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学家们在艾滋病疫苗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尤其是一些长效HIV药物的问世,让人们对“半年打一针,不用再吃药”的可能性感到兴奋。而疫苗和长效药物的概念常常被混淆,这也引发了许多误解。
那么,这种疫苗真的能彻底改变艾滋病治疗方式吗?它的安全性和效果到底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听听医生的看法。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要先对艾滋病有个基础了解。

艾滋病,一种人尽皆知的传染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悄然入侵人体所致,凶险至极。HIV病毒专门且猛烈地侵袭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 T细胞,导致这些重要免疫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进而大大削弱了机体对抗病原体的免疫力。
病毒持续地进行复制与增殖,对免疫系统的侵蚀日益加深,不断地削弱着机体的防御力量,最终导致病情不断加剧,演变至艾滋病的危重阶段。

HIV感染的发展历程可以被划分为三个截然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初期反应期,紧接着是长期的潜伏无症状期,最终进入艾滋病发病阶段。
在初期反应阶段,通常发生在感染HIV后的2至4周期间,部分患者会经历类似流感的不适,比如发热、咽喉疼痛、皮肤疹子、肌肉酸楚以及淋巴结肿胀等症状。
此时期,病毒于体内急剧增殖,导致CD4+ T细胞数量锐减,尽管如此,个体的免疫功能尚未全面崩溃。

在无症状期(持续数载至十余年),患者或许并未表现出显著症状,病毒却在体内悄然持续增殖,逐渐对免疫系统造成侵蚀。CD4+ T 细胞数量逐渐减少,患者虽然表面上看似健康,但已经具备传染性,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传播病毒。
艾滋病期,当 CD4+ T 细胞数量降至极低水平时,免疫系统几乎完全丧失功能,患者开始出现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肺结核、白色念珠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是 HIV 患者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而非霍奇金淋巴瘤、卡波西肉瘤等则是典型的 HIV 相关恶性肿瘤。在此阶段,若患者拒绝接受治疗,其生存期往往较为短暂。

艾滋病虽至今仍无法彻底治愈,但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却展现出了显著的病毒控制效果。该疗法凭借多种抗HIV药物的联合运用,有力地抑制了病毒的复制,维护了免疫系统的稳定。患者若能坚持按时服药,其病毒载量可降至无法检测出的低水平,从而有效减低传播的风险。
ART治疗需要终身坚持服药,因为一旦停药,病毒就会迅速反弹,进而导致病情急剧恶化。
不过,目前,研究人员在长效 HIV 药物上取得了突破。
有消息称一些新型药物可以每月或每半年注射一次,取代每日口服药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鸡尾酒疗法”是过去艾滋病主要的治疗方法,该方案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成为了当时应对艾滋病的重要策略。这种治疗方法通常需要联合使用三种或更多种抗病毒药物,患者需要严格遵守每日服药的规定,确保药物能够在体内持续发挥作用。
虽然这种治疗能够有效抑制病毒的传播,但长期依赖这种多药联合治疗往往给患者带来了不少困扰。

特别是,由于药物种类繁多、服药频次较高,以及药物的副作用,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依从性差的问题,往往因无法按时服药或漏服药物而中断治疗,这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病毒耐药性的增加,从而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而Lenacapavir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作为全球首款HIV衣壳抑制剂,它通过靶向HIV病毒的衣壳蛋白p24,干扰病毒的复制过程,进而有效地抑制病毒的传播。与传统的每日口服药物不同,Lenacapavir采用了长效注射的形式,每年仅需注射两次。患者只需每半年接受一次注射,便能保证药物在体内长久地发挥治疗作用。
这种简化的治疗方式,不仅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用药负担,还减少了漏服药物所带来的风险,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在CAPELLA临床试验中,这款药物表现出了极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该试验主要针对那些多重耐药的HIV患者,试验结果显示,经过52周的治疗后,约83%的患者实现了病毒载量的清零,并且在此过程中没有出现耐药性问题。这一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每日服药方式相比,Lenacapavir在抗病毒疗效和治疗依从性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Lenacapavir不仅在艾滋病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在预防艾滋病方面也展现出了显著的成效。PURPOSE 1试验是Lenacapavir在HIV预防领域的重要研究之一,试验的参与者包括来自南非和乌干达的5300多名女性。

