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人生巅峰是在公元前206年,因为他就是在这一年分封诸侯。
这个时候的他绝对没有想到,仅仅只过去四年的时间,他就沦落到自刎于乌江的地步。
而将他逼迫到自刎于乌江的,就是刘邦。
要知道,当时的项羽可是诸侯的盟主,而刘邦仅仅只是十八路诸侯的其中一位诸侯。
按道理来说,刘邦要灭项羽,时间再快也不可能仅仅四年,但他为什么就仅仅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就灭掉项羽呢?
因为项羽在战略上的接连失误。
最不该屠的一次城实际上,对于项羽有一句相当有趣的记载,那就是:
“诸所过无不残灭”。——《史记·高祖本纪》
这句记载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但凡项羽攻破的城池,基本上没有一座是完好无恙的。
因为什么呢?因为都被项羽烧杀抢掠了一遍,说的难听一点,就是屠城。
有的人或许会说,你能拿得出例子吗?能拿得出。
当年的项羽还没有成名,楚军的统帅是他的叔父项梁,由于襄阳久攻不破的原因,项羽在城破的那一刻,选择了什么呢?选择了屠城。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他可是年仅二十岁出头。
二十岁出头就已经敢屠城,这说明什么?说明屠城这一件事情对他来说无关紧要,而事实亦是如此。
他将这种行为一直延伸了下去,就比如章邯率领二十万秦军投降于他,要是换成别人,也就是将这二十万秦军解散。
毕竟当时的秦国大势已去,主力全部栽在他的手里,而咸阳已经成为刘邦的地盘。
但结果呢?他竟然将这二十万秦军全部坑杀。
而他的这一个惨无人寰的爱好,终将会给他带来报应。
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有两个不安定因素,第一个不安定因素相信不用提也知道,那就是刘邦,而第二个不安定因素则是田荣。
田荣凭什么能与刘邦相提并论呢?因为他是齐国实际上的王。
田荣为什么会是不安定因素呢?
因为项羽竟然惦记着当年的那一点仇恨(项梁当年在定陶战死的时候,曾向田荣求援,但是田荣拒绝出兵。要知道,当年项梁可是在东阿解过田荣的围),分封诸侯的时候,特意将田荣剔除出去,以至于田荣不得不反他项羽。
其实项羽的这个举动挺幼稚的,因为齐国原本就是人家田荣的天下,难不成就因为你项羽的一句话,人家就要将齐国一分为三(项羽在齐国封了三个王),你觉得可能吗?你项羽的面子有这么大吗?
被逼无奈的田荣只能打出反楚的第一枪,将项羽分封在齐国的两个王,济北王田安、齐王田都全部赶出楚国。
不是有三个王吗?剩下的那一个王就是田荣的傀儡田市,对于这个王,他没有赶的必要。
他这一赶,你觉得项羽能放过他吗?
