时的他就是一名亭长,而亭长的管辖范围类似于现如今的派出所所长。

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比不过派出所所长。

因为派出所所长的手下再不济,也会有不下于十名的下属,但是他的手下仅仅只有五名下属。

这五名下属分别是:亭校长、亭佐、发弩、求盗、亭卒。

从这里可以窥探到刘邦在沛县的社会地位。而人家吕雉的父亲吕太公是什么社会地位呢?

吕太公来自于单父县,是当地的豪门大族,要不然也不会与沛县的县令搭上线,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搭上线。

如果吕太公的社会地位不高,就沛县县令的社会地位来说,他能跟你吃一顿饭,那已经是你的祖上积德。

而事实是,这个沛县县令不但跟他吃一顿饭,而且还大张旗鼓的邀请沛县的各路人物来参加他的宴会,这相当于什么呢?

相当于沛县的县令向沛县的各路人物说明,他吕太公的背后站的是沛县的县令,如果要招惹吕太公,必须要想清楚后果。

试想一下,如果吕太公的地位不高,沛县的县令会给他这么大的排面吗?肯定不会。

既然给了,足以说明他的社会地位就算低于沛县县令的地位,也不会低多少。而刘邦相比于沛县的县令,简直就是天差地别。

沛县的县令是一个县最高行政长官,而刘邦是一个县最基层的行政长官。

别说是沛县的县令,就算是作为主吏掾的萧何,要拿捏刘邦,那也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既然如此,吕太公为什么会将他的女儿吕雉许配给刘邦呢?这不就是一笔亏本的买卖吗?

要知道,沛县的县令曾经亲自向吕太公提过一次亲,结果呢?吕太公拒绝。

后来沛县的县令又向吕太公提过一次亲,但这一次亲不是替他提的,是替他的儿子提的。结果呢?吕太公还是拒绝。

两次提亲被拒,要是换成一般人,也就死心,但是沛县县令又提了一次。

这一次是为谁提的呢?是为他的朋友提的,但结果是,吕太公依旧拒绝。

“公始常欲奇此女,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史记·高祖本纪》

这三次的提亲对象,论社会地位都能完爆刘邦,论年龄,个别的也能完爆刘邦。

沛县县令的年龄与刘邦的相仿,但是沛县县令的儿子以及他的这个朋友的年龄与刘邦相比起来肯定不会少于十岁。

因为从沛县县令先是介绍自己,再介绍自己的儿子,可以意识到,他应当是觉得吕太公认为他的年龄太大,所以到后来介绍他的儿子,但是吕太公还不答应。

他的这个朋友的年龄应当也与他儿子的年龄相反,而这个朋友的社会地位也不会太低,毕竟能跟县令交朋友,你说能低的到哪里去。

那么初来乍到的吕太公青睐刘邦哪里呢?青睐刘邦的面相。

刘邦长着一双深眼窝,一对凸眉骨,一个高鼻梁,一张大宽脸,还有一把长胡子。就这种面相,放到哪里都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史记·高祖本纪》

但这明显就是在扯淡,因为别说以别的人为例,就算以你身边的人为例,有哪一个人明明可以将女儿许配给市长,却因为面相的原因,将女儿许配给派出所所长。

这可能吗?明显不可能。

更何况,当时秦国的总人口是在三千万左右,你说在这三千万左右的人口里面,别说挑出一个长相奇特的,就算挑出一万个长相奇特的,难吗?一点都不难。

那他为什么还是将吕雉许配给刘邦呢?因为以他为中心的那一场饭局,已经说明刘邦不是表面上的那么简单。

02

按照吕太公的安排,沛县的各路人物只有礼钱达到一千钱才能坐到最高规格的座位上面,但是刘邦一毛钱都没有出,竟然也能坐到最高规格的座位上面。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就靠一句话,那就是吹牛,一进门就说刘邦(当时叫刘季)一万钱。

将吕太公以及全场的客人都吓得亲自出来迎接,还以为是什么大人物。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史记·高祖本纪》

