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奉党中央的命令冀察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7月,刘邓大军开始千里挺进大别山,由此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不过此时的解放军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为了阻止解放军的进攻,蒋介石在中原陈列了重兵,战场的优势还被国民党军队所占据。为了消灭刘邓大军,蒋介石将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大别山区。至此,两军进入了相持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僵持对于刘邓大军无疑是不利的。为了打破僵持的局面,缓解刘邓大军的压力,党中央决定由粟裕大将带领3个纵队到江南作战,迫使敌军回援。
在接到党中央的命令后,粟裕大将经过仔细地研究认为与其分兵前往江南不如集中优势兵力消灭中原的敌人,就向党中央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中央领导开会研究后也同意了粟裕大将的方案。1948年5月粟裕大将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准备指挥6个纵队以邱清泉兵团为目标在中原打一场打仗。
按照粟裕大将原本的计划,是以2个纵队为诱饵,引诱邱清泉的兵团南下作战,剩下的纵队抓住时机开辟战场。待时机一成熟,所有纵队发起总攻一举歼灭邱清泉兵团。粟裕大将的计划自然是无懈可击,但邱清泉作为国军的著名将领,参加过东征,北伐,中原大战,抗日战争等,作战经验十分丰富,因此老奸巨猾的他一眼就识破了粟裕大将的计策。不但没有挥师南下,反而改变了原有的部署方案,使我军面临被合围的态势。
其实作战不但是对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心态的考验。粟裕大将同样作为身经百战的将领,即便形势非常危急,但他却一直保持着冷静思考。粟裕大将一直盯着军事地图看,试图找出敌人的防守破绽。功夫不负有心人,粟裕大将终于发现了开封。开封作为一座中原大城,它的防守敌人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开封的整个防御系统非常完善,火力点、交通壕、铁丝网和堑壕等各种设置应有尽有,整个体系几乎都是半永久的。
也因此,导致敌人对于开封的防御过度自信,为了与我军对峙,将大批的兵力都调走了,留守的不足3万人。根据我军当时的兵力部署,陈士榘和唐亮兵团的6万士兵就在附近。于是,粟裕大将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打算改变原来的作战部署,直取开封,再利用开封来打一场全歼战。而粟裕大将之所以会有如此冒险的想法,灵感还是来自于陈赓大将的洛阳会战。
1948年2月,陈赓大将为了掩护刘邓大军就想要占领陇海线。按照陈赓大将的构想,一旦陇海线被切断,不但可以减轻刘邓大军的压力,还可以将我党在豫陕交界处的根据地,一举多得。虽然陈赓大将的构想很美好,但是我军只有不到7个旅的兵力,敌军却有足足23个旅,是我军的3倍还多。兵力对比差距太大,我军根本没有胜算,因此中央军委迟迟没有同意陈赓大将的胜算。
陈赓大将作为前线指挥官,又如何不知双方巨大的实力差异呢。为了计划能够顺利实施,陈赓大将无时不刻不在关注战场情况,寻找时机。终于到了3月,蒋介石将在潼关与洛阳之间的裴会昌兵团调去支援胡宗南的部队,致使郑潼段出现了800里的防守空虚,陈赓大将借此机会剑指洛阳。
甚至都来不及向军委报告,就在3月8号指挥4个纵队向洛阳发动进攻。经过6天的激战,陈赓大将不但拿下了洛阳,还活捉了邱行湘。在敌人回援之前,陈赓大将就从洛阳撤离。之后在刘邓大军的配合下,陈赓大将重创了所有回援的敌军,还重新夺回了洛阳。正是陈赓大将这种不守常规的打法给了粟裕大将启示。
下定决心之后,粟裕大将立马下令陈士榘和唐亮率领部队急速向开封行进,到达后立刻开始攻城。仅仅用了4天,我军就解放了开封。之后粟裕大将又巧妙的绕过了来开封增援的敌军,将目光锁定在了孤立无援的区寿年兵团上。之后就在救援救援区寿年兵团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重病埋伏,一举歼灭了近10万敌军。
这就是著名的豫东战役,此战也是中原战场最为关键的一战,完全改变了中原战场的态势,敌我地位发生颠倒,我军开始逐步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战后,就连刘帅都说只有粟裕大将敢这么打,就连他都不敢。
福福
粟裕战神[点赞]
yy
说的简单了些