况且,他可不是仅仅只将项羽分封的这两个王赶出齐国,还做了其他的事情,这其他的事情分别有两件。
第一件就是,按道理来说,赵国应当是赵国王室的后裔的。
但结果呢?项羽竟然将赵国王室的后裔赵王歇分封到了代地,也就是当初赵国的边陲之地。
而以邯郸为中心的赵国核心地带,则被分封给其他的王。
你说赵王歇能吞得下这口气吗?肯定吞不下。
恰巧他当年的下属陈馀也吞不下这口气。
因为当年陈馀与张耳同样都是赵王歇的下属,但结果呢?张耳是常山王,陈馀就是几个县的县长。
两个人一拍即合,要重新进驻赵国,但仅凭他们两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向田荣求援。
而对于盟友,田荣当然是巴不得多来几个,因此,将一部分的齐军拨给赵王歇、陈馀,协助他们将赵国拿下来。
他们的这个举动已经将项羽的分封体系给打破。
第二件事就是,彭越可以说是秦朝末年最奇葩的一股起义军势力,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其他的起义军势力都参与到了灭秦当中,但他这一股起义军势力却一直盘踞在原地。
要知道,当年刘邦西进灭秦的时候,他曾经与刘邦一同并肩作战,按道理来说,他应该与刘邦一同灭秦,但结果是他又缩了回去。
你说就这么一个人,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能带上他吗?肯定不能。
而这也就导致他也对项羽有意见,田荣照单全收,支持他反对项羽。
他明显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竟然敢一举攻打到萧县。
要知道,萧县距离楚国的都城彭城仅仅不到百余里。
一个田荣就将天下搅乱到了这种地步,你说项羽能放过他吗?肯定不能。
原本对于这一仗,项羽不到三个月就能结束,因为项羽不愧是项羽,仅仅只用一战,就将田荣的主力歼灭,而田荣本人则死在齐国平原县的百姓手中。
从这里可以说明,齐国的百姓是不愿意与项羽抗争的。
但结果是什么呢?项羽竟然对齐国的百姓挥动起屠刀,到处屠城。
“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史记·项羽本纪》
他为什么要屠城呢?因为田荣的弟弟田横继续在齐国的东部反楚,你说这离谱不离谱。
如果说你项羽对齐国东部的百姓挥起屠刀,这可以理解。
但你面对已经投降你的齐国百姓,照样挥起屠刀,你说这不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吗?
原本齐国的百姓是打算投降项羽,经过项羽的这一番折腾,你说齐国的百姓是继续投降项羽,还是反抗项羽,当然是反抗项羽。
这一反抗,项羽就陷进齐国百姓的汪洋大海,而这给刘邦创造了机会。
因为刘邦就是在项羽不在楚国的这两年时间里,先是还定三秦,后是联合诸侯攻破彭城。
试想一下,如果项羽没有在齐国搞大屠杀,你说他还会被拖在齐国整整两年的时间吗?肯定不会。
但他偏偏死性不改,选择了屠杀,以至于天下彻底大乱。
防范刘邦看似够,实则不够要说到十八路诸侯当中,哪一个最先让项羽感觉到威胁,那么这一个肯定是刘邦。
因为当时天下初定,项羽还没有分封诸侯,刘邦就已经敢驻守关中,不让项羽进咸阳,你说这不就是在反抗项羽吗?
当然,后来因为项羽的武力胁迫,刘邦不得不向项羽低头。
但这已经足够让项羽提起警惕心,这也是为什么项羽将刘邦分封到巴蜀之地,这明显就是在削弱刘邦的实力。
毕竟巴蜀之地可不是秦国的传统地区,而刘邦的士兵要么是来自于当年的楚国,要么是来自于西进灭秦的路途。
而无论是来自于楚国,还是来自于西进灭秦的路途,都不会与刘邦到巴蜀之地。
毕竟人家可都是有家眷的,要是跟你刘邦到巴蜀之地的话,那岂不是相当于要抛妻弃子?你刘邦有这么大的魅力吗?很明显,没有。
刘邦还没有到巴蜀的时候,整整有十万大军,但当到达巴蜀的那一刻,仅仅只剩下三万大军。
而项羽对刘邦的防范并不止于此,还有其他的,那就是在原本属于刘邦的关中地区安插上三个钉子,专门防止刘邦北上。
这三个钉子就是章邯、司马欣、董翟。
如果刘邦要北上的话,首先要搞定的就是这三个钉子,而这三个钉子哪一个都不是善茬。
毕竟他们都是当年秦国的旧臣,特别是章邯,当年可是横扫诸侯,项羽的叔父项梁就是死在他的手上。
要不是遇到项羽的话,说不定秦国还真能再一次统一六国,就算再不济,也能保住秦国的基本盘关中。
项羽对刘邦可以说是进行了全方面的打击,但结果呢?事实证明,他还是轻视了刘邦。
因为他倘若不轻视刘邦的话,应当将刘邦定成首要打击目标,而不是田荣。
有的人或许会说,田荣不是第一个站起来起兵的吗?讨伐的话,肯定也是讨伐第一个站起来起兵的。
问题在于,他原本是可以腾出一部分的兵力来对付刘邦的,但是他别说腾出一部分的兵力,甚至连一个兵力也没有腾出来,而是选择继续死磕田荣,这不是对刘邦的轻视,是什么?
