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要说到明朝哪一个将军的知名度最高,那么这个将军一定是戚继光。
因为大部分的人在还没有接触到明朝历史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戚继光的存在。
就比如小编,当年还读小学,就已经知道历史上有一个叫戚继光的人物。
而戚继光之所以能出名到这种程度,完全是因为他的抗倭事业。
因此,有的人将他的成功与抗倭联合在一起,说如果没有倭寇,那就没有他戚继光。
但实际上,就算没有倭寇,也一样会有戚继光。
要知道,戚继光可不止在南方发光发热,他在北方也一样发光发热。
因为在万历一朝的时候,南方的倭寇基本上已经被平定,这个时候的他在南方已经没有用武之地,所以朝廷将他挪到了北方的蓟州,负责镇守北京的门户。
而他在北方这一待,就是长达十余年的时间,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蒙古从未突破过蓟州。
要知道,当时他面对的蒙古首领,可是俺达。
说起也先,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因为他是自从明朝迁都以来第一位攻打到北京城下的蒙古首领,而俺达就是继他之后第二位攻打到北京城下的蒙古首领。
甚至还试图逼迫嘉靖签订城下之盟,你说他彪悍到什么程度?
“北虏俺答阿不孩,遣夷使石天爵、肯切,款大同、阳和塞求贡。”——《明实录》
虽然由于明军援军的到来,他不敢对北京城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但是却整整在北京城下逗留了长达十余天的时间。
他虽然不能与也先作比较,但要是将他放在有明一朝的蒙古首领里面,也算得上是一流水准。
但就是这么一位人物,碰上戚继光,也就只有吃瘪的份。
你说就以戚继光这种水平,难不成如果没有倭寇的话,这个金子就不能发光了吗?肯定不是。
既然如此,也就说明无论有没有倭寇,他都能成名。
虽然倭寇不是他成名的关键,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成名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没有关系。
恰恰相反的是,他的成名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
倘若他出生的时间早个十几年,又或者晚个十几年,那么历史上将不会有他戚继光的存在。
因为他碰上的那个时期,简直可以说是专门为他打造的一个时期。
02
如果要说到戚继光最擅长的是什么,大家肯定会不约而同的说出“打仗”这两个字。
毕竟他如果不是擅长打仗的话,那为什么戚家军面对倭寇的伤亡比例是30:1,倭寇是三十,戚家军是一。
就比如台州大捷,连续五战五胜,但双方的战损是多少呢?倭寇那一方的战损是五千余,而戚家军这一方的战损仅仅只有二十。
你说就这种战损比例,难不成还不能说明戚继光擅长打仗吗?
你之所以认为戚继光擅长打仗,是你不知道戚继光还没有创建戚家军之前的战役。
没有创建戚家军之前,戚继光的战绩简直就是一塌糊涂。
无论是面对人数多于自己的倭寇,又或者是人数少于自己的倭寇,结局都是一塌糊涂。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特别是岺港之战。
戚继光率领三千大军,而且还有明军的另外两位将领帮持,这两位将领就是俞大献、卢镗,他们三位加起来的大军整整有上万。
而他们面对的倭寇呢?仅仅只有上千。
但结果是什么呢?上万竟然打不过上千,你说离谱不离谱。
如果说戚继光会打仗的话,那为什么这个时候的戚继光却连一场胜仗也打不出来,甚至还被一撸到底?因为他的特长原本就不是打仗,而是练兵。
要说到证据的话,戚家军就是最好的证据。
众所周知,戚继光这传奇一生的开始,是创建戚家军,而戚家军就是一支由他亲自训练的大军,要不然也不能叫戚家军。
而戚继光将他的练兵心得全部写在了一本名为《纪效新书》的书里面。
这一本书不但在明朝畅销,甚至在清朝也一样畅销。
当年,李如松平定朝鲜的倭寇,朝鲜的国王李昖问他是怎么训练士兵的?
毕竟当时的李昖都已经被倭寇从都城里赶出来,而倭寇整整有将近十五万大军,明朝呢?连十万大军都不到。
但依旧能将倭寇赶出朝鲜,你说他能不好奇吗?
而李如松拿出一本书,这一本书就是《纪效新书》。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李如松竟然不愿意把书名告诉李昖,眼见李昖要把书拿过去,李如松当即就拿回来,可见对于这本书,李如松重视到什么程度。
但李昖还是将书名记了下来,叫人到明朝大批量购买。
而到后来曾国藩训练湘军,也是将《纪效新书》视为宝典。
你说戚继光在没有训练自己的大军之前,碰上一次倭寇就败一次,况且后人又将他的著作视为珍藏。
你说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他最擅长的不是打仗,而是练兵吗?