要知道,当时县令之间的往来,也就是只有一千钱左右,一万钱那已经是诸侯之间的往来。

你说如果你是吕太公,听到这一万钱会是什么反应?要是换成一般人,你一毛不拔就坐到最高规格的那个座位上面,你应当规矩起来。

但是他刘邦非但没有规矩起来,还调戏起附近的客人。

说到这里,相信有个别的人已经察觉到不对的地方。

如果你是吕太公,类似于刘邦这种级别的人物,到你的宴会上闹事,你会是什么反应?当然是将他驱赶出去。

但是吕太公却没有将他驱赶出去,这不是不符合常理吗?这说明吕太公是得罪不起刘邦的。

而且刘邦做的可是最高规格的那个座位,但是他呢?依旧敢调戏坐在那个座位上的客人。

你说刘邦的地位如果不如他们,他们会是什么反应?当然也是与吕太公的正常反应一样,将他赶出去。

但是那一群客人,没有一个敢吱声。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史记·高祖本纪》

他刘邦不就是一个亭长吗?为什么敢那么嚣张?因为他这个亭长不是一般的亭长,背后的人际关系复杂到离谱。

作为县二把手的萧何是他的铁杆。要知道,当年刘邦到咸阳服徭役,按照惯例,朋友是要给他一个红包的。

而这个红包一般情况都是三百钱(刘邦当时的工资就在三百钱左右),但是萧何一上来就是五百钱,这足以说明他在萧何那里是什么地位。

而人家刘邦的铁杆可不止萧何这一位,还有厩司御的夏侯婴,狱掾曹参、狱吏任敖。

这三位与刘邦铁杆到什么程度呢?就比如夏侯婴,他曾经与刘邦比试,结果呢?不小心伤到刘邦。

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官吏伤人不管是故意,不故意,都会受到处罚。

以至于刘邦、夏侯婴两人双双都被抓起来,但是刘邦不到三天的时间就被放了出来,因为夏侯婴不将他供出来。

但是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却知道其中有问题,因此整整将夏侯婴关了一年之久。

而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夏侯婴死活不将刘邦供出来。

要知道,这一年的时间,夏侯婴可不是躺在监狱里过日子,而是时不时的就被抓起来打一顿,你说这关系得铁到什么程度。

有的人或许觉得,这不就是一群吏吗?连官都算不上,能掀得起什么风浪?

要知道,别说是在秦朝,就算是到明朝,一个吏的分量绝对不是一县之长能比得了的。

因为县令是流官,他的任期是有时间限制的,就比如明朝是三年一换。

这样一来就直接导致县令在当地根本扎不下根,而吏则不一样,无论县令怎么换,他们永远都是当地的吏。

你试想一下,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他们的人际关系恐怖到什么程度。

有的人或许会认为,离开的县令奈何不了他们,但是正在任上的县令总奈何得了他们。

但实际上,就算是在任的县令,也奈何不了他们。

因为负责执行县令命令的就是他们,如果县令要抓他们中的某一个,就算他们中的某一个与县令待在一个县,县令都无可奈何。

因为县令总不可能亲自动手找他们。

而刘邦不但在白道上混得风生水起,在黑道上也混得风生水起,《楚汉传奇》里就将这一幕演绎了出来。

刘邦的身边常常跟随着一大群小弟,这一群小弟里面说得上名字的就有樊哙、周勃、卢绾。

你说就刘邦这种类型的人物,得罪他会是什么下场。

更何况,他们刘家在当地也称得上是一霸。《楚汉传奇》里的刘太公就是一个不招惹是非的老人,但实际上的刘太公可没有那么简单。

因为刘邦要当亭长,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他读过书,第二个前提是他能得到乡亲的联名推荐。

这两个前提,无论哪一个都是需要一定的家底,别的不说,就只说读书这一点。

整个封建王朝男性的识字率从来都没有超过一半,你说生活在秦朝的刘邦得富裕到什么程度。

可以说,刘邦的家庭就是类似于后来的那一种地主豪绅。

吕太公将女儿许配给他,不是因为他的面相,而是因为他在沛县的影响力。

要知道,吕太公从单父县搬到沛县,可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因为那里有仇家,不得已才举家迁移,有谁会嫌靠山多。

03

有的人或许会纳闷,既然刘邦已经是吕太公的投资对象,那吕太公为什么在后来的生活上没有给予刘邦资金上的支持呢?

要知道,与刘邦同时期给富户当女婿的并不止刘邦一个,还有张耳、陈馀、陈平,但是这三位与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

别的不说,就只说其中混的最差的陈平,虽然人家是混的最差的,但是人家也不差钱,如果差钱的话,也不会到处充当及时雨。

而其中混的最好的张耳,更是刘邦不能比的,人家曾经在魏国担任县令,刘邦在当年就是他的门客之一。

反观刘邦,与他结婚的吕雉带着他那一儿一女在田里面种田那是常有的事情,而他有的时候也得请假回家种田。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史记·高祖本纪》

从这里可以意识到,吕太公仅仅只将吕雉许配给他,在这之后就没有一丁点的支持。

倘若有的话,以吕太公的家底来说,他刘邦完全不至于请假回家种田。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吕太公也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吕泽、吕释之。

他虽然将刘邦当成投资对象,但是却不是主要投资对象。

从他的方向出发,将一个吕雉许配给刘邦,那已经是最高规格的投资,后续的投资是不可能有的。

因为只需要这一个投资,刘邦就能成为他吕家的一份子,他吕家有什么事情,刘邦不可能坐视不管。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继续投资呢?

更何况,刘邦就是一个女婿,与自己的亲生儿子比起来,你说哪个更亲?当然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更亲。

与其继续投资刘邦,倒不如投资自己的亲生儿子,这就是生意人最无情的地方。

04

有的人或许会从吕太公的身上发现另一个人的影子,这个人就是“奇货可居”吕不韦。

但实际上,吕不韦、吕太公两者之间的确隐隐约约有着一种联系。

除了两个人同样都是姓吕之外,吕太公当年的居住地单父县,在吕不韦的那个时期,就是属于吕不韦的封地。

而吕雉后来主张以道家治国,恰巧《吕氏春秋》的主干就是道家思想。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说明吕太公是吕不韦的后裔,但是这三个间接证据已经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

可以说,他们吕家真可谓是一脉相承。

1 阅读:116

含双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