在该项研究里,接受Lenacapavir注射的女性无任何新发HIV感染情况,然而与之对照的每日服药组却出现了数十例新感染。此结果显示,Lenacapavir于艾滋病预防之效可与疫苗相媲美,且具备强大的保护效能。
Lenacapavir的临床试验结果虽极为乐观,然而当下其尚处于审批阶段。目前吉利德科学公司,还没有公布针对有同性性行为男性的第三阶段研究数据。如果这些结果同样积极,Lenacapavir有望在2025年底获批上市。Lenacapavir在更广泛的群体中展现出类似的预防效果,它有望成为全球艾滋病防控的重要工具,为高风险人群提供更为便捷且有效的预防手段。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款药物并不能完全治愈艾滋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仍然需要长期依赖药物,以维持病毒的抑制状态。
除此之外,大家还需要纠正一些关于艾滋病的常见误解。

尽管艾滋病已经得到了广泛地关注和研究,但公众对艾滋病仍存在许多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导致对患者的歧视和误解,甚至影响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
误区一:艾滋病等于死亡
许多人仍然存在着一个普遍的误解,那就是一旦被诊断为艾滋病,便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这个观念源自艾滋病早期的历史,当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艾滋病几乎是致命的,感染者在短时间内就可能因免疫系统的崩溃而死亡。
艾滋病在90年代初被发现时,患者的生存期较短,许多艾滋病患者在确诊后的几年内便会因机会性感染或肿瘤等并发症死亡。
而随着抗病毒治疗(ART)的进展,这种看法已经被彻底改变。当今,接受规范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其生存时长得以延长,且生活质量与常人几无差异。借助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这种疾病如今已转变为一种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病,不再等同于死亡宣判。

误区二:艾滋病患者的唾液、汗液和眼泪有传染性
许多人误认为艾滋病患者的唾液、汗液和眼泪中含有大量病毒,因此与患者的接触可能会带来传染风险,而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科学研究表明,即使与艾滋病患者发生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或是共用餐具、杯子等,也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这主要是因为,患者的唾液、汗液与眼泪之中的病毒含量微乎其微,故而其传染性相对较弱。通常,病毒的传播需要依赖于直接接触患者那些含有高浓度病毒的体液,如血液或精液。

误区三:艾滋病感染者不能结婚生子
不少人误以为艾滋病患者不能结婚生子,生怕病毒会传给伴侣和后代。
实际上,这种看法完全是个误会。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的迅猛发展,使得这类疾病能够通过药物手段有效地将体内病毒载量维持在极低水平。这意味着病毒的传播风险几乎为零,患者与配偶进行性生活时,几乎不存在传播的可能。
并且,艾滋病患者于孕期接受严格的抗病毒治疗,亦能大幅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尤其是在怀孕后期,医生会密切监测母体的健康状况和病毒载量,确保母婴传染的几率降至最低。为了降低宝宝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医生通常会建议在分娩时选择剖宫产,因为这种方式相较于自然分娩,更能有效减少感染的可能性。而且,产后母乳喂养时也可以通过药物干预来避免病毒的传播。

虽然艾滋病疫苗的研发还没有完全实现,但一些新型的药物,如Lenacapavir,已经展现出可以替代传统治疗方式的潜力。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艾滋病的科学普及,纠正社会上的误解,消除对患者的歧视。
艾滋病患者并不是无望的群体,现代医学已使得他们能够与健康人群一样享有正常的生活。面对艾滋病的挑战,科学的态度、先进的治疗方法以及社会的关爱将共同推动艾滋病防治事业的发展,让更多患者重获健康与尊严。
参考资料1、张帅.开卷有益-求医问药.解读艾滋病. 2024(11)
2、武冬娜.人人健康.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 2024(34)
3、观察者网.半年一针!长效艾滋病新药国内获批上市.202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