有的人或许注意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训练士兵难道不是随时都能训练的事情吗?为什么他要等到戚家军创建才开始训练呢?
因为当时的那一群士兵根本就不适合训练,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一群兵油条。
其实这也正常,毕竟戚继光任职的地方是浙江。
而浙江是传统的江南地区,你指望一群出生在这种地方的士兵跟你到战场上拼命,那跟痴人说梦没有什么区别。
毕竟大家当兵都是为了混一口饭吃,要是死在战场上,那不是亏大了吗?
这就直接导致他们在战场上相当的灵活,如果倭寇的人数少,那么他们就追,如果倭寇的人数多,那么他们就跑。
就算你是三寸不烂之舌,也别想让他们在面对人数多于自己的倭寇还去发动进攻。
关于这一点,戚继光就曾经跟谭伦抱怨过,但谭伦对此也无可奈何。
既然如此,他是如何训练出戚家军的呢?自己招募。
自己招募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但如果他戚继光碰上的时期不是嘉靖中期,那么自己招募,想也别想。
别忘记,朱元璋对于军队分别是两套政策,第一套政策是军户制度,第二套政策是卫所屯田制度。
所谓的军户制度就是一人当兵,世世代代都得当兵,而卫所屯田制度就是给士兵安排一定的田地,保证士兵的自给自足。
这两套制度可以说是相当的合理,因为世世代代都当兵,就能避免了上战场不熟练的可能。
而卫所屯田制度则能减轻朝廷对于军费的开支。
但当时的朱元璋明显是低估了人性,你试想一下,面对这么一大堆的土地,边境的将领难道就不会动心思吗?肯定会动心思。
既然如此,那么边境的土地肯定会进行集中,而这一集中,就会影响到士兵的生计。
你说士兵连生活都成问题,他还会继续在军队里待下去吗?
更何况,军队的将领都将士兵当成家里的奴仆来使唤,修个房子都要叫士兵无偿劳动,军户制度要是不崩溃,那简直就是奇了怪。
而随着卫所屯田制度的崩溃,军户制度的崩溃,朝廷要是不招兵的话,那么人手肯定是不够用的。
因此,在嘉靖十三年,募兵正式成为国策,而戚继光出生的时间是在嘉靖七年。
“募兵宜为实边久计。”——《明实录》
你说他要是早出生个十几年,没有碰上募兵这一项国策,你觉得就他率领的那一群兵油条,他能成名吗?肯定不能。
而他戚继光招的兵是哪里的兵呢?也是浙江的兵。
不过这个浙江的兵不是出生于富裕地区的兵,而是出生于穷苦地区的兵,这个地区就是义乌地区。
戚继光为什么会选择在义乌募兵呢?因为他目睹了一场械斗,这一场械斗是由义乌、永康两地的百姓发起。
他们这两地的百姓为什么要械斗呢?因为义乌发现了矿藏,百姓都富了起来,而旁边的永康与当年的义乌一样,也是穷苦地区,因此,要分一杯羹。
但义乌同意吗?肯定不同意,结果双方发生了械斗。
这一场械斗持续整整四个月,胜利的一方是义乌。
而戚继光就是被义乌人的坚强精神折服。
这一场械斗,义乌为什么能胜利呢?因为如果仅仅只是男的上阵,这并没有什么,离谱的地方就是在于义乌无论是男女老少都一齐上阵。
如果战场上装不下那么多的人,那么当父亲又或者儿子身受重伤,退下阵来的时候,那么父亲又或者儿子就会提起刀,替代自己的父亲又或者儿子。
当然,有的时候替代的是母亲,又或者女儿,以及姐姐、妹妹。
你说就这种情况,戚继光能不震撼吗?
说戚继光早生个十几年碰不上募兵政策,就成不了名,这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上面又说戚继光晚生个十几年,也无法成名呢?