可能他认为,无论如何,刘邦也不可能突破三秦之地的封锁。
但结果呢?刘邦给他上了一课。
其实项羽对刘邦轻视可以理解,毕竟当年的刘邦已经五十岁出头,而他年仅二十岁出头,况且他还对刘邦做出了种种的防范措施。
但奈何人算不如天算,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刘邦的能量竟能大到这种程度。
逼迫英布投靠刘邦英布可以说是项羽的死党,提三点就足以证明:
第一、项羽的部下可以说是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但封王的只有英布一个。
第二、有的人或许纳闷,当年巨鹿之战章邯的二十万秦军就在巨鹿附近,为什么不去支援王离的二十万秦军呢?因为当时有一支楚军挡住了章邯进攻的脚步,这一支楚军就是英布。
第三、一个领导如果重用你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就是什么脏活累活都交给你去干,毕竟如果连活都不愿意交给你去干的话,你觉得你还有前途吗?而当时的项羽甚至连杀义帝这种活都敢交给英布去干,你说他们两个的关系得铁杆到什么程度?
既然如此,英布为什么要背叛项羽呢?
有的人说这是英布不懂得知恩图报,但其实并不是英布不懂得知恩图报,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要知道,英布投降刘邦的那一刻,项羽的使者正在他的九江国。
为什么在他的九江国呢?因为要他去面见项羽。
而这个时候的英布,无论如何也不敢去面见项羽,因为这次项羽要见他,不是要与他叙旧,而是要对他问责。
“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史记·英布列传》
因为当时项羽攻打田荣的时候,曾经向他要援兵,结果呢?他仅仅只给了项羽五千左右的兵马,你说项羽能不耿耿于怀吗?
而到后来刘邦攻破彭城,他呢?竟然不动于衷。
就这两件事情,你说项羽能不问他的责吗?其实英布做出这两件事情是情有可原。
毕竟他已经不是你项羽的部下,而是九江国的国王,你项羽要征兵,他首先得为自己的国民考虑,不可能你项羽叫他怎么样就怎么样。
而当时天下初定,英布要是在九江国征兵的话,人家骂的一定不是项羽,而是英布。
至于为什么刘邦攻打彭城的时候,英布不出兵,这更加容易理解,毕竟当时的刘邦可是号称五十六万大军,别说是一个英布,就算是三个英布都不敢出兵。
但项羽却不理解英布的苦衷,要英布来跟他解释,你说英布敢去吗?
有的人或许会说,英布不是项羽的铁杆吗?
为什么不敢去?正因为他是项羽的铁杆,才不敢去。
毕竟项羽可是一个动不动就屠城的人,你说英布要是这一去,九江国还能是他的吗?甚至都有可能他直接死在楚国,这也是为什么他投靠刘邦。
英布投靠刘邦对于项羽而言,可以说是相当的致命。
要知道,九江国位于楚国的南方,刘邦位于项羽的西方,韩信位于项羽的北方、东方,这个时候的项羽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因为俗话说双拳难敌数手,你项羽就一个人,而你的四面八方都是刘邦的人,你觉得你还能有活路吗?
结语项羽这个人在战术方面的造诣可以说是相当的高,毕竟要是不高的话,他也不可能一仗又接连一仗的胜利,混成西楚霸王。
但他的战略眼光却是相当的短浅,一次又一次的失误,以至于虽然他在战术上不断的胜利,但却弥补不了战略上的失误。
一直输的明明是刘邦,但结果呢?刘邦是越输兵马越多,而他呢?是越赢兵马越少。
当年的诸侯盟主一步步都混成孤家寡人,他要是不失败,那简直就是奇了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