因为当时的朝局。
03
戚继光这一生可谓是相当的幸运,因为他遇到的后台,基本上都是好人。
当年,他在浙江任职的时候,遇到的上级是胡宗宪,而胡宗宪虽然有争议(他是严党),但对于抗倭的功劳却是毋庸置疑的(倭寇作乱的时间就是他在浙江就任巡抚的时间)。
要知道,戚继光成名的时间是嘉靖三十四年到嘉靖四十年,而在这六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胡宗宪在支持他。
如果没有胡宗宪的支持,恐怕他都得吃牢饭,就比如上面提到的岺港之战。
倘若这一场战役没有胡宗宪出来保他,叫他先辞去所有的职位,等到风头过去再恢复他的职位,他想全身而退,那是不可能的。
“围汪直余党于岑港。 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 ”——《明史·戚继光列传》
而同意他到义乌募兵的,也是胡宗宪。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要说戚继光这一生有贵人,那么这个贵人之一就是胡宗宪。
为什么是之一呢?因为还有第二,这个第二就是张居正。
由于严党在嘉靖四十二年倒台,胡宗宪也在嘉靖四十二年倒台,这个时候戚继光另一个后台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这个后台就是张居正。
他当年可是胡宗宪的铁杆,但是胡宗宪倒台,他却没有倒台,其中保他的人就是张居正。
毕竟张居正可是清流之首徐阶的得意门生,要是张居正保的戚继光都是严党的话,那么他张居正又是不是严党呢?
而到隆庆一朝,徐阶退休,坐上首辅这个位置的是高拱,恰好高拱又是张居正的挚友,因此他们两个人,一个担任首辅,一个担任次辅。
你说有一个次辅充当后台,谁敢动他戚继光。而到万历元年,要施展自己抱负的张居正将高拱从首辅这个位置上赶下去,自己成为了首辅。
恰好当时万历又年幼,处理不了朝政,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又是他张居正的死党。
再加上他张居正长得又帅,以至于冯保站在他这一边,太后也站在他这一边,那个时候的张居正就是明朝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原本张居正是次辅,就没有人敢打戚继光的算盘,现如今张居正都已经是皇帝,你说谁还敢打戚继光的算盘。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蓟州一任总兵就是长达十余年的时间。
要知道,明朝一个总兵的任期普遍只有二到三年,这主要就是与后台有关。
毕竟你的后台要是在朝廷失势的话,你也得失势。
而戚继光之所以在万历十年退休,就是因为这一年,张居正去世。
而弹劾他的人更是一抓一大把,甚至有个别的人还要将他置之死地,抓住他与张居正有信件来往这一点大作文章,说什么连晚上都有信件往来。
要知道,朝廷里的首辅与边境的将领往来,那可是大罪,当年的首辅夏言、三边总督曾铣就是死在这条罪名上面。
因为你一个首辅与边境的将领往来,这不就是要里应外合吗?这也怪不得戚继光要退休,毕竟要是不退休的话,说不定连性命都保不住。
但这个时候距离他去世已经仅仅只剩下六年的时间,就算他继续任职,意义也不大。
有的人或许将戚继光受到胡宗宪、张居正的庇护,归咎于戚继光给他们送银子。但如果这样认为的话,那就是大错特错。
要知道,当年宁绍台参将这个职位空出来,找后门的人简直就是一抓一大把。
毕竟这可是个肥差,整整管着宁波、绍兴、台州三个地区,单单是吃空饷,这笔费用就相当的可观。
但结果宁绍台参将这一职落在谁的身上呢?落在戚继光的身上,这对于其他人来说是相当不可思议的,因为戚继光并没有找后门。
毕竟戚继光当官的时间是在嘉靖二十三年,此时距离嘉靖二十三年,仅仅只过去十年的时间,就算他要找后门,也没有那个银子去找后门,但胡宗宪依旧选择了他。
你试想一下,如果他碰到的是严嵩那样的角色,严嵩会选择他吗?肯定不会。
而张居正亦是如此,你说人家张居正都已经是当朝的皇帝,你觉得人家会差银子吗?人家最不差的就是银子。
要是戚继光晚生个十几年,没有碰上胡宗宪,没有碰上张居正,他这一辈子要想混到青史留名的程度,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毕竟明朝类似于胡宗宪、张居正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如果都是这样的人,那么明朝也不会仅仅276年就灭亡。
04
最后要说的是,向来都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人的运气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排在第一位的。
要不然古人也不会说,纵有通天之志,非运不可自通。
这个月恰好碰上高考,而这一次高考的报考人数是在1342万,按照每年的录取比例,本科生大概在四百万左右,而剩下的这九百万也就只有落榜的份。
对于落榜的学子也不要灰心,毕竟人生又不是只有一条赛道,这一条赛道不行,或许另一条赛道行呢?
总而言之,天生